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到冬月最肥美

原文:[

]: 蚶有三吃法。用熱水噴之,半熟去蓋,加酒、秋油醉之;或用雞湯滾熟,去蓋入湯;或全去其蓋,作羹亦可。但宜速起,遲則肉枯。蚶出奉化縣,品在車螯、蛤蜊之上。

淸 袁枚《隨園食單》水族無鱗單

蚶到冬月最肥美

袁枚的老家是杭州,錢塘江自杭州灣入東海,杭州吃的海鮮大多來自浙江寧波、溫州、舟山,寧波有天一閣,建於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明朝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的,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天一閣之名,取義於漢 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之說,因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禍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 所以取名“天一閣”。寧波天一閣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藏書樓之一,與歷代大學者、大文豪有著不解之緣,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袁枚等文化名人均曾登臨天一閣,為其作文吟詩,傾訴仰慕之情。這些古詩詞中,也提到了不少寧波特產。比如,奉化蚶子。唐元和四年(809年),朝廷令明州(寧波)貢淡菜、蚶各五斗。奉蚶每年都會千里迢迢送往京師長安。清餘姚人楊積芳在《奉化貢蚶》一詩中雲:“東海長安一線牽,百驛罷疲貢奉蚶。一騎黃塵天子笑,御廚捧出信海鮮。”今咱聊聊蚶子。

蚶到冬月最肥美

蚶,是我國著名食用貝類之一。寧波人愛吃蚶子。蚶子的種類很多,為蚶科動物魁蚶、泥蚶、毛蚶等蚶子的肉。常見的有毛蚶和泥蚶。市場有一種銀蚶,個頭小些,売呈圓形,殼表面紋路較細,泛銀灰色,故叫銀蚶。而毛蚶,個頭較大,殼呈扇形,殼表面紋路較粗,而且長有棕褐色茸毛,故叫毛蚶。銀蚶品質優於毛蚶,價格略高,市場供應也少。人們在市場上看到的,大多是毛蚶。殼薄肉厚,肉質肥嫩,異常鮮美,營養豐富。銀蚶當屬毛蚶同類,唯體型大小有別,較一元硬幣稍小。口感上,銀蚶要比毛蚶更鮮、更嫩,也更難調理。銀蚶是價格很高的經濟作物,對水質的要求相當高,現在許多地方都是築塘引水養殖,比毛蚶要乾淨許多。銀蚶個小殼薄,絕對不是小毛蚶,毛蚶殼上有毛,銀蚶沒有。又名:泥蚶。它生長在中國沿海及東南亞各地近陸的淺海泥沙中,閩粵還有用人工種植的,養殖場稱為“蚶。此外還有魁蚶、血蚶等品種。魁蚶,也叫赤貝(左邊)為什麼叫“魁”?因為大的有巴掌大。

蚶到冬月最肥美

血蚶(xuè hān),學名“泥蚶”。也稱花蚶。在中國的地理版圖上分佈廣泛,北到遼寧南至廣東沿海都盛產這種貝類。海南人就稱它為血蚶,廣府人稱它為“螄蚶”,潮汕地區的人們則習慣單稱為“蚶”。 撥開殼可以看見血一樣的分泌液,一旦愛上就欲罷不能的口感,大概血蚶天生流著叛逆的“血液”吧。血蚶喜歡生活在軟泥灘塗上,以殼後緣在灘塗表面形成水孔與外界相通。以硅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食,生殖季節一般在7~9月間。剛撈出來的血蚶全身都是泥,所以清洗血蛤這一步可是非常關鍵,吃的時候,乾不乾淨,就看你洗的時候下多少功夫啦,洗淨之後的血蚶,長得也是挺可愛的。外形象扇貝,表面有條紋,像古代建築屋頂上那一片片可愛的小屋瓦。。血蚶可以用多種烹飪方式呈現,比如涼拌、生滷、白灼、炒、蒸、做湯羹等等。只要保證焯時不生不老即可。生醃血蚶,醃製時間控制在20小時以內,醃料掩蓋濃腥。吃起來鮮而不腥,爽而清甜有些地方吃血蚶的蘸料也有講究,用得最多的是芥末和薑末拌醋,醋裡,則要有少許醬油。上桌之時,一個大盆,放著剝開的血蚶,左右各有一個小碟。因其汁水如血色,故名。又往往因其殼色白如雪,常訛為「雪蚶」。有一些地方沒有血蚶產,未曾見過血蚶的人,初見時,看到掀開蚶殼鮮血淋漓在滴血。肯定認為它必味腥難食,因而不敢染指,及至他吃了一兩顆之後,這才點頭稱善,更有一番滋味。


蚶到冬月最肥美

蚶屬於軟體動物的“瓣鰓類”,它的介殼形狀,作心臟形,兩殼質厚而隆起,左右同形,表面有壟溝,如瓦屋稜,約有三四十條,均由殼嘴而散射。肉柱紫赤色,多血,味極鮮美,嗜好之者,把它視作廉價的補品,下酒的佳餚。江浙一帶以及上海館子中的食法,多配以浙醋薑絲、麻油等,但潮人的配料卻是“三參醬”(即辣椒醬、梅膏醬、酸醋),再加糖和蕪荽等物,掀而點食,實在是十分可口的時鮮。蚶還可放入酒中並加鹽和調料醉制,如醉蚶、醉蟹,蚶就是泥蚶。


蚶到冬月最肥美

蚶的良種,潮汕人認為應推“珠池赤蚶”,因它大而肥,肉嫩而脆,稍有鹹味。潮汕除夕圍爐,蚶是缺少不得的食品之一。由於蚶殼相磨所發的音響,極似銅錢聲音,所以兒童稱蚶殼為“蚶殼錢”。除夕食蚶,意取金錢眾多,反覆可數的意思。這和廣府人新年食大蜆而稱“發財大蜆”,是同一風俗的,都是寄託“年勝一年”的祈願,不能盡以迷信目之。

潮汕、漳州、泉州和其他沿海各地的人,都有吃蚶和以蚶祭祀先人的風尚。清明節、下元節和冬至節掃墓, 子孫在墳墓上共享祭品時,往往先要食蚶,食完還把蚶殼散置於先墓熒之上,以示富貴豐隆。據說在潮州,妻子整治丈夫,用兩個蚶殼覆地要丈夫跪上求饒,那可是最苦楚的小懲罰。這方法到了北方,因少見蚶殼,改跪搓衣板,現在與時俱進都換成鍵盤了。

蚶到冬月最肥美

但袁枚先生不以為然,認為最好的在奉化,《隨園食單》水族無鱗單載:蚶出奉化縣,品在車螯、蛤蜊之上。奉化沿海出產的蚶子,肉豐、血多、味鮮。正宗奉蚶,貝殼上的“瓦楞”正好是18條,而其他地區的蚶子“瓦楞”數一般是17條。奉化蚶子曾作為貢品送往京師。捕捉時,用腳踢踏。《南越筆記》載雲:“沙蚶冬月漁者,以足取之,謂之踢蚶。雷(蟲字旁雷)以天寒乃肥,仲秋孕婦者腹黑,以白者為貴。”

蚶到冬月最肥美

蚶是軟體動物,殼厚 而堅硬,外表淡褐色,狀如瓦楞,因而也稱“瓦楞子”。內壁 白色,邊緣有鋸齒。肉味鮮美,殼可作藥用。蚶肉味甘鹹、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補益氣血、健脾益胃、散結消痰之功效;用於症瘕痞塊、老痰積結等症;又有制酸止痛作用,可用治胃痛泛酸的病症。《本草經疏》:“蚶,味甘,氣溫,性亦無毒。《經》曰:裡不足者,以甘補之。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甘溫能益氣而補中,則五臟安,胃氣健,心腹腰脊風冷俱瘳矣,胃健則食自消,髒暖則陽自起,氣充則血自華。


蚶到冬月最肥美

蚶的肉質極為鮮嫩,含水分較多,宜沸水速燙成熟。其成品肉嫩潤滑,清鮮味美,是春節前後時令佳餚。蚶的吃法很多,蚶子燙而食之是最常見的。燙蚶要有一定經驗,燙得太熟,則蚶殼裂開,肉呈蒼黃而乾癟無血,這樣食起來,就大失原味;如果燙得不夠火候,則蚶殼不但難以掀揭,而且掀開了,肉柱粘在殼的兩邊,食起來也略帶腥味。如果按照下面這個方法來做,則相信可以火候適中:做時先將蚶洗去泥沙,濾幹放在鐵鍋裡,另燒開水至“蟹目水”程度(即起泡有聲,但未沸騰),把開水迅速倒入蚶中,約三分鐘,即把水濾去,便可以取食了,但頗為人忽略的是,蚶殼掀開時,往往有一小塊沙泥附在肉柱邊,食時應加留意,輕輕將其抹去,免至將其吞入肚內。也有人喜歡把洗淨的蚶,逐顆用鐵筷夾住,放在炭爐上煨食。這種食法,自然比水焗好味。


燙蚶此法雖好吃,但也要注意,大家別忘了,1988年全國甲型肝炎大流行主要由於食用HAV汙染的毛蚶引起。87年,在喜歡吃蚶子的上海居民中,暴發了甲型肝炎。全市直接查出31萬人感染甲肝,另外還有150萬人攜帶有甲肝病毒。據說,是由於在蚶子捕撈期間,大量漁船同時聚集在毛蚶產地水域作業,漁民均直接排便入水,造成了海水乃至水產品的嚴重汙染。從此,人們談“蚶”色変,不敢再吃蚶子。當時在北京的菜市場裡,很少能見到有賣蚶子的了。

蚶到冬月最肥美

蚶子還可以醉著吃,醉法就是將食物放入酒中並加鹽和調料醉制而成,有的要封牢容器,如醉蟹(要壓牢)、醉蚶、醉肉(白煮後醉)、醉雞(白煮後醉)等。奉蚶顆粒較大,蚶肉肥滿,蚶血鮮紅,無泥腥味,肉味極鮮,早在唐代已成為上貢珍品。家庭一般以開水速燙後鮮食。也有將鮮蚶洗滌後加上等黃酒密封浸泡加工成醉蚶,醇香爽口,不失為一道美餚。

蚶到冬月最肥美

毛蚶屬海產經濟貝類。狀似瓦壟。生長紋在腹側極明顯。殼面白色,被有褐色絨毛狀殼皮。生素B12含量較高,分佈於西太平洋日本、朝鮮、中國沿岸。在中國,北起鴨綠江,南至廣西都有分佈,萊州灣、渤海灣、遼東灣、海州灣等淺水區資源尤為豐富。殼內白色,殼緣具齒。鉸合處很窄,呈直線形,齒細密。我國近海海域均有分佈,小滿後毛蚶產卵停止、個體肥滿時即可收穫。以遼寧、山東和河北省沿海產量最多,產期多在7~9月份。有人講三月食蚶,不過那已是蚶之末造了,其最當令時候,應在寒冬十一二月之間。蚶到冬月,是最肥美的大造時候,人們喜歡在此時飲酒食蚶,是自然不過的事。


蚶到冬月最肥美

有時人們把蚶和蛤不容量區分,毛蚶:殼殼面白色,有楞被有褐色絨毛狀表皮。花蛤:貝殼小而薄,呈長卵圓形。貝殼表面的顏色、花紋變化極大,有棕色、深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組成的斑點或花紋。麻蚶子是蚶子的一種,麻蚶子俗稱毛蛤、麻蛤,毛蚶東北叫麻蛤子,毛蛤子拌菠菜是東北必備的涼菜。將毛蛤煮熟取肉,姜、蒜洗淨後切末;菠菜挑洗乾淨,焯水過涼,瀝乾水後切成段;將毛蛤、菠菜、鹽、醋、味精、香油、薑末、蒜末拌勻,裝盤即可,此外蚶子還可做醬爆毛蚶、辣炒毛蚶。


蚶到冬月最肥美

每到開春和中秋前後,就到了吃海貨最好的季節,在天津有個特色菜北塘蚶子滷,是將麻蛤焯水,然後剝肉備用。玉蘭片和木耳切絲,然後焯水備用。鍋中倒油,放入大料瓣,然後放入醬油,加水,加入鹽、胡椒粉,然後放入木耳和筍絲。放入麻蛤肉,然後勾芡,放入雞蛋液,然後放入韭菜和姜蒜,調香油,即可出鍋。天津還有一道餷蚶子特有名,是漢沽八大餷之一,是塘沽、蘆臺一帶的老家的飯菜,漢沽海岸線32公里,自古以來,漢沽就是盛產海鹽和海產品的地方,至今長蘆漢沽鹽場仍是當地的支柱產業,這就使得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海鹽,成了漢沽老百姓餐桌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用海鹽來餷魚、餷蝦、餷八帶等就是老百姓們經常吃的家常小菜。所謂“餷”,是漢沽當地一種特殊的烹飪技法,以淺海灘塗、溝壕汪子裡出產的小魚、小蝦貝殼類為食材,講究“不去鱗”、“不去腮”、“不熗鍋”,火候講究“前急後慢時間久”,用海鹽、香料、滷水這些當地的調料烹製,口味特點就是一個鹹,但越吃越香。


蚶到冬月最肥美

隨著現代人的飲食習慣的改變,減少了鹽的用量,口味逐漸演變為現在的鹹香。這些方法很好的保留了海鮮原有的味道,並使它骨肉香酥,鹹香可口,食過回味良久,從腸到骨、從頭至尾無一處浪費。然而食材也不侷限於這些,任何當地出產就地取材的海鮮甚至河鮮,如海螺、梭魚、墨斗,都可以用這個方法制作,久而久之,就有了“漢沽八大餷”的說法,“八”是說其種類豐富,並有很強的時令性。餷蚶子的做法。大小適中的毛蚶洗淨,少量清水和毛蚶一起下鍋,水開後毛蚶開始逐漸張口,待大部分逐個快速張口時,關火,毛蚶熟了,取肉待用。鍋中坐一碗水,不要太多,加入半個大料,一小把花椒先熬水,開鍋3分鐘後加入40毫升生抽,15毫升老抽,黃酒5毫升,醋少許,半勺海鹽並以個人口味增減,薑片3大片,蔥1段,蒜片少許可不放,再次熬開後,放入毛蚶肉,蓋上鍋蓋,開鍋後煮1、2分鐘關火泡製半天,即可享用。


蚶到冬月最肥美

但蚶子中最出名的還屬“奉化搖蚶”,是浙江的傳統名菜。中國沿海所產的 蚶約有十種,其中以奉化搖蚶最為著名。“奉化搖蚶”具有個大、殼薄、肉厚的特點。將蚶子放在沖洗池中,用竹帚邊刷邊衝,連續洗刷至蚶殼發白為止,將炒鍋置旺火上,舀入清水燒沸,放入蚶子略燙,並翻動幾下,在蚶殼欲開時撈出,剝去半邊殼,探放在盤中;擺好的蚶子撒上蔥末、薑末、胡椒粉,淋入醬油、香油、料酒即成。

蚶到冬月最肥美

下面製做隨園菜醉蚶子,袁枚《隨園食單》蚶子有三吃法。醉蚶、雞湯蚶子、和蚶子羹。第一種醉蚶有些像奉化搖蚶,蚶子要選用肉質鮮嫩,水份極多的為佳;燒一鍋熱開水,將洗淨的蚶子倒入,迅連攪動搖上幾搖,燙至蚶殼微微張開時,即撈出。剝開蚶殼,如蚶肉能自然離殼,即可。如不能離殼,則須再燙一下。切記,不能燙過了,袁枚原話是用熱水噴之,半熟時去蓋,加酒、秋油醉之,然後將燙好的蚶子,剝去半邊殼,盛在盤中,撒上薑末、蔥末,淋上醬油、黃酒、麻油,醉片刻即可食用。此菜色澤紅白,質嫩甘美,味鮮香醇,使人大開胃口,佐酒最宜。雞湯蚶子是蚶子煮熟去蓋入雞湯滾熟,蚶子羹是蚶子肉做羹,但無論怎麼做,蚶子下沸水燙時一定要注意,宜速起,否則會像袁牧說的那樣,“遲則肉枯”,千萬不要燙得太過,以免老了失去鮮味嚼不動了。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