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疾病也是社會問題 戰勝卒中從“早”做起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 題:是疾病也是社會問題 戰勝卒中從“早”做起

新華社記者仇逸、廖君

不久前,30歲的武漢市民小胡,晚上在家裡看電視過程中突然出現右手無法動彈、口齒不清、站立不穩的症狀,被家人緊急送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醫生檢查後發現,小王患上急性腦梗死。

腦卒中,又名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一般人都認為腦卒中只會發生在老年人群體,但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讓腦卒中的發病年齡悄然提前。

29日是第十三個“世界卒中日”。面對我國腦卒中發病率逐年上升的嚴峻挑戰,採訪中,醫務人員、患者和家屬都急切呼籲:時間就是大腦,戰勝卒中不能只盯著老年人,應該從現在做起,從“早”做起。

突如其來致殘致死 腦卒中危害巨大

武漢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魏丹告訴記者,今年國慶節,僅武漢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急診7天就接診了166例患者,成功搶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6名。

腦卒中已經成為導致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導致死亡外,大多數的腦卒中存活者會遺留各種程度不同的殘疾,許多腦卒中患者在首次發病後的2至5年內再次復發。《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顯示,據估算腦卒中給我國造成的經濟負擔每年高達400億元。

“社區裡,卒中患者和家屬的健康服務、心理輔導等需求巨大。”上海市閔行區莘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顧昊醫生告訴記者。家住新梅廣場的王大爺今年初突發頭暈目眩、噁心嘔吐,後來診斷腦梗,並越來越嚴重,如今嚴重到飲水嗆咳,吞嚥食物都很困難,每天需要餵飯喂水,每次折騰超過3小時,大小便都在床上,每隔一小時換一次尿片。

作為家庭醫生,顧昊每週都要前往探視王大爺:“疾病給家庭帶來漫長的痛苦和沉重的負擔;由於一側肢體偏癱行動很不方便,如果不經常翻身,等到褥瘡出來一旦感染,身體更受傷害。”

年輕患者增多 不良生活方式成主因

“據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我國10%到15%的中青年患者在45歲之前就發病了。”中國卒中學會腦血流與代謝分會主任委員、復旦大學汪昕教授說,血壓升高、高脂肪飲食、壓力大、熬夜、飲食不規律、缺少鍛鍊、吸菸、夜生活過度等,都增加了年輕人罹患卒中的風險。

他說,一些患者覺得自己年輕,身體底子也不錯,對一些先天性顱內血管畸形、血液系統疾病、房顫等心臟疾病不注意早期診治,也會增加卒中發生的幾率。

魏丹介紹說:“以前大部分卒中病人是老年人。如今,隨著高血壓發病年齡向下走,年輕人、中年人患腦卒中的病例也逐漸增多;特別是工作高強度、高壓力的人群。”在魏丹今年接診的病人中,最年輕的患者才30歲,“這位年輕人因為過於肥胖患有高血壓,導致大面積腦梗,搶救無效去世,令人痛惜。”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濮捷說,卒中與一些慢性病密切相關,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頸動脈狹窄、高尿酸血癥等均是導致卒中的元兇。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如吸菸、飲酒、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等,均是卒中的危險因素。

更多關愛更多重視 避免誤區再立人生

“看似突如其來,其實腦卒中之前有蛛絲馬跡值得警惕。”復旦大學臨床醫學院神經病學系副主任、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趙靜告訴記者,腦卒中可防可治,並不需要談虎色變。

汪昕教授指出:腦卒中的最常見症狀為一側臉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無力,也包括突然行走不穩,言語不清,視物不清,吞嚥障礙。一旦出現症狀3小時內是救治的黃金時間,醫生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方案打通血管,從速緩解症狀;因而患者一旦有突發不適一定要及時就診,切勿延緩時間。

“在卒中治療上,國際上一直在強調‘時間就是大腦’,如果患者能夠早一分鐘到達醫院,後續的療效就大不相同。”趙靜說,我們要不斷在醫院、社區等場所健康宣教,讓更多的居民掌握快速發現的常識。

專家指出,除了重視先兆症狀外,更重要的是“醫未病”,改變吸菸、飲酒、過度勞累、缺乏運動等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高血壓被稱為“沉默的殺手”,約70%的腦卒中死亡和與高血壓密切相關;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效控壓、降糖、調脂和戒菸等,能有效遠離卒中風險。

由於腦卒中往往帶來生活質量的急劇下降,因此很多慢性病患者,特別是有頸動脈斑塊或者有過“小中風”的患者憂心不已。專家表示,堅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明確危險因素、積極治療,大可不必背上過重的思想包袱。只要積極預防、快速處置、規範治療,就能戰勝卒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