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解读丨四大工学院——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ersity),简称“东大”,位于江苏省会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著名的建筑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学院之一,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并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1计划”、“111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是“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主要成员,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


院校解读丨四大工学院——东南大学


一、历史变迁

1902年,张之洞与其好友、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一起向清廷上奏,呈请在两江总督署江宁(即南京)办一所师范学堂,同年开始筹建三江师范学堂。教员一部分聘请中国学者,另一部分则从日本聘来,开了南京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之先河。后来,南京大学以1902年作为学校建校时间。

1905年,三江师范学堂更名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1914年,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校长筹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两江师范学堂乃得以改设,成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组建了国立东南大学。“南高师”与“东大”共处同一校园,资源共享。

1923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牌撤去,正式并入东南大学,遂称之为国立东南大学。同年,因经费紧张,东大停办工科,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组为河海工科大学。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以及江苏境内其他4所公立专门学校共9所公学合并,在首都南京改组易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以纪念孙中山先生及北伐军攻克的第四座历史文化名城。

1928年,更名为江苏大学。同年,国民政府行政院作出决议,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

1937年,抗战爆发,学校顺利西迁入川,校址设在重庆沙磁区沙坪坝松林坡,史称重庆中央大学。

1946年,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在京(当时南京的简称)开学。全校设文、法、理、农、工、医、师范7个学院,37个系,6个专修科,26个研究所,是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1949年,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刘伯承、副主任宋任穷派员接管国立中央大学。同年,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1950年,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校名去“国立”两字。

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电机工程系以及农学院食品工业系共6个系为基础,并入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学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和食品工业系,成立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名为南京工学院,将原南京大学的四牌楼本部作为南京工学院的校址。

1952年—1953年,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交通大学、山东工学院等校部分专业先后并入。

1955年,中央高教部决定将无线电工程系西迁成都,与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相关系科共同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

1958年,化学工程系划出,成立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主体)。同年,食品工业系迁往无锡,成立无锡轻工学院(今江南大学主体)。

1960年,以机械二系为基础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次年迁往镇江并更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江苏大学主体)。

1978年,南京工学院恢复招收研究生。

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后,首批获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88年,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开始由工科大学向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同年,东南大学浦口校区奠基。

1990年,东南大学浦口校区投入使用。

199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同年,东南大学入选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4年,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

2001年,东南大学被列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006年,占地3700亩的九龙湖校区投入使用,浦口校区被用来作为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校址。

2016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共建东南大学。


院校解读丨四大工学院——东南大学


二、办学地点

江苏省南京市:四牌楼校区、九龙湖校区、丁家桥校区。

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分校。

三、办学性质

公立大学

四、办学属性

教育部直属/985工程/211工程

五、硕士点分布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8个。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

六、博士点分布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2个。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统计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艺术学理论、网络空间安全。

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分布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哲学、艺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光学工程、临床医学、物理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工程与技术。

八、专职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及长江学者分布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齐康,建筑学领域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韦钰,无线电工程学领域专家;吕志涛,结构工程学领域专家;钟训正,建筑学领域专家;孙忠良,无线电工程学领域专家;孙伟,土木工程学领域专家;张耀明,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领域专家;黄卫,交通运输工程学领域专家;程泰宁,建筑学领域专家;李幼平,电子和通信技术学领域专家;缪昌文,建筑材料与制品学领域专家;张广军,精密仪器工程系测试计量学领域专家;王建国,建筑学领域专家。

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

王炜,城市交通规划理论领域专家;戴先中,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专家;吴镇扬,信息工程领域专家;李爱群,结构工程领域专家;李霄翔,英语教学领域专家。

长江学者48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2人:张十庆,建筑学领域专家;王建国,建筑学领域专家;陈云飞,机械工程领域专家;蔡宁生,动力机械领域专家;肖睿,热反应过程研究领域专家;钟文琪,机能材料化学领域专家;尤肖虎,信号、电路与系统领域专家;洪伟,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专家;王志功,电路学科领域专家;崔铁军,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专家;黄风义,集成线路的设计领域专家;王江舟,移动通信领域专家;高西奇,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领域专家;吴刚,土木工程领域专家;崔一平,光子学领域专家;黄庆安,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专家;田玉平,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领域专家;罗立民,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领域专家;顾忠泽,应用化学领域专家;顾宁,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领域专家;刘加平,性能土木工程材料领域专家;樊和平,理论学领域专家;熊仁根,有序物质科学领域专家;陆键,电气工程领域专家;王炜,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家;孙璐,交通运输工程系道路与桥梁工程领域专家;赵正旭,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专家;周佑勇,法学领域专家;刘艳红,法学领域专家;陆祖宏,电子工程领域专家;谢维,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领域专家;黄卫,公路与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家。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1人:吴柯,光电子及微波领域专家;丁峙,通信系统与信号处理及优化领域专家;黄秋庭,半导体工艺和集成电路领域专家;王晓东,无线通信和信号处理领域专家;陈志宁,电磁场工程领域专家;陆勇,工程结构领域专家;余星火,变结构与非线性控制理论领域专家;姚新中,儒家伦理学和宗教伦理学领域专家;颜安,金融学领域专家;邹国堂,电机电子工程学领域专家;吴智深,纤维复合材料、光纤传感技术领域专家。

长江青年学者5人:黄永明,宽带无线电信系工程与系统领域专家;郭彤,结构工程领域专家;张敏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专家;舒嘉,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专家;韩俊海,生命科学领域专家。

九、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

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十、一流学科及教育部第四轮评估

教育部学科评估A+: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艺术理论学

教育部学科评估A:电子科学与技术

教育部学科评估A-: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通信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教育部学科评估B+:哲学;应用经济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热物理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

教育部学科评估B:光学工程;工商管理;设计学

教育部学科评估B-:力学;公共管理

教育部学科评估C+:测绘科学与技术

教育部学科评估C:暂无

教育部学科评估C-:暂无

十一、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涵盖15个二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科学技术)、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用工具运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艺术学、热能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结构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十二、国家级特色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3个:建筑学、城市规划、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方向)、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方向)、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医学影像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