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盒馬”


做大“盒馬”


■ 撰文 | 李 華

關注並置頂商業觀察家報名參加第三屆新零售峰會

總結互聯網公司的組織架構調整規律,一大表現就是“拆了又合,合了又拆”。由於市場變化快,要呼應市場需求,互聯網公司的反應得更快。

阿里巴巴集團今天宣佈,將貓超生鮮運營權從易果集團轉交由盒馬管理。

《商業觀察家》認為,此次調整的趨勢性價值可能在三個層面。

一、做大盒馬。

貓超生鮮業務板塊的銷售體量,具體還不清楚,但一些市場人士預估認為,可能已經達到上百億規模。

將上百億的業務經營“交給”盒馬,對於盒馬而言,等於是“瞬間”再為其增加了一個現有盒馬業務體量。

那麼,盒馬的議價權、市場影響力也將肯定不是現有的“等級”了。

背後的價值在於:盒馬,乃至過去易果經營的貓超生鮮業務主要都是直營為主、面向一二線市場的"消費升級"市場。兩者的融合、歸一,意味著單個經營主體在一二線市場的覆蓋密度、訂單密度的提升,這能帶來規模效應,優化成本,並提升毛利。

這可能也體現了阿里巴巴的“決心”——徹底做大盒馬。讓“盒馬”成為生鮮,成為到家業務的新平臺。

根據盒馬鮮生CEO侯毅早前的公開發言,其認為零售業是一個賣東西的行業,核心能力構成有兩點。第一個是流量怎麼變成最大化,擁有最大的交易能力。第二個是整個貨的移動效率最大化。

“所有盒馬的商業目標是為了流量而來,為了銷售而來,只有把流量做到最大,我相信這個世界就是你的。”

按這個邏輯走,盒馬當下除了擁有門店流量、淘寶流量(淘鮮達入口),現在也擁有了天貓的流量。那麼,阿里的流量盤子裡,剩下的如餓了麼等,未來,也可能是有盒馬的重要“存在”的。

而早在2018阿里巴巴全球投資者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首席財務官武衛就表示,快消、生鮮在未來幾年中有10萬億的市場規模。“我們如果佈局得當,我們應該能夠去打造一個像天貓、淘寶這個量級得商業平臺。”

二、專業分工。

將貓超生鮮業務運營權從易果集團“剝離”,轉交由盒馬管理。

等於是零售的做零售的事情、供應鏈做供應鏈的事、供應商做供應商的事情。劃清了界限。

包括阿里在內,大型線上平臺導入新業務,最初階段好像都是推行賽馬文化,多個團隊做,包括集團部分也可能做一些外部投資。但跑著跑著,有跑出來的,就開始歸口整合,所謂“拆了又合、合了又拆。”

這裡面,效率可能是決策的核心,市場環境變化則可能是基礎。

要實現新市場環境、發展階段下的效率優化決策。

三、到家是未來。

說到家業務是未來,可能有點爭議,也有相對更大不確定性。

有很多市場人士認為,電商領域未來很可能將不會存在隔日達的超市業務概念。而是1小時達左右的到家超市業務概念。

至少在生活節奏快的一二線市場,可能會表現得更明顯。

因此,盒馬“接管”貓超生鮮,有市場人士認為,線上的超市業務需求,在盒馬覆蓋的區域內,可能會全部歸入盒馬做快速送達到家服務。

“貓超生鮮大概率會和盒馬一起,覆蓋到家場景,覆蓋不了的,則隔日達。”

做大“盒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