孫子說勝仗打多了不好,失敗才好嗎?

《孫子兵法》就五步“道、天、地、將、法”


孫子曰:“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

你是不是會好奇,百戰百勝難道不好嗎?為什麼不是最好的呢?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歷史:

·楚漢相爭多年,相遇百戰百勝,最後卻在垓下一戰,徹底輸了天下。

·拿破崙更是威風,橫掃歐洲,卻在滑鐵盧戰役中一蹶不振。

·吳王夫差連戰連勝,卻在最後被滅國了。


孫子說勝仗打多了不好,失敗才好嗎?

這些都是為什麼呢?古代有個謀臣叫李克,分析的好,說“屢戰則民疲,屢勝則主驕,以驕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仗打多了人民就疲憊了,勝利多了君主就會驕傲,以驕傲的君主去統帥疲睏的人民,這國家能不滅亡嗎?

其次,百戰百勝同時說明你一直都沒有解決問題,你的戰鬥質量很差啊。項羽勝了一百次都沒有消滅劉邦,說明項羽的勝利根本就是一場場小小的勝利,每次還都沒有打到劉邦的要害,不然劉邦又怎麼會有力量反撲過來把項羽消滅呢。

說到“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了,他同時也是一個百戰百勝的用兵高手。但是我們也知道他的下場不太好。那麼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話說劉邦派了謀士酈食其去遊說齊王田廣和丞相田橫。齊王被酈生說降,以七十多座城池降漢,歸順了劉邦。

酈食其是謀攻的高手,不戰而屈人之兵。酈食其對齊王保證,如果漢軍來攻,你就把我扔鍋裡煮了。於是齊王撤除了戰備,每天跟酈食其喝酒開心。

這個時候韓信已經接連平定了魏國、趙國、戴國、燕國,一路凱歌,正要攻打齊國,這時得到消息酈食其已經勸降了齊國,不用打了。


孫子說勝仗打多了不好,失敗才好嗎?

韓信也準備不打了,但是他手下謀士蒯通,是一個野心家,遊說韓信:將軍率領幾萬兵眾,才攻下趙國五十多座城,而酈食其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勸降了齊國七十多座城。你當了好幾年大將軍反而不如區區一個儒生功勞大呀。

蒯通勸他攻打齊國,韓信受挑撥,也嫉妒酈食其的功勞,但顧慮:齊國不是已經投降了嗎?

蒯通就問:漢王派你打齊國,他也沒有下命令叫你停止啊,並沒有收到停止進攻的命令,你為什麼要因為聽說他投降了就停呢?我不知道,打!

韓信一聽,有道理,就揮師突襲齊國。

齊國已經不設防了,完全沒有任何準備,韓信一路打到了臨淄。齊王也傻了眼,他就認為酈食其欺騙了他,是劉邦派來的一個死間,用他的命來換齊國,就把他扔到鍋裡面煮了,兵敗逃走。

孫子說勝仗打多了不好,失敗才好嗎?

韓信得了齊國後,自立為代理齊王,叫“假齊王”。劉邦聽到之後大怒,正要張嘴罵,旁邊張良伸腳踩踩他的腳趾頭,劉邦馬上明白了,這時他是不能跟韓信翻臉的,他就轉口說:大丈夫攻城略地,就應該做真齊王嘛,怎麼能做假王呢?就封了這個韓信做齊王。

這個時候,劉邦早就在心裡給韓信記上了一筆。

韓信把酈食其的“全國為上”打成了“破國次之”,還害死了酈食其。你說韓信後來被殺,他冤不冤?真正冤枉的是酈食其,和齊王,本來人家倆是都可以封官賞爵的。

不過從另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出“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就看你是如何運用了,酈食其可以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勸降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同樣,蒯通幾句話就能讓七十多座城池遭遇戰火。

孫子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如果當初選擇保全齊國,其結果是否會不一樣呢?百戰百勝不如一戰而勝,一戰而勝不如不戰而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