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有德端上了“金飯碗”

青海新聞網訊 一座座農家院排列整齊,一條條村道平整寬闊,一排排白色的蔬菜暖棚一眼望不到邊……大通縣新莊鎮吉倉村的變化讓村裡的老人們有些“不適應”。村裡75歲的老黨員馬有德幽默地說,這幾年村子就像坐在高速列車上,噌噌噌地往前跑呢!

不大不小的院落裡,馬有德的孫媳婦正忙著給生病的奶奶做飯,家中院子的牛棚裡,幾頭牛正在悠閒地吃著草。“可別小看我的這幾頭牛,它們可是我們家的香餑餑。”馬有德一邊給記者介紹一邊向牛棚的飼料槽中添著飼料。在這個家庭裡,這些奶牛就是他們脫貧的依靠。

說起自己的家庭,馬有德不免有些傷感。馬有德和老伴兒都75歲了,如今跟孫子、孫媳、重孫生活在一起。20多年前,馬有德年僅16歲的小兒子在山土塌方時不幸身亡,婚後不久的大兒子又在一次礦難中離開了人世,兒媳婦扔下孫子也改嫁了,老伴又患上心臟病和冠心病,不幸的事一件接著一件,馬有德種地的收入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生活的需求。於是在耕地的同時,他選擇在附近的廠子裡打工賺錢,這一干就是10年。漸漸地,他的身體不再像以前一樣硬朗。

2016年,馬有德因為家庭無勞動力成為吉倉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下,村裡開始實施產業奶牛養殖項目。為了幫助馬有德順利脫貧,村裡對他家實施了奶牛養殖幫扶,這徹底打開了這個不堪重負家庭的希望之門。“雪中送炭啊!”馬有德有些激動地說。家裡的2頭牛成了馬有德的珍寶,每天早上拌料喂牛,每天中午清理牛糞,每天晚上悉心照料。夏天,馬有德還要去外面割青草,他說:“青草富含很多營養,牛吃了會更加健壯,現在把牛養好就是我一天最重要的事情。”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精心養殖,馬有德的奶牛已經產犢多次,2017年,馬有德拿著第一頭牛犢賣的5600元,整整興奮了一天。今年夏季,他又以7200元的價格出售了一頭牛犢。“拿著賣牛犢的錢,我數了不知道多少遍!那種高興勁我這一輩子都忘不了。”如今,馬有德的家裡還有7頭牛,為了能得到更多的收益,他對這些牛的照顧更加無微不至了。他對記者說:“國家的扶貧政策真的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作為一名黨員,我非常感謝黨和政府對我的幫助,雖然我年紀大了,但是我身體還成,養牛沒有問題。”目前,通過產業發展和孫子的努力,馬有德的家庭狀況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孫子已經成家,老人再次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和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