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農民脫貧有了“金飯碗” 榆中縣三角城鄉大力發展田園綜合體

榆中縣三角城鄉大力發展田園綜合體

農民脫貧有了“金飯碗”

农民脱贫有了“金饭碗” 榆中县三角城乡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

牛登樂在康源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擔任溫室管護員

拔窮根建新業,轉思路立格局。榆中縣三角城鄉以產業發展為載體,採取政府主扶、村兩委主抓、企業運作、群眾參與的發展方式,實行村集體+公司+合作社+農戶+工廠+銷售連鎖店的運作模式,發展田園綜合體,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穩步提升村民收入,有效帶動全鄉13個行政村農民脫貧致富。“田園綜合體模式新,把企業、農戶、土地、股金四大要素緊緊地綁住了;各級幹部變思路,從父母官轉型服務員;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變格局,形成產業聯盟擰成一股繩。踏踏實實地幹,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榆中縣三角城鄉副鄉長張永生說。蘭州晚報記者瞿學忠 周靖博 文/圖

1 思路變

村幹部變身“服務員”

“閒下來我總是在想,咱們三角城鄉交通這麼便利,312國道、104省道、連霍高速、隴海線、寶蘭客專都特別近。咱這日子不該過的這麼死氣沉沉,老鄉致富沒門道、項目難落地、有心致富無力破局,說到根上還是咱們村幹部服務意識沒跟上,好政策的宣講員、村民的勤務員、帶頭乾的實驗員都沒到位。”連任三屆的三角城村村支書李軍,給記者分析著前些年三角城村發展滯後的原因。

“天天說三變,到底拿啥變?很大一部分收入來源於土地流轉,如果我們村幹部把土地確權、頒證都給老百姓弄不清楚,你讓人家拿啥變?”李軍一語道破了“三變”的關鍵。作為我省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地區,三角城鄉從土地確權、頒證、流轉上下大力氣做細文章,在充分尊重村民個人意願的基礎上,讓戶戶抓牢自家的“三變”土地資產。

“一部分農戶,種了一輩子地,骨子裡的土地情節濃,土地流轉後他們就覺得自己不像莊稼人了。剛開始土地流轉和發展田園綜合體的步子走的確實不太順。這給村幹部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有服務意識和大局意識。”李軍告訴記者,三角城村四社村民老王之前就是個“老頑固”,2016年初,榆中康源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在老王所在三角城村流轉了1000畝土地,其中有3畝地就是老王家的,由於大規模機械化作業要求流轉土地必須連片,可老王說什麼也不肯把自家的地流轉出去。村幹部上門給他講政策、分析利弊,跑了幾十趟,最後還是通過老王兩個在外地工作的兒子才做通了工作。現在每年老王流轉土地收入3600元,他又在康源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的聯動溫室裡務工,每個月有2800元的收入,提起這段往事老王連聲說“過去眼窩子太淺了。”

2 模式變

綜合體助推貧困戶脫貧致富

54歲的牛登樂在榆中康源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的聯動大棚當管護員已經三年了。能在家門口上班,過起了城裡上班族的生活,當了一輩子莊稼漢的老牛顯得很知足。

牛登樂和妻子雷菊英同時在榆中康源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打工,又把自家的地流轉給康源收分紅,實現了員工變股東,資產變股金的轉變。康源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為支撐點,在鄉村推廣高原夏菜種植,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入到康源高原夏菜的產業鏈中,通過務工拿工資、出租土地拿租金、流轉土地享分紅、自己到基地種植蔬菜搞創業等多種方式,助推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

“據瞭解,目前榆中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有3000多戶,已經加入到我們產業鏈上的有1000多戶,有了這個產業鏈,貧困戶不僅可以打工掙錢,還可以創業,對於沒有勞動能力的人可以通過土地的租賃和流轉收穫租金和分紅。”康源負責人談應勇告訴記者,從2018年起,康源田園綜合體打算利用三年時間,在榆中全縣範圍內建立50家基地,每家基地300畝規模,推廣高效鋼架冷棚,帶動輻射全縣設施綠色蔬菜種植。覆蓋12個鄉鎮建立專業合作社,每個點帶動20戶貧困戶,以點帶面力爭三年內將種植面積擴大到10萬畝。

據統計,目前三角城鄉已經形成以康源蔬菜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多家田園綜合體。以三變為抓手,穩穩地將企業、農戶、土地、股金鍊成一條線,成為農戶增收的最大助力。

3 格局變

做大做強集體經濟

合作社是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是農村“三變”改革的主力軍,辣面子合作社、豆腐合作社,一個個以前聞所未聞的新興村級經濟組織,近年來在三角城鄉如雨後春筍般生根發芽,結合各村特點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從小小的豆腐和辣面子做起。

“縣上、市上也組織過我們鄉鎮幹部去發達地區學習,最大的效用就是理解人家的發展思路,絕對沒有現成模型能適合我們直接套用,三角城鄉的現實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三角城鄉副鄉長張永升告訴記者。

截至2018年初,三角城全鄉13個行政村全部註冊村集體專業合作社,推動村級集體資金運行。以詹家營村為試點的50萬元集體資金實行招標議標程序,給全鄉其他12個行政村起個模範帶頭作用,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每年向村委會分紅不能低於5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