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是一門功夫

“靜”是一門功夫

雙盤靜坐


“靜”是一門功夫

丈夫受不了妻子的叨叨,討饒說:“我想靜靜。”這下更不得了了,“誰是‘靜靜’?!”妻子非得刨出個根問到個底不行。當然,這只是個笑話。

在校園裡,當你走進樓道,走進教室,肯定會發現至少有一個“靜”字,靜靜地張貼在牆上:學習安靜,心態平靜;靜能生智,靜能致遠。靜,安靜,從而不會影響到別人;靜,寧靜,因此能專心致志。

晚清重臣曾國藩,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資質也是平平,竟能成就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於將傾,再造“中興”的不世偉業。後人有對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是對其高度的讚譽。

但是曾國藩二十八歲剛剛中進士在京為官時也曾浪蕩無德,“心貪嬉遊”,“無事夜行”。這時候的他整天除了飯局,就是無聊的聚會,甚至無聊到圍觀殺人,無聊到對朋友的小妾“狎褻大不敬”,以至於他老爹都看不下去了,寫信囑咐他要“節慾、節勞、節飲食”。曾國藩接家信,“讀之,悚然”、“若不敬身,真禽獸矣”。

他是下決心要把身上的缺點都改了,但是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他也努力了,也不斷反省,但是效果並不明顯。他拜理學大師唐鑑和倭仁為師,虛心求教。倭仁教給他的方法一個是記日記,記錯;一個是敬畏,慎獨。曾國藩如獲至寶,回到家一絲不苟地執行起來,但隨後他就發現這兩個方法並沒有太大的用處,他記下了自己的錯,但並不意味著能自然就能換來對。

這時候,唐鑑老師教給了他一個“靜”字法。唐鑑說:“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總是要靜。”曾國藩聽了這話,有如醍醐灌頂。後來,曾國藩真的在這個“靜”字上做足了功夫,也正是靠這個“靜”字,他才改正了一身浮誇的毛病,在修身之道上跨出了堅實的一步。

禪宗也講“靜”的方法,禪宗講靜坐要求雙盤。其實盤不盤只是形式,能做到最好,做不到也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心靜,走路也能“靜”,走在鬧市裡也能“靜”,邊走邊聽電臺裡播放的講座也能“靜”。

“靜坐”只是外在形式,“靜”的方法最主要的本質是“淡泊”。顏回最能淡泊,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所以顏回成了聖人。“掃地僧”最淡泊,隱居少林寺藏經閣,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但以一敵二,舉重若輕,視當世兩大武林高手如小兒。

“修齊治平”要從“修”字起,修身我們不妨從“靜”字起,寧靜自得以致遠,清心淡泊以明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