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資本雙向利好 線上健康管理平臺如何變現?


政策、資本雙向利好 線上健康管理平臺如何變現?

圖片來自CNSPHOTO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頡宇星)從簡單的問診到目前健康狀況的完整記錄,甚至配備健康顧問和家庭醫生,線上健康管理平臺正在逐步落地線下。在近日舉行的“2018未來醫療100強”論壇中,對於線上健康管理平臺如何進行商業變現成為討論的一大熱點。在政策和資本雙向利好的環境下,針對平臺如何變現盈利的問題,目前一些平臺的創始人主要從以下兩方面思考,一方是通過家庭健康管理為緊缺的醫療資源減負,另一方面則將AI技術作為壁壘。

健康管理平臺發力新方向

在國內,由於人口老齡化嚴重、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的客觀存在,人們對健康管理的需求比較迫切。但同時,公眾對健康管理的認知度還不高。對於很多人來說,健康管理只是一個新概念,健康管理在我國還處於初級階段。

據中國商報記者梳理,目前國內的醫療健康管理主要有四種模式,第一種是附屬醫院機構的管理模式,利用醫院的醫療資源;第二種是分佈在社區內的衛生服務機構,醫療設備比較落後,無法與健康管理的體系相匹配;第三種是專業體檢中心健康管理服務模式,以盈利為主;第四種是第三方管理模式,屬於非專業型健康管理機構,良莠不齊。

目前包括春雨醫生、悅健康、怡成網絡醫院等線上健康管理平臺都相繼開展了家庭醫生服務。以線上健康管理平臺春雨醫生為例,春雨醫生通過不同的流量入口引入流量,在經過問診以後能夠建立一個初步的信任,然後再去建立起家庭醫生的關係,獲得長期信任,基於長期信任給用戶做分級診療。面對用戶簡單的疾病健康問題,可以通過健康知識和科普內容來解決,若用戶對服務的要求更高,就會為其推薦在線問診服務。下一步是社區診所,最後才是醫院。通過整個流程形成醫療資源合理的配置。

春雨醫生的家庭醫生服務啟動於2017年年底,整個服務流程圍繞用戶和家庭構建,健康顧問跟用戶和家庭直接進行交流,健康顧問背後再配備一個家庭醫生。

據春雨醫生官網介紹,健康顧問不會給用戶開藥,不會做診斷,只是起到一個連接者的作用,可以進行醫療知識科普和慢病管理,給用戶的就醫決策提供建議,在獲得用戶更多信息的同時,幫助用戶建立起關於自身疾病的認識。

春雨醫生董事長、聯合創始人曾伯毅解釋說,因為我國目前的家庭醫生數量不夠,且老百姓對家庭醫生的專業度是持懷疑態度。如果堅持嘗試用家庭醫生提供診療能力的話,資源供給遠遠不夠。春雨醫生的想法是先用健康顧問跟用戶建立起一個強紐帶關係。在建立信任的基礎上,家庭醫生服務的商業模式最終不僅僅是前端的付費,後期也會有很多後端的商業變現的機會。

除了家庭醫生模式,地產醫療也是一些線上健康管理平臺正在發力的方向。地產醫療不但可以擔負起傳統醫療的責任,還能為地產商賦能,比如可以提高地產商的樓品。

例如線上健康管理平臺“家有健康”主要選擇地產醫療的模式,其盈利點首先在於防病和控病。

防病是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出發,幫助他們解決日常遇到的小問題,如除蟎、健身等,控病主要在於延長病人的搶救時間,為急救車到來爭取更多的時間。

家有健康認為這是社區醫療機構的必備功能,也是老百姓的真正需求點。而與地產商合作的最大好處便是節省了與老百姓建立信任感的成本和時間。

家有健康社區連鎖健康管理門診將家庭醫生服務和兒童健康管理作為特色項目,採用年度服務包的模式,以家庭為單位,每年收取7000-10000不等的服務費。成立兩年來,家有健康已服務業主35000多人,家庭醫生會員1054戶。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地產醫療處於戰略發展紅利期。在該時期,對於房地產企業而言,地產醫療也不失為一條轉型或多元化之路,效益可期,也或成房企發展新趨勢之一。但一位醫療領域的業內人士告訴中國商報記者,醫療有其自身獨特的發展規律,經營模式與房地產完全不同。房企需要不懈地探索,切莫抱著房地產賺快錢的思維,精耕細作方能走出一條轉型之路。

AI技術或成為競爭壁壘

AI技術在健康管理領域備受重視,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認為,在疾病預測和風險預警方面,AI與健康大數據、可穿戴設備等前沿技術成為健康管理生態中的主要驅動力,並催生了AI+健康管理等新的業態。健康管理也成為人工智能繼醫學影像、病例文獻分析、虛擬助手外的四大產品線之一。

線上健康管理平臺妙健康(北京妙醫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孔飛在談及健康管理及AI技術時表示,過去的健康管理更多是處於健康管理教育階段,醫生或者健康管理師向用戶灌輸的是如何做、如何運動、如何管理自己的健康。而新的健康管理即2.0時代的健康管理,應具備三個特徵,首先是數據跟蹤能力,提出健康管理解決方案後,通過數據跟蹤瞭解用戶的執行情況和效果,從而形成閉環,不斷改善健康管理解決方案;其次是人工智能健康干預的能力。通過人工智能,將醫生的智慧轉移到以機器的方式輸出從而給出更多的干預解決方案,提升了效率,也為高效的健康管理帶來可能;第三是遊戲化,將遊戲化運營手段運用到健康管理中來,可促使用戶進行主動健康管理。

家有健康試圖通過研發微診室、家庭機器人、智能巡診車等,利用AI收集基礎數據、醫療數據、基因數據、運動數據、營養數據、心理數據、生活習慣數據提高服務工作效率。

據動脈網報道,作為國內首家在健康醫療垂直領域搭建AI技術開放平臺的科技企業,健康有益創始人李宇欣認為,技術需要跟場景結合,但目前業內以輸出技術為主,對場景需求的研究不足。AI技術是通用技術,應對不同場景,需要結合場景、形成應對場景需求的技能模塊,譬如食物識別、姿態識別、輔助診療等。

同時,李宇欣表示,現在場景的智能化程度較低,入口過於分散,實現打通是難點。目前讓場景和技術無縫銜接起來,如智慧養老、智慧社區、智慧家庭的全場景健康管理解決方案是變現的渠道之一。

在對於商業模式的討論中,經緯創投創始合夥人張穎提出的兩個觀點:一是商業變現手段越來越豐富,商業變現也越來越重要。每一個新生事物的出現,尤其是以商業形態出現,盈利總是市場和資本最關注的問題。二是埋頭做產品漲用戶的時期已經成為過去式,所有輕公司以後都會做重,也必須做重,只有做重才能有競爭力。

專家:重視用戶體驗 提升監管

雖然目前線上健康管理平臺如同雨後春筍,各大資本也都看準了大健康產業這塊蛋糕,被投資的平臺也都急於找出一條變現之路,但中國民生投資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告訴記者,一些健康管理平臺需要從細節處著手,尤其是在服務好用戶這方面,要格外重視,才可以進一步談商業變現。“以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如果在健康管理平臺中連最基本的處理投訴都處理不好,那就沒有必要談服務了。”他說。

正如上述專家所言,一些常用線上健康管理平臺的用戶也向記者反映,在一些“小病”面前,這些平臺確實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可以及時獲得專業醫生的講解,而且態度熱情有耐心,利用平臺在醫院掛號也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在日常生活中還可以記錄生活,矯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平臺中的科普文章也可以提高防病意識等。但對於平臺中推銷的一些產品還需要嚴格把關,有些產品有質量問題卻找不到投訴部門,客服電話有時會處於無法接通的狀態。

上述受訪人士認為,健康管理平臺應當有相關的監管部門進行監督,儘快出臺相應的法規規範一些平臺的行為,健康管理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失去信任也就失去了用戶,那麼商業變現就無從談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