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有希望統一天下卻最終功虧一簣君主是誰?

皇馬主教練CR7


在我看來符合條件的有以下幾位:



1,曹操。曹操是曹魏政權的奠基者,自董卓進京禍亂朝綱起,曹操起兵先後滅袁術,袁紹,呂布,公孫瓚,劉表,馬超,韓遂等軍閥,對外徵烏桓,鮮卑從而一統北方,曹軍所到之處,無人可擋,所以曹操攜兵鋒之盛發動了討伐東吳的赤壁之戰,意圖消滅東吳後轉進益州,完成一統天下的不世之功,而在當時所有人看來,消滅東吳指日可待,畢竟幾十萬曹軍對五萬孫劉聯軍,根本毫無勝利可言。可惜的是曹操兵敗赤壁,幾十萬大軍灰飛煙滅,而劉備也趁機佔據荊襄四郡,開始坐大!天下三分已成定局,曹操也只能承認這個事實。


2,苻堅。苻堅的經歷和曹操很相似!苻堅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重用漢人王猛推行一系列與民休養生息,使國家強盛的政策,最終滅前燕,仇池,前涼,拓跋代國,一統北方,此時苻堅的對手只剩下了南方的半壁江山—東晉。但與曹操不同的是,苻堅面對的是一個朝政昏庸,國力日漸衰微的東晉王朝。所以只要苻堅決策得當,等待時機揮師南下,消滅東晉根本就不費吹灰之力,可惜王猛死的太早,再無人能勸阻苻堅,而苻堅也太輕敵,他不顧王猛臨死前的忠告和朝中大臣的勸諫,執意率領八十萬前秦軍發動滅東晉之戰,之後的結果大家就知道了,“淝水之戰”八十萬秦軍被謝安率領的八萬北府兵打的丟盔棄甲,“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淝水一敗,苻堅一蹶不振,沒多久就被姚萇殺害,前秦政權就此土崩瓦解!好不可惜!


3,劉裕。淝水之戰十幾年後,劉裕取代謝安成為北府軍的首領。這支軍隊在劉裕的率領下,自“淝水之戰”後又接連平定了孫恩起義,接著消滅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得當時的東晉政權重新得到穩定,之後劉裕消滅南燕、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使得東晉隱隱有北伐中原,一統天下的氣勢!可以說這時候的劉裕如果能在長安扎穩腳跟,以長安為根據地,發動統一戰爭,以當時劉裕的實力平定中原,一統天下真是易如反掌!可惜的是,這時候劉裕急於回朝爭奪權力,準備稱帝,所以便把長安交給他年僅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之後沒有劉裕坐鎮的長安發生了內亂,導致長安被赫連勃勃所得!從此失去了長安的劉裕再也無法一窺天下!


4,柴榮。柴榮是最可惜的一位,為何?因為他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之後他又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4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在穩定了後方之後,柴榮發動北伐,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可以說柴榮為這次北伐也做了充分準備,朝中上下團結一心,同仇敵愾,眼看柴榮準備乘勝奪取幽州,收復燕雲十六州,恢復江山一統也是轉瞬間的事情,沒想到柴榮千算萬算,就是沒算自己,在攻打幽州的前夕,柴榮突發疾病,不得已班師回朝!沒多久柴榮就病逝了!可以說柴榮北伐,世間無人可擋,能阻止柴榮統一的就只有老天爺了!可惜可惜!


鹹魚閒聊


問,中國歷史上最有希望統一天下卻最終功虧一簣君主是誰?

中國最有希望統一天下卻最終功虧一簣的君主,就是說他首先是個君主,那麼都有誰呢?

第一項羽被排除,因為項羽只想稱王稱霸,沒想稱帝。第二曹操被排除,因為曹操不是君主,只是獻帝下面的魏王,而且曹操至死不稱帝。再往下說就是前秦的苻堅和後周的世宗柴榮了。

苻堅,苻堅即位後,在王猛的幫助下,發展生產,國力迅速增強,先後滅前燕,前涼和代,全部控制了北方地區,與東晉對峙,苻堅有伐晉之心,苻融竭力勸阻,提出希望不要忘記王猛臨終之言,但苻堅剛愎自用,聽不進苻融所進忠言,挑起戰禍。結果淝水一戰,前秦大敗,統一功虧一簣。


周世宗柴榮,周世宗即位不到六年,戰高平,徵壽州,役淮南,打下多半個中國,在徵北遼中重病纏身,宏圖未遂,班師回朝,給了北遼喘息的機會,統一好時機錯過,柴榮不久死去,時年僅三十九歲,統一大業功虧一簣。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也就沒有以後的陳橋驛兵變了。


金蘋果老楊


北周武帝宇文邕應該算一個吧~

北周的奠基人是號稱"黑獺"的宇文泰,出身於武川鎮的軍人世家。

周武帝宇文邕是宇文泰第四子,此人自奉節儉,後宮僅十餘人,常衣布袍,不施金玉,而勵精圖治,克肖乃父。

建德五年(576年)率大軍平齊,身先士卒,勞苦與共,見軍士赤腳,即脫已靴賜之,故能得士死力,攻滅北齊。

周武帝原想在幾年內滅突厥、定江南。誰知天不假年,死時僅36歲。否則的話,歷史上可能就沒有隋文帝、隋煬帝了。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鑄布泉,建德三年(574年)又鑄五行大布。周靜帝大象元年(579年)鑄永通萬國,統稱北周三錢,與其他時代不同的是,北周的錢文強調貨幣的流通性能。北周三錢玉助篆文雋秀瑰麗,鑄工精美絕倫而聞名泉壇,被稱為北周三絕。











小白老逗


1、曹操;

首先就是曹操了;他本來離一統天下,其實只有一步之遙了。曹操經過多年的征伐,先後消滅了袁術、袁紹、呂布等勢力,已基本平定了北方。於是,在公元208年,曹操發動赤壁之戰,旨在一戰擊潰孫劉聯盟,實現統一大業。


可惜由於曹軍不熟水戰,結果被孫劉聯軍以火攻大破,幾十萬大軍損失慘重。經此一戰,曹操在短時間內再無力南下,給了孫劉發展的機會,從而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2、苻堅;

苻堅的經歷和曹操很相似,不過他比曹操更悲劇。公元383年,苻堅所建立的前秦同樣也已經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於是將兵鋒指向了南方的東晉,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戰。

然而,這場決定兩國命運的大決戰,佔盡優勢的前秦軍隊居然詭異般敗給了東晉軍隊(前者號稱80萬,而後者僅為8萬)。

而且,經此一戰,苻堅一蹶不振,內部本就不穩定的前秦轟然解體,我國北方再度陷入混戰......

3、劉裕;

劉裕可是一代雄主!在開創劉宋王朝之前,劉裕便是東晉的北伐名將。他對內平定叛亂,穩定南方,對外先後消滅南燕、後秦等國,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成功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並一度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可以說,劉裕曾無限接近天下的統一。

可惜後來爆發長安內亂,劉裕安排的留守文武相互攻殺,致使長安得而復失,良將勁兵損失頗多,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4、李自成;

闖王李自成也是個很有機會一統天下的人物;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滅亡大明。此時的李自成已經坐擁中原,天下可謂是垂手可得了。


然而,李自成卻並無帝皇之才,導致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他的愚蠢不僅葬送了自己,更葬送了漢族的大好河山......


這些歷史要讀


如果你站在月球上看1643年底、1644年初的中國大地,你會發現有一塊勢力佔了河南、陝西、甘肅並向山西、河北、山東、淮北擴展。這就是大順,他的迅速擴展你會覺得這是最有希望的政權。

1、郟縣會戰與關中底定

在松錦會戰、開封會戰中,大明十多年積累的精銳都消耗殆盡,有的只剩下吳三桂的關寧部隊,但僅能守住;左良玉的烏合之眾;孫傳庭新組建的陝西新軍。

從調度能力、兵力來看,陝西這支是最大的野戰軍團,崇禎催戰,雙方在郟縣作戰,因為後勤供給明軍崩潰。之後潼關陷落,孫傳庭戰死。

(郟縣會戰)

闖王進入關中,分兵底定延綏、寧夏、甘肅,這時候闖王已經有了襄陽、河南、關中的廣大底盤。

在1644年1月稱帝。

(李自成北伐)

2、東進與入位京師

崇禎要求加強河防,延綿千餘里的防線註定漏洞百出。闖軍東進,一觸即潰,短時間即下太原、寧武,宣府、大同、昌平在在投降。

劉芳亮的偏師連下澤路,到了保定外圍。在3月17日,闖王抵達京師城下,19日即進城。

在之後的一個月裡,南下的偏師沿途傳檄而定,山東各地紛紛獻城;明軍最強的吳三桂部也接洽投降。在四川方面,順軍也準備進入。

(巔峰時代)

可以說,大順有對天下傳檄而定的趨勢。

3、兩次決戰與天命轉移

吳三桂的變卦,李自成大軍在山海關作戰,第一天佔了優勢,第二天隨著清軍加入,戰局逆轉。

在這年年底,潼關方面與延綏方面被阿濟格與多鐸的鉗形夾擊擊敗,李自成一蹶不振,大順已經成了西山落日。

(清軍南下)

在1644年新年,李自成軍力強大;1644年4月初,形勢一片大好;1645年新年,天命轉移。歷史的變動就是這麼快。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有兩個帝王,一個因為剛愎自用執意南征,結果身死國滅,一個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卻不幸英年早逝,這兩位皇帝在我看來是最最可惜的,一切利好的條件他們都佔盡了,卻最終都沒有完成天下一統的萬世基業。他們就是前秦皇帝苻堅和後周世宗柴榮。



在中國歷史上,你一定找不出第二個像十六國時期那般混亂不堪的時代,如果非要找出第二個,那五代十國當與十六國不相上下,這兩位皇帝所生活的年代,恰好就是十六國與五代十國這兩個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混亂的時期。



第一位我要說的皇帝,前秦世祖昭宣皇帝苻堅(338年-385年),算是那個混沌時代的一股清流,十六國時期最優秀的皇帝,和前燕皇帝慕容垂、後趙太祖石勒一樣都是個人能力非常出色的人。有意思的是,奠定前秦統一北方基業的頭號功臣王猛,居然也曾是後趙天王石勒的坐上賓。苻堅於公元357年繼位,在位前期勵精圖治,重用漢人漢人王猛,實現一系列與民休息、減賦輕瑤,加強生產,練兵實操的政策,終令國家強盛,成為列強環繞的北方諸國中的頭號大國,先後消滅前趙、南涼、前燕、代國、南燕等北方強國,同時又攻佔東晉的蜀地,最終實現統一中國北方,與東晉隔長江南北對峙。375年王猛因病去世,臨時前王猛叮囑苻堅不可伐晉,要坐等東晉自亂時再徐圖南下。383年自以為條件成熟的苻堅親率60萬大軍水陸並進伐晉,與東晉將領謝安,謝玄領導的7萬北府兵在淝水相峙,最終淝水之戰前秦遭到慘敗,苻堅僅率800騎兵北歸,經此一大敗前秦迅速瓦解,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復國,苻堅最後亦招羌人、後秦天王姚萇殺害,終年48歲,394年前秦滅亡。



第二位壯志未酬,大業未成的皇帝后周世宗(921年-959年)柴榮則更加讓人可惜,因為他是在39歲的壯年因病而逝的。柴榮的姑父後周太祖郭威,任官後漢太尉,鄴都留守時為後漢隱帝所猜忌,於是起兵反抗推翻後漢政權建立後周。郭威膝下無子,死後柴榮繼位。這位五代十國最英明神武的皇帝,雖然在位只有短短的6年,卻讓後周成為了五代中最強盛的一個朝代。柴榮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亢弱、招撫流民、興農勸商、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大地得以一掃幾十年戰亂之頹勢。內政修明而天下未統,周世宗並滿足於國內的清平盛世,轉而積極對外用兵,西敗原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建立的後蜀,豪取秦、鳳、成、階四州;數次南征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逼得南唐中宗李璟自去帝號稱南唐國土向後周稱臣,而對於北邊氣焰囂張的契丹,後周世宗也表現出了其強硬的一面,他數次北征幾乎勝多敗少,還奪回後晉時被割讓的幽雲十六州中的二州三關。公元959年病中的周世宗再一次揮師北征,在商議取幽州時猝然而逝,年僅39歲,正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千古基業隨風逝”,這位五代十國最英明神武的皇帝,就這樣匆匆結束了他那波瀾壯闊的一生。



縱觀這兩位皇帝,都有著成為天下之主的潛質,前秦在十六國時期其國力在諸國中最強盛,在統一北方掃清勁敵的情況下,前途一片看好,面對偏暗一隅的東晉,苻堅未能聽王猛之言“以靜制動”,結果在前期準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貿然出兵遭到大敗。前秦皇帝苻堅正是死於他的過度自信和剛愎自用,而後者後周世宗柴榮一生兢兢業業南征北戰卻最終敵不過身體之病,在他在位短短的六年時間裡,後周的國力達到了五代十國裡的最巔峰,在當時無一國可與後周匹比,結果因為自身身體原因不幸英年早逝,為後來趙匡胤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自立”埋下了伏筆,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


大國布衣


中國史上最有希望統一天下,卻終因功虧一簣的君主是誰?有好多位,今天我講柴榮、項羽兩位:

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為後周世宗,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在位6年,勵精圖治,整軍練卒,減少賦稅,政法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國力日盛,柴榮南征北戰,派向訓、王景西征後蜀,奪取了秦、鳳、成、階四個州;956年,柴榮親征南唐,任命李重進為淮南道行營指揮使,大敗唐軍,經過三次征戰,盡得江北、淮南14州60個縣;959年4月紫榮親率諸軍,北伐契丹,連克二州三關。正當他的事業如日中天:“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至太平”,真正可以大展宏圖,統一天下之時,39歲的柴榮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駕崩了。



後來7歲的周恭帝柴宗訓繼位,遂有了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輕而易舉地實現黃袍加身,當上了宋朝的開國皇帝!柴榮功虧一簣,如果讓他再活幾年,這宋朝的歷史或將改寫,歷史上有沒有宋朝也另當別說了!


西楚霸王項羽,通過鉅鹿之戰,以數萬軍隊,擊敗了章邯,王離所率領的四十萬軍隊,威振華夏,也是歷史上難得的以少勝多的實戰典範!

但是西楚霸王快要走向成功的時候,功虧一簣,在公元前202年10月,楚漢兩軍在安徽省的垓下進行了戰略決戰,項羽陷入四面楚歌,項羽一人殺漢軍數十百人,身亦被傷十餘創,自刎烏江浦…。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死,便宜了劉邦,建立了西漢,享國210年,歷14帝加1主。另加東漢195年,也是14帝,劉家天下共405年?是不是因為項羽垓下的慘敗?


老蛇正宗


最接近這個目標的有兩個,第一個是李自成,而且他的下場也是最慘的。



在崇禎十七年三月份,李自成不費吹灰之力破北京之後,普天下的共識是——改朝換代了,下一個王朝應該是李順王朝。

因為此時此刻,崇禎皇帝自殺,南明還沒搞出個模樣(當時南京的人甚至還不知道北京淪陷),就算知道了,以明朝剩餘了兵力跟李自成也無法爭鋒。中原士民望風歸降,很多地方甚至都不用去軍隊,只派一個縣令就能去上任。

但是李自成接下來的一連串騷操作生生把煮熟的鴨子放飛了。

最重要的是考掠士紳。落單李自成手裡的達官顯貴和地主老財,沒別的,一個字——打。先上大刑再要錢,打的這些官吏地主們生不如死。通通交錢,光一個北京城就搞出了七千萬兩銀子。

這麼做也許很解氣,但是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那些準備歸附李自成的地方豪強們,紛紛走向了對立面。

本來這些人是準備換個朝廷接著當人上人的,沒想到你李自成要打土豪啊!

於是以南京明朝殘餘勢力為首的地主階級不幹了,紛紛在地方組織力量跟李自成拼命,李自成剛剛草創的基層統治體系分崩離析。

更重要的是,在被考掠的人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家庭——吳襄家,也被李自成的手下搶劫了。

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大將劉宗敏霸佔了陳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打開山海關,放滿清八旗軍入關。

第二年,稱帝剛剛一年的李自成,被追殺到了湖北,死於地主武裝之手。後人感嘆到:“嗟爾陝北農家子,輕取皇冠葬九宮”。

第二個人,是曹操。

曹操一輩子的拐點我們都知道,赤壁之戰嘛。

但是赤壁之戰的問題不在於能不能打勝,也不在於部隊戰鬥力強弱,而在於它就不應該發起!

在公元207年的時候,曹操基本統一了中原數州,天下只剩下幾家諸侯——荊州劉表、東吳孫權、西涼馬騰、漢中張魯、益州劉璋,以及地盤只有幾個縣的劉備。

這幾家諸侯中,以劉表實力最強,但是曹操還沒來他就死了。荊州十幾萬人馬居然毫無抵抗就直接投降了曹操,曹操兵不血刃的佔領了整個荊州!

本來曹操的南征大軍就是衝著劉表來的,沒想到荊州居然投降了!然後曹操一下子感覺很強大,打算順便把孫權也收拾了,就寫了那封惹事的信——“今提水陸軍八十萬,與將軍會獵於吳”。

結果我們都知道了。


其實統一天下這種事情,正確的戰略應該是——柿子先撿軟的捏。

在佔領荊州之後,曹操正確的方向應該是什麼?

當然是進攻劉璋啊!

“劉璋闇弱”是整個東漢末年的共識,他根本沒有統治益州的能力,曹操不來,他都想抱曹操大腿,要是曹操主動進攻,估計益州大概率是另一個荊州。

如果荊州、益州都被曹操收服,那天下大勢就真的沒什麼看頭了。馬騰張魯在歷史上是被曹操打敗收服的。等天下全部統一,剩下唯一一個孤零零的孫權的時候,江東又能維護多久呢?何況長久據有荊州的曹操,打東吳根本不用走水路。

可惜我們知道,曹操選擇了向東去,永遠斷送了自己統一天下的可能……


小約翰


其實歷朝歷代的割據政權都有可能一統天下,但最終都毀於各種事情上,有君主早逝,有內部爭鬥,有不思進取,有貪圖安逸,有貪功急進的等等,可以說他們之所以不能一統天下都是有各自的道理,可能他們有天時地利,但唯獨人和;可能他們有地利人和,但唯獨缺天時,總之就是他們註定沒有做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的命。那麼在這歷史的長河中又有幾個君主是最有可能統一天下,但最終卻沒能統一天下的呢?

一、西楚項羽

曾經的西楚霸王,鉅鹿之戰以數萬楚軍迎戰四十萬秦軍主力,最終完勝並滅亡秦朝。本來項羽完全可以一統天下,只可惜他只想做他的西楚霸王,他不學始皇帝,卻偏要學周武王,分封諸侯,最終讓劉邦這麼一個流氓做了皇帝。只能說項羽真的胸無大志啊!



二、三國曹操

曹操雖不是正統名義上的君王,但是也算是一方諸侯王了,所以個人覺得他是一位君主。赤壁之戰前,曹操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先後滅掉呂布、袁紹、袁術、馬超、韓遂等北方諸侯,最終統一北方,後更是佔據荊州這一要地,可以說此時的曹操兵精糧足,風頭一時無兩,隱約有統一天下的趨勢,但是無奈赤壁之戰被因為輕敵被孫劉聯盟打敗,最終失去了統一南方最後的機會。再這之後三國雖互有戰爭,但曹操終其一生始終都再無機會染指南方。



三、前秦苻堅

前秦苻堅在王猛的幫助下接連消滅前燕、仇池、代等北方政權,直至統一整個北方,同時還佔領了東晉的蜀地,可以說此時的前秦已經在軍事、經濟和土地上全面超越東晉,並來苻堅如果聽取王猛的建議,先穩定國內的朝局,消滅國內那些蠢蠢欲動的實權人物,然後發展前秦的整體實力,再對東晉徐徐圖之,如果苻堅真的這樣做,那麼統一天下指日可待,只可惜苻堅太過於急進,在王猛死後,國內的那些隱患還沒徹底根除的時候就迫不及待的對東晉進攻,結果遭遇淝水之敗,最終落了個身死國滅的下場。不過好在東晉挺住了,不然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就不是元朝啦,而是前秦。



四、南朝劉裕

劉裕被稱為“南朝第一帝”,同時被李贄譽為“定亂代興之君”。原為東晉權臣之時,先後消滅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同時更是收復了北方大片疆域,消滅南燕、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大勝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即位後,又派兵南征林邑國,使其全境歸附。可以說這個時候天下有三分之二的疆域在劉裕手中,但是正在劉裕準備最後一擊滅亡北魏,統一天下之時,卻突然病逝,最終滅魏計劃被迫停止,劉宋也徹底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



五、後周柴榮

柴榮被譽為“五代第一明君”,在位期間後周的國力達到鼎盛,更是在經濟和軍事上遠超其他的割據政權。其在位期間西勝後蜀,奪取秦、鳳、成、階4州;南敗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可以說如果給柴榮十年的時間,統一天下指日可待,但最終老天只給了他六年的時間,柴榮在位六年就因病逝世,最終讓北宋撿了個便宜。



六、元末陳友諒

作為元未當時最強大的軍閥,沒有之一,盡佔江西、湖廣等地,擁軍百萬,兵精糧足。可以說如果陳友諒稍微有點頭腦,憑藉著這等雄厚的實力,任何的陰謀詭計在這面前都是虛的,他完全可以掩壓過去,只可惜陳友諒真的太無能,可能本來就沒有這個做皇帝的命,最終兵敗潘陽湖,讓朱元璋坐上了天下。



七、闖王李自成

一手讓崇禎帝吊死煤山,讓大明死無葬身之地,佔據明朝半壁江山的猛人,最終毀在貪圖享受的腐敗道路上。本來李自成如果能夠朱元璋一樣,勵精圖治,而不貪圖享受,禮待百姓,不濫殺無辜,那麼李自成還是大有可為的,畢竟如果李自成不殺了吳三桂的家人,吳三桂也不會投降滿清,原本吳三桂就打算投降於李自成的,而吳三桂不投降,滿清也就不會入關,再以南明那種喜歡內訌的尿性,李自成統一天下還是大有可為的。但是最終我們都知道李自成輸了,南明也輸了,滿清贏了。



八、太平天國洪秀全

又是一個“李自成”式的作死人物,太平天國最鼎盛的時期佔據廣西、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浙江等地,可以說那個時候南方最富裕的地方都在太平天國的手中,全國半壁江山更是在太平天國手中。本來如果太平天國繼續維持著這種局勢,那些天國頂層的官員能夠一如既往的團結一致,而不是安於現狀,而不是忙於內訌,一統天下的機會並不是沒有。只可惜漢人的劣根性總是喜歡窩裡鬥,一旦安逸了下來,想的不是繼續前進,而是在互相爭名奪利,漢家王朝多少次是死在內訌上的,西晉是這樣,明朝是這樣,為什麼就沒有人去吸取這個教訓呢?


澳古說歷史


個人覺得應該算是符堅吧,為什麼這麼說,很多人都說李自成,黃巢和洪秀全等人,我覺得這些人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他們宏偉時也只是數省的勢力範圍,而符堅強盛時天下十分的話,前秦應該佔到了七分,北方所有胡族全部都被前秦征服了,前秦也是我們歷史上的少有的疆土遼闊的國家。當時前秦擁兵百萬,國家也在蒸蒸日上。符堅對於東晉根本不屑一顧,用他的話來說,我的士兵每人往長江裡扔一個馬鞭,長江水都要斷流,假如你生活在那個年代你也不會認為前秦滅東晉有任何懸念,因為東晉各方面在前秦面前都是弱勢。

符堅忠於決定南伐統一全國,他命令各地部隊浩浩蕩蕩南下,各地的路隊陸陸續續出動,前面的部隊快要到了,後面的部隊還在剛出發,所謂的百萬大軍其實當時真正投入作戰的未必有這個規模。但是在軍事力量上前秦勝東晉是毫無懸念的。

當時東晉有多少兵力?只有八萬人,也就是前秦的十分之一不到,但是東晉作為守方,而且又是面對一場民族存亡的戰爭,因為江南上至朝堂下至百姓都明白,此戰一敗中原王朝也就淪為了異族統治的對象,中原文明能不能保存都是問題。所以在士氣和軍心上我覺得東晉更是同仇敵愾,而符堅的前秦軍隊,第一是由於常年打勝仗所以驕傲。第二前秦是多民族國家,他征服了太多其他民族,所以他的軍隊也是多民族構成,所以他的軍心並不穩定,他的軍隊內部有很多心懷異志的將領,比如慕容垂,比如姚萇...

所以符堅千不該萬不該就是不該在不恰當的時機發動南伐,從而使一個無比強大的國家迅速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