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為何非要殺掉自己的兩個得力干將呢?

煙比你好-傷肺不傷心


回答問題前,我們不妨先大致瞭解一下這件事情的經過。

題主所說這件事發生於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前夜。房玄齡和杜如晦是李世民眾多能臣之中的佼佼者。

從老李家開始發動起義,李世民就一直帶著他倆。

他們兩人一個善於謀算一個善於決斷,是最佳拍檔,也是當時秦王集團的頂梁臺柱。

當時,雖然太子之位已明確為李建成,但皇子們圍繞奪嫡展開的明爭暗鬥從來沒消停過。

以太子李建成,李元吉為首的太子黨和以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黨逐漸成長為兩個較大的政治利益團體。

由於秦王李世民在建國立業的過程中,所立功績和人緣都要明顯優於太子李建成,引起了建成的忌憚。

建成、元吉倆人依仗著李淵的偏袒,開始逐步剪除秦王黨成員,削弱李世民的勢力。房玄齡和杜如晦也被太子調任為朝廷官員。

按唐朝律令,朝廷官員不允許跟親王有往來。

這就等於是敲掉了秦王的膀臂,李世民被迫準備發動政變奪位。

由於發動這場政變的意義重大而且風險極高,李世民決定將房玄齡和杜如晦召回秦王府,制定萬無一失的行動計劃。

但是在李世民連續派出了好幾個使者之後。

情急之下,李世民果斷下了斬殺令:命令尉遲恭帶著自己的佩刀前去召見二人,如果二人拒不前來,便取下二人首級帶回來。

乍一看來,似乎是因為房杜二人擔心引禍上身,背叛了李世民,從而引發了他的怒火。

那麼真實原因是這樣嗎?有書君認為,李世民此舉大概有這麼幾種用意。

一、一種表明決心的方式。

由於李世民在大唐建國過程中功勳顯赫,威望日盛,使太子李建成感覺受到了威脅。

為削弱李世民的勢力,他先後奏請高祖李淵將秦王府的謀臣猛將陸續調離。

所以在玄武門兵變之前,李世民的勢力已經被砍的七零八落了。

或許是因為底氣不足,也或許是因為婦人之仁,不想骨肉相殘,李世民遲遲不想動手。

直至房玄齡杜如晦被調離,李世民感覺到了形勢的危急。

在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的勸說下,李世民才決定發動政變奪位。

但是,同意歸同意,李世民心裡還是一直忐忑不安。畢竟這是謀逆犯上,傳出去好說不好聽。心虛之下,李世民命人把龜甲拿來,準備算上一卦,占卜吉凶。

而房、杜二人,雖然人離開了秦王府,心裡無時不在關注秦王的舉動。

聽聞此事,倆人為了堅定李世民兵變的決心,決定激怒他,讓他感受到失去權力的孤家寡人是多麼痛苦。

於是在李世民召回二人商量大事時,二人拒不奉召。而李世民用自己的佩刀向他倆表明自己決意政變的態度。

倆人當即明白李世民決心已定,於是回秦王府參與謀事。

二、一種應對不測之變的策略。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千古帝範”,李世民的果斷乃至狠毒殘忍的一面,在“玄武門之變”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他的果斷狠毒不僅是針對敵人,有時對自己信任和重用的下屬也是一樣。

太子建成借李淵之手對秦王集團施行過一次打擊清除之後,武德九年,李建成利用與突厥作戰的機會,通過李淵再一次將李世民的所有部將調到李元吉麾下,在政治層面上對李世民集團進行又一輪清洗。

而早已被逐出秦王府的房玄齡和杜如晦此時接到秦王的召回令,不能排除他倆有想明哲保身的私心雜念。畢竟他們此時並不在是非漩渦中心。

因為當時的局面已經非常危險,而且李世民明顯處於弱勢。

他們如果貿然前往秦王府會被太子黨覺察而引來大麻煩。一旦失敗就是株連九族的罪,誰不害怕!因此他倆不想急於站隊,先觀望看看。

而這道命令,則可能顯示了李世民對有可能出現的不測之變所做的部署。

他當時或許在想:事已至此,你二人若不為我所用,也休想為他人所用!我若事不成,你倆也就別想活了!

三、一個表明態度的信號。

襲殺建成、元吉一事,秦王黨在武德七年已有初步設想,為何世民一拖再拖,猶豫再三?以他在朝野之勢力,“取二人如拾地芥”;

以他之英武果斷、敢做敢為,何曾如此狃怩作態?部下多次催促、反覆商討都不敢決斷,甚至還一反常態,求卜占卦,內心之惶恐、疑慮,可見一斑。

擔心高祖的態度,這正是李世民最大的心病,也是他一直猶豫不決的根本原因。

高祖英雄一世,經過幾多政治風浪,襲殺建成、元吉,以武力相脅,若堅不就範、弄成僵局如何收拾?難道弒父不成?今後如何面對天下臣民?

“欲待其先起,然後以義討之”,方可名正言順,方能向父皇交待,所以李世民一再猶豫,就連800勇士入宮後仍心懷忐忑,舉棋不定。

事變前夕世民令尉遲敬德持自己佩刀脅迫房玄齡、杜如晦入宮,有書君推測也是因事情重大,關係到高祖,絕非僅為建成、元吉二人,肯定還有比襲殺兄弟更棘手的問題需要兩位高參密謀策劃,那就是商議挾持高祖,逼其改立。

高祖若不就範,他們便做極端之舉,以及事後掩飾真相、宣示天下等政治陰謀。

否則,僅僅伏兵宮內單純軍事行動,李世民身邊有秦叔寶,尉遲敬德等武將就完全可以應對,何必非得房杜兩位謀士到場呢?

而尉遲敬德手持李世民的佩刀來到房杜二人面前發出斬殺令,其實是他們君臣之間的一種暗語和默契。

綜上所述,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前夜要殺得力干將這件事,展現的是,在面對血淋淋的政治鬥爭時的一場君臣之間的思想博弈。

它讓我們看到,在對至高權力的爭奪和角逐中,沒有對錯,也沒有親情友情,只有對利益的權衡。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也是破釜沉舟,想要和大哥,三弟來個魚死網破了,不過內心還有些搖擺,此時的房玄齡和杜如晦合謀一計,頓時氣得李世民要殺了這兩人,並派手下大將尉遲恭提刀前去行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事件記載

房玄齡和杜如晦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早在李世民征戰四方時便跟隨其左右為其出謀劃策,後來更是輔佐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要說李世民曾想殺他們,還真讓人差異,不過這件事卻確確實實記載於《資治通鑑·唐紀》

曰:“敕旨不聽復事王;今若私謁,必坐死,不敢奉教。”世民怒,謂敬德曰:“玄齡、如晦豈叛我邪!”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觀之,若無來心,可斷其首以來。”

李世民想殺房杜的原因

“一失足則成千古恨”,玄武門之變前夜,那是李世民生死存亡的時刻,玄武門計劃如若失敗,那便是死路一條。而在當時那種關鍵時刻,正是需要房杜這樣的人來一起出謀劃策,李世民讓大舅子親自去請,沒想到二人竟不買賬,當然是氣得大怒。其實此時的李世民內心也是萬分惶恐的,他既擔心事情難成,更擔心房杜二人會背叛自己,臨陣倒戈,所以毫不猶豫的便讓尉遲恭去探察,如果真有異性,則趁早將二人滅口,因為這也是自己唯一的生路。

房杜的計謀

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是李世民的忠實“粉絲”,又怎會真的背叛他,雖說李淵下令不讓二人與李世民聯繫,但在那種時刻,誰還顧得上啊,所以被李淵禁止房杜入秦王府並不是真正的原因。那麼房杜二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其實他倆是特意在激怒李世民,其實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奪嫡大戰中,李世民的勢力長期處於弱勢,手下許多能臣大將都被李淵調離,在玄武門計劃前夜,李世民也是內心忐忑的,畢竟這樣的事誰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而且失敗了也不可能重來,所以為了讓李世民下定決心,於是在李世民召回二人時,一心想著回去的二人突然拒不奉令。等到李世民大怒,表現出了決心之後,二人知道時機終於成熟了,李世民決心已定,於是便回到秦王府謀劃大計。

至於後面的事情,大家應是很清楚了!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1】

唐高祖李淵在位後期,隨著唐朝完成統一戰爭,關於皇位的繼承問題,也成了唐朝朝廷的爭議焦點。

看起來這事情沒啥好爭議的,畢竟,太子李建成在那兒,一切看起來很穩定。

但其實則不然,大唐朝廷裡,此時暗流湧動。

那就是雖然李建成是太子,但也是個空心太子,他弟弟李世民手下有個小集團,這個集團裡,能人異士遍地,對於李建成來說,即便是李淵死了,自己也拿李世民毫無辦法。

而李世民集團裡,有著兩個謀士:房玄齡和杜如晦。

【2】

李建成太子位置難保,李淵對於自己的皇位何嘗沒有擔憂?

就這樣,李淵支持李建成搞活動,先下手為強,幹掉李世民。

倘若李世民死了,倒黴的不止一個李世民,還有他的家人,除此之外,李世民集團的人,可以說永世不得翻身。

因此,李世民集團的人,紛紛建議李世民:先下手為強。

而李世民也開始火急火燎召開會議,準備搞個政變。

李世民在開會的時候,房玄齡和杜如晦,有事兒沒來,這可急壞了李世民,於是李世民派人帶話給他倆:要麼一起幹大事兒,要麼把命拿來。

【3】

房玄齡和杜如晦跟著李世民混,無非是想幹一場大業。

但是,幹大業是有代價的,那就是,這大業,你參與可以,想退出可就難了。

所以說,幹大業,終究太多身不由己。


辰州觀海


題主說的是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政變前,李世民下定決心和兄弟建成、元吉死磕,讓大舅哥長孫無忌去把房玄齡和杜如晦請來商量商量,長孫無忌很快回來了,說:“二人不敢來,你老爸曾經下令不允許他倆進你的府。”李世民大怒,遞給身邊的尉遲恭一把刀,說:二人也想背叛我,你去察看一下,如果屬實你就把房玄齡和杜如晦殺了。題主說的就是這件事。事實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房、杜其實沒有說謊,前些日子,李建成在高祖李淵面前進讒言,說秦王府人才濟濟,早晚對朝廷不利,李淵這才“釜底抽薪”把房、杜調離了李世民的身邊。

這次長孫無忌去請,二人不來。其實是房、杜用的諸葛亮的“激將法”進一步逼迫李世民下決心發動玄武門政變。李世民的一切心理變化二人掌握的清清楚楚。

當初李世民接到李建成手下王晊(被李世民收買)的密報,說“建成和元吉要對他下手了”。李世民急忙召集長孫無忌和尉遲恭商量,眾人勸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李世民嘆息說:“骨肉兄弟相殘,是古今大逆不道的事情”我誠然知道禍事就要來臨,但我在他們動手以後,再以正義的名義聲討二人,這不也是可以的嗎?



說白了,李世民不願意先動手。當時尉遲恭和長孫無忌提出反對,“你要這樣做,我們沒人跟隨你。”

李世民又徵求其它幕僚的意見,都說李元吉生性殘暴,將來會危害大唐江山的,宜早除之。

李世民還不放心,想用龜甲卜一卦,當時正好張公瑾進來,見此情景把龜甲扔到地上說“卜卦是用來解疑惑的,而今事情已不再迷惑,還用來卜什麼呢!,難道說卜後不吉利就罷手不成!”李世民這時才下定了立即政變的決心。

李世民的一舉一動都被尉遲恭彙報給了房、杜,房玄齡和杜如晦為了進一步逼迫李世民,堅實他政變的決心,這才假意推脫不來。

尉遲恭接過李世民遞給他的寶劍,很快找到了房玄齡和杜如晦,說:“這次是玩真的了,秦王已決定採取行動了,你們別再演戲了,趕緊前去共同商量大事吧。於是房玄齡和杜如晦穿上道袍,喬裝打扮去了李世民府上。之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射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成功上位,做了皇帝。



歷史書上描寫李世民是迫不得己而發動的玄武門政變,大家想想看,李建成是太子,接班是早晚的事,他有必要惹事殺李世民嗎?等做了皇帝再處理李世民有何不可?史書說李世民不是謀反,是兄弟之間的私事,你怎麼看這個問題?歡迎評論區留言。


秉燭讀春秋


李建成曾對李元吉說,秦王府中他最忌憚的人只有兩個,那就是杜如晦和房玄齡。而在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卻要讓尉遲敬德殺掉自己的這兩個得力干將。但是我們知道後來杜如晦和房玄齡都做了宰相,還有“房謀杜斷”之稱。那麼,玄武門之變前夕究竟發生了什麼?李世民又為何會下達這樣的命令呢?



618年,李淵稱帝后,嫡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嫡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嫡三子李玄霸早夭,嫡四子李元吉為齊王,隨著李世民不斷建立戰功,威望和人氣居高不下,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開始了明爭暗鬥,尤其是虎牢關一戰後,李世民解決了竇建德和王世充兩個政權首領,李淵封無可封,只得將李世民封為天策上將,開府置署官,李世民的勢力越來越大,而李元吉站在了李建成一邊,兩人一面不停地在李淵面前告李世民的狀,一面又與李淵後宮交好,關鍵時刻吹吹枕邊風,另一面則開始一步步剪除李世民的羽翼。

兩人曾收買尉遲敬德,被拒絕後,又派人暗殺他,後來李元吉直接在李淵面前誣陷尉遲敬德,讓他有了牢獄之災險些被殺,後來李世民請求才救下了尉遲敬德;兩人還向李淵進言外放程知節做康州刺史;賄賂段志玄等等,而且兩人還在李淵面前進言將杜如晦和房玄齡調離秦王府。面對李建成的一系列動作,李淵並沒有阻止,還是一直默許。這讓秦王府眾人很驚恐。

在此之前,房玄齡就曾和長孫無忌說奪權之事,與長孫無忌的想法不謀而合,長孫無忌遂告知李世民,但李世民猶豫不定,後來杜如晦也加入進來,勸說李世民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李世民一直很猶豫。後來,很多謀臣猛將被調離,長孫無忌和侯君集、尉遲敬德仍在勸說李世民舉事。

直到突厥來犯,李建成推薦李元吉出征,李元吉請求帶走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寶和段志玄等,秦王府的精銳部隊被設計,李建成和李元吉商量在送行之時殺死李世民。尉遲敬德知道後再次懇請李世民舉事。秦王府一眾幕僚都勸說李世民不要“以匹夫之節忘社稷之計”,還說什麼呢,李世民決定舉事了,然後派長孫無忌去請杜如晦和房玄齡商量如何發動政變,但兩人不來,理由是“敕旨不聽復事王;今若私謁,必坐死,不敢奉教。”意思是,當初陛下下達的旨意是不讓我們聽從秦王的了,今天要是去秦王府拜見了秦王,這就是死罪啊,恕不奉陪。

李世民一聽怒了,抽出身上的佩刀遞給了尉遲敬德,說:“玄齡、如晦豈叛我邪!公往觀之,若無來心,可斷其首以來。”讓尉遲敬德便宜行事。不願來就殺了。然後尉遲敬德就去了,房杜兩人愉快的穿上道士服來了,大家就商量好行動計劃。六月初四,玄武門之變發生,李世民斬殺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逼李淵下臺,李世民做了皇帝。


那麼李世民當時是不是真要殺杜如晦和房玄齡呢?並不是,其實我們可以把它看做一個行動暗號,李世民的意思很簡單:我準備好了,我決定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

而房、杜兩人之所以第一次不應召,無非是要激一激李世民,因為政變這個東西,一旦發動,就不能後悔,倘若有一絲猶豫,就可能功虧一簣,後果就是李世民會死,參與此事的李世民一黨全部都要死。其實不止房、杜兩人在激,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也在用激將法,當李世民再次表示不希望骨肉相殘啊什麼的時候,尉遲敬德就表示倘若秦王再不發動政變,他就逃身荒野不再侍奉秦王,也就不必等著被宰了,長孫無忌也馬上表態他也會離開,不能在這裡等死。李世民就順驢下坡的表示大家再商議商議。

尉遲敬德又說“王今處事有疑,非智也;臨難不決,非勇也。”又說秦王府的八百勇士已經處在待命狀態了,不能再等了。然後李世民又徵求秦王府所有幕僚的意見,終於決定好了,才有了讓長孫無忌第一次去請房、杜,兩人不來,很可能房、杜、長孫三人已經謀劃過了,為了堅定秦王的心,他們決定再激一激秦王,所以就有了尉遲敬德第二次去請。

杜如晦、房玄齡、長孫無忌、尉遲敬德這些人是最希望李世民發動政變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他們又怎麼會拒絕參與政變或者離開呢,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李世民堅定發動政變的心,務求一擊即中。


蕭曉四姑娘


看到這個問題,大家是不是以為李世民瘋了,或者是李世民內部除了叛徒,實際上哪一個也不是。



事件經過

先說一下李世民要斬的人是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個人可以說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在李世民征戰四方、奪嫡稱帝和治國理政上做出了相當的貢獻。然而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前的一天,竟然要殺了他們二人。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件事記載於《資治通鑑·唐紀》中,李世民於玄武門事變前一天召見房玄齡和杜如晦,但是二人拒不前來。

曰:“敕旨不聽復事王;今若私謁,必坐死,不敢奉教。”世民怒,謂敬德曰:“玄齡、如晦豈叛我邪!”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觀之,若無來心,可斷其首以來。”

這段話的意思是;皇帝(李淵)敕令我們離開秦王府,如果我們私自入府,必然因此招來殺身之禍,所以不能前去。然而李世民因此大怒,命令尉遲恭帶著自己的佩刀前去召見二人,如果二人拒不前來,便取下二人首級帶回來。



事件原因

乍一看來,因為李淵命令房玄齡和杜如晦離開了秦王府,所以二人便聽從了李淵的命令,怕引禍上身,所以背叛了李世民。實際上房玄齡和杜如晦根本就沒有背叛李世民,而是故意激怒李世民。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奪嫡大戰中,李世民的勢力長期處於弱勢,而且最終由於李淵偏袒呵護李建成,所以在玄武門事變之前,李世民的勢力被砍的七零八落。




當時李世民身邊有四大謀士,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這四個人裡面兩個(房玄齡和杜如晦)被李淵逐出京師。諸如手下大將秦瓊、程知節等都被調走,僅留下的大將尉遲恭還屢遭迫害。

在這種嚴峻的形式面前,秦王府的每個人都提心吊膽,因為每個人都害怕李世民奪嫡失敗後,自己會被李淵或者李建成處置掉。就好像三國時代曹操為了穩固曹丕,不想殺死自己的兒子曹植,反而殺掉了曹植的左膀右臂楊修等人一樣。



為此,長孫無忌和房玄齡等人也曾多次勸諫李世民要搞兵變,奪取大權。然而李世民或許是因為底氣不足,或許是因為自己即使失敗,也不失富家翁的心理(史料中說因為不想骨肉相殘),遲遲不想動手。最終李淵調走房玄齡和杜如晦後,在長孫無忌、高士廉、尉遲恭的極力勸說下,李世民同意發動兵變。

李世民同意兵變,但是心裡一直忐忑不安,甚至犯起了猶豫,還命人把龜甲拿來準備算上一卦,占卜吉凶。看到這種情況的長孫無忌把李世民的所有舉動讓尉遲恭告訴了房、杜二人。



二人為了堅定李世民兵變的決心,決定激怒李世民,讓他感覺到沒有權力的孤家寡人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於是在李世民召回二人時,一心想著回去的二人突然拒不奉召。等待李世民大怒,表現出了決心之後,二人也明白李世民決心已定,所以便回到了秦王府。

後面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二人回到秦王府後,第二天李世民在玄武門成功發動兵變,奪取了大唐最高權力,房玄齡和杜如晦也成為了一代名相。



以上為個人見解

如有不同意見大家可以評論區留言交流


我是越關


唐太宗李世民一朝人才濟濟,其中的謀士以“房謀杜斷”最為知名,房玄齡善於籌劃謀略,杜如晦則善於判斷得失成敗,兩個人都是李世民的得力干將,但是在“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前,李世民卻生氣的想殺了兩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一生的最大汙點,不過這也是他不得已而為之,如果他不先發動玄武門之變的話,那麼李世民也很可能會死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裡,但是讓李世民先下手和他的兄長和弟弟拼個你死我活,開始時他也是下不了決心的,但是雙方明爭暗鬥的情況在一步步加劇,比如李建成就想辦法向李淵建議從李世民身邊調走了房玄齡和杜如晦,因為李建成也知道這兩個人善於運用謀略,在李世民身邊的話會給他很大的幫助,李淵還不許房玄齡和杜如晦進出秦王府,免得他們給李世民出謀劃策。

而且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斷的挖李世民的牆角,想從他的手下搶走一些人才,李世民身邊重要的文官和將領幾乎都受到過誘惑,就連尉遲敬德都被李建成示好過,當然,李世民也沒有閒著,他也在不斷的挖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牆角。

雙方的恩怨積累到一定份上的時候,矛盾就不可避免的要爆發了,更何況,這是關乎皇位和各自身家性命的大事,所以玄武門之變是很難避免發生的,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的話,李建成和李元吉或者會用其他的方式來扳倒李世民。因此李世民身邊的文臣武將都勸李世民先下手為強,不然等到其兄長和弟弟下手就晚了,但是李世民一直下不了這個決心,房玄齡和杜如晦也曾經這樣奉勸過李世民,李世民也是猶豫未決。

後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用天上的星象來告訴父親李淵說李世民將會當皇帝,李園很生氣,就把李世民叫來盤問,李世民也早想好了對策,就對李淵說李建成和李元吉調戲了他的妃子,李淵聽了更生氣了,就準備讓三個人明天一起過來對質。

這下李世民著急了,但仍然不想先動手,因為那畢竟是是古今大逆不道的事情,他總想在他們動手以後,再以正義的名義聲討二人,但是李世民身邊的尉遲恭和長孫無忌等人反對,因為誰也不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果動手的話會先殺掉他們中的誰,李世民只好說讓張公瑾算一卦,結果直接把龜甲扔到地上說“卜卦是用來分辨不容易看清楚的事情的,而今事情已經非常明瞭,還用來卜什麼卦呢?”



於是李世民總算下定了政變的決心,就讓人去取房玄齡和杜如晦,但是這兩人心知李世民還有些猶豫,就假意推脫不來,說皇帝有命令不允許他們進入秦王府,其實目的就是考察一下他是不是因為懼怕他的父皇而不敢行動。

李世民看二人不來,就很生氣,於是派尉遲敬德帶著自己的寶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說如果兩個人再不來的話就殺了他們。

很明顯,李世民現在是連他父皇的命令也不怕了,所以當尉遲敬德告訴房玄齡和杜如晦李世民的態度之後,兩個人就喬裝打扮一下進了秦王府。



李世民見到房玄齡和杜如晦之後非常高興,就把一幫心腹召集到一起,很快安排出來在玄武門行動的計劃,之後玄武門之變上演,李世民成功做了皇帝。


科普大世界


成大事者也糾結

李世民是一代雄主,他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大事件中往往有些有趣的小細節,雖然不一定很惹人注意,但是對大局的影響卻是非同凡響的。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死了哥哥和弟弟,逼迫老爹退位,驚天之變,猝然而發,即使再雄才大略,李世民也要斟酌再三,甚至猶豫不決。

另一方面,他的老爹李淵也不是傻子,他看到李世民,要能力有能力,要聲望有聲望,這小子周圍還有一幫能人,文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武有秦瓊、尉遲敬德、程知節等。

李淵於是開始有意削弱李世民的勢力,找機會把房、杜、秦、程等人趕出了李世民的秦王府,房和杜還被趕出了京師。

情勢越來越嚴峻。李世民還是猶豫不決,他還搞起了占卜,弄了個龜殼,想測測吉凶。碰巧被部下張公瑾碰到。老張一看這個架勢,恨鐵不成鋼,一腳踢翻了龜殼,對李世民說:

占卜這玩意,是因為有疑問才搞的。現在這種情況,你不弄死他們,他們就弄死你,還有什麼疑問呢?退一萬步說,如果占卜結果是兇,你就不搞了?

一語喚醒夢中人!李世民被他這麼一說,也就準備放手一搏了。

搞政變這種事,雖然靠武力,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歷史上有“房謀杜斷”之稱,房和杜這兩個大牛,腦子好使,鬼點子多。於是,李讓長孫無忌去找他們回來。

結果,這倆人居然拒絕了。理由是:李淵給他們下過旨,不許他們再和李世民瞎摻和,如果他們私自回到秦王府,勢必要被處死!

李世民一聽就火了。《資治通鑑》記載說,世民怒,謂敬德曰:“玄齡、如晦豈叛我邪!”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觀之,若無來心,可斷其首以來。”

意思就是,這倆貨要是不識抬舉,就宰了他們!

房和杜果真背叛李世民了嗎?

當然沒有!他們其實早商量好了,使激將法,要把李世民最後一點猶豫也掐滅了。

等李世民決心堅定之後,他倆也不再端著了,回到了秦王府,發動了玄武門之變,開啟了貞觀之治。


飲水君


"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武能安邦,文能治國開創了大唐盛世,為大唐二百八十九年的天下開創了一個良好局面。歷史功績一項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稱的是千古一帝。但,玄武門之變,兄弟相殘的悲劇是他永遠洗不清的汙點。李世民年輕有為,善騎射有天才的軍事指揮才能,太原起兵的首倡者之一。616年5月隋恭帝楊侑把皇位禪讓給李淵,唐朝建立。李淵在派兵消失六個地方割據勢力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李世民指揮了伐薛仁杲,滅劉武周,平竇建德和王世充等四場戰役功績赫。早在平定王世充之前,李世民已官拜尚書令和右翊衛大將軍。位居百官之首。平王世充以後,李淵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軍,洛陽道大行臺,潼關己東俱有之。李世民的地位僅次於皇帝李淵,太子李建成在百官之中和軍中有崇高威望。李世民秦王府自置官署建衙,有發號施令的權力。往往令出三門,下邊的官員和百姓無所適從。太子李建成感到嚴重的危脅聯合齊王李元吉對付秦王李世民。試圖分化瓦解李世民的勢力削弱其黨羽。雙方明爭暗鬥勢同水火。唐高祖武德九年7月,突厥人入寇,李建成想趁機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先下手為強在宮城北門玄武門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哥倆殺死,並派尉遲恭"保護"李淵的安全,李淵看大勢己去傳令天下軍隊規李世民節制,立其為太子。兩個月後傳位給李世民,自己當上太上皇一心一意參與造人活動了。好在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成功者是沒必要過分譴責的,歷史真相己湮沒無聞矣!




關東俠客


題主這麼問,要麼是不知此事,要麼就是明顯是在誤導別人。李世民的得力干將房玄齡和杜如晦,哪來的非要殺掉之說?若真是非要殺掉,他們二人日後又如何成了宰相呢?

房謀杜斷

最早提議李世民下殺手的人中就有房玄齡和杜如晦,他們算是最早建議李世民狠下心來的人之一了。李建成也懼怕這兩人為李世民繼續出謀劃策,所以動用手段使這二人離開了李世民,估計也是李淵不願意看到手足相殘而答應這麼做,讓其二人勢力稍微平衡一下。


不成功,便成仁

武德九年,李世民終於狠下心來了,畢竟局面已經是水火不容的局面了。所以這時候李世民就派人去接回當初主張殺李建成的房玄齡和杜如晦。這時候二人應該是試探李世民的決心,所以就沒有立即答應跟著去秦王府。

這時候的李世民既然要行動了,當然就得確保萬無一失,讓尉遲恭拿著佩劍去其實就是向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表達自己決心的一種舉措。這時候若是二人還不來秦王府,那麼就證明二人已經叛變或者沒有了這個心,這時候為了自己的計劃成功當然就是滅口了。不過房玄齡和杜如晦本來就是試探李世民有沒有這個決心,既然試探出來了當然就去了秦王府。



事情真相大白,再來說說這問題之事,題主要麼是道聽途說,要麼就是故意抹黑李世民,反正玄武門之變這個事實已經是很大的黑點了,再抹黑一下,不知的人當然會相信了。縱觀這一系列的問題就知道了,都是圍繞著玄武門之變前後加工的,都是隻摘取片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