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历史上北方一直是个威胁,为什么没人重视?

DJDUE52988


应该说中国历朝历代对待北方异族都是视为头等大敌,不重视从何说起呢?

追溯的远一点, 西周就是在北方蛮族犬戎的攻击下灭亡,至于后来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也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

秦始皇武功赫赫,依旧要依靠修建长城来抵御来自匈奴的侵扰,而 汉代霍去病主动出击,深入匈奴境内几千里,封狼居胥山而回,将匈奴打的四分五裂,奄奄一息,可终汉一朝,还是在与匈奴人战与和之间博弈, 再后来有魏武帝曹操大破乌桓,唐名将李靖击灭突厥等大快 人心的重大胜利,但已然是农耕民族最后的辉煌。

游牧民族的生存力极强,可以说是打不死的“小强”,这也是历朝历代对这些可恶的“强盗”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的原因,他们“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只要有水有草的地方他们就能生存下来,而且没有固定住所,不像农耕民族有土地才 有安全感,不会 轻易离开故土。说句题外话, 西方人到处漂泊,我们世代固守。这 会否也是西方为什么商业文明比我们领先的 一个原因?,在此就不多探讨。

中国与这些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一直 以来是胜少负多,有那么几次载入史册的胜利也是有限,大部分的时间是处于守势,要想消灭这些“来无影,去无踪”的马背上的民族,谈何容易?抢完他们就跑,等你调动军队出来,他们早已换个地方抢,追 又追不上,很像鬣狗围攻狮子的战术。从战争的成本来说, 只要不是 欺人太甚,有损国体,没有哪个皇帝会主挑起战争,因为太费钱了,史书记载,隋炀帝远征高丽,一百万的士兵,征用的民夫就要二百万,这得多大的国力才能支撑的住啊!所以宁可与这些游牧民族和亲,给他们些财物 ,让他们满足生计 和平共处,以外交换来和平发展壮大是非常高明的策略。

至于征服这些地方,我估计没有哪个朝代会有这么脑洞大开的想法,这些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征服了派兵驻守也是个问题, 费钱费力不说,没什么经济效益,那时又没有矿产一说,,中原 广袤的土地治理也力有未逮,更别说管理那些现代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游牧民族桀骜难驯,很难将他们同化,再说中国也没实力能 把手伸那么远。

自古至今,中国的威胁都来自北方,几乎每个朝代的兴亡都有这些异族的身影,历代帝王为此大伤脑筋,对这些侵略者,利用各种政治资源, 或战或和,仿佛挥之不去的梦魇。

农耕民族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好和平,不喜欢侵略,但有人侵略我们,决不言退,这是沉淀了几千年的民族精神!


澹台烛灭


对于中原王朝,北方从来都是重中之重

农耕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祖宗改造大自然能力不足。北方向北,夏天还好,但冬天刺骨,零下几十度,除了草,种啥死啥,而放牧打猎,又如何养活大宗人口?

作为北方敌手,秦汉时期,是匈奴,多次破关,最终被卫青霍去病击败,迁入中原,后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或折损,或融合,消失在历史之中

匈奴之后,北方敌手变成了鲜卑

两晋时期成的气候,鲜卑拓跋部成功入主中原建立北魏,并接受汉化改革,成为中原北方屏障,去抵御迁徙而来的高车、柔然诸部

隋唐时,鲜卑、高车、柔然要么已灭亡,要么融合,北方敌手变成了突厥

据说突厥是柔然带来的奴隶,在柔然和北魏的战争中崛起,柔然被灭后,突厥却壮大了。最强时候,李世民都不得不签署城下之盟。唐初期,战神李靖率兵十万,击破突厥王庭,俘虏颉利可汗,突厥开始衰落,最终也成为历史

到了宋朝,突厥是没了,但又冒出来一个契丹

一个叫耶律阿保机的趁着五代十国中原大乱时,集众成族,先于宋,建立了政权辽。和宋的百年征战对峙合作,大辽也汉化了,灭于女真金和北宋联手之下,契丹玩完了

契丹打大宋,后院起火冒出个女真金;女真打大宋,后院也起火冒出个蒙古;到了清朝,北方成了满族,代明入关,这又来了俄罗斯人

,一直到今天

北方太大了,太冷了,生产力水平不够的时候,只能游牧狩猎。没有定居农耕,打了这个来了那个,真没法子一劳永逸


灵石蕴珠宝


这是个经济问题。

原因是游牧民族老老实实从事生产的收益,往往小于南下中原大肆劫掠的收益。劫掠得到的财富和敲诈的贡金-成本,而成本即战斗死伤和不从事生产损失的财富。所以南下掠夺利润更大,机智的游牧民必须南下搞一把。

遇上天灾游牧民族会饿死人,所以要抢?其实不然,旭烈兀,阿提拉,忽必烈的族人都富得流油了,你看他们停止他们的脚步了么?中原王朝牛逼的时候,气候再烂即使有灭族的威胁,也没见他们敢跨过长城一步;但是哪次中原动荡,可以侵略有利可图时,哪个游牧民族没南下?这固然跟生存环境有关系。但人的本性是贪婪懒惰的,能一步达到有金钱有美女的地方,绝对不会走第二步!

辽国金国蒙古从宋朝抢到的钱粮人口,敲诈得到的贡金,是他们领土能生产收益的好几倍,那还生产个毛啊,缺钱了就搞宋朝啊。

后来有了岁币,这个零成本的好事有了谁还打仗嘛,所以辽国金国到后期都不跟宋朝打了。但是农耕文明只要一分裂或者是动乱,这个侵略成本一下降,收益就增大,游牧民族立马欢天喜地敲锣打鼓地过来打砸抢烧了。

总有人污蔑游牧民族傻,脑子慢,我就不乐意了。人家精着呢,人家有利润更大的活动从来没有不干一票的,比这些讲什么仁义礼智信的汉人不知高到哪里去了。好比你大学毕业刚步入社会,被小学没上的人贩子卖了都很正常。

你看,古代的罗马,中华乃至埃及动不动就被游牧民族抢一次(分别是日耳曼,哥特蛮族,匈奴鲜卑女真蒙古,努比亚人),啥也没干就躺着中枪,可以说在近代以前,是游牧民族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后的辉煌时代。所以有一句话说的好:机关枪的问世,使得游牧民族就变成了最能歌善舞的民族了。

感谢无烟火药,感谢连发步枪,感谢装甲车。没有他们,我们仍活在被洗劫一空的阴霾下。


你说鹿我说马


你看,农村包围城市,胜利了之后,还是要进驻城市,以城市为中心的,对吧?

为什么呢?不为什么。人总是想要更好的,而离开不好的地方,这是人作为动物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那北方是哪里呢?

北方其实就是农村,中原就是城市。


所以从北方往中原打,就是从农村向城市进军。因为城市有更好的生活,有很多人,有很多好玩的,高雅的,令人陶醉的东东;而北方草原,只有一望无际的荒凉和冷冽肃杀的北风。所以自古打进中原的北方民族,就没有打算再回到北方草原的,除非被赶的无路可走,因为城市好,中原好。


那城市人用一个个壁垒挡住了一波波来自于农村的各路精英的冲击,获得了胜利,那么他们会放弃城市生活而去农村居住么?显然是不可能的。城市人努力抵抗来自于农村的杰出人物对城市的渗透,不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城市人的身份么?怎么可能主动去农村居住,监督他们?


所以无论中原王朝击败北方民族多少次,也绝不可能彻底征服,消灭北方民族。这不是实力的问题,而是意愿的问题。没有在中原的江南水乡,习惯于吴侬软语的人会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强制下,去迁移到鸡不生蛋鸟不拉屎的北方草原去高歌什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童话,不是现实。


更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是北方民族?

很多人总以为,把中原汉人迁移到北方去,取代了当地的北方民族,那汉人不久完成了大一统么?

这是个冷笑话。

因为事实很清楚:当部分汉人真的迁移到北方草原去之后,经过若干年之后,这批汉人,就会成为彻底的北方民族的一部分,他们一样会挥着马刀为了更好的生活向中原各地蜂拥而去。曾经有诗云“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人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便是真实写照了。


所以来自于北方民族的攻击,中原王朝并非打不赢,但是几乎没有取得绝对胜利的可能,也不可能彻底消灭北方民族。


至于元清之际,来自北方的压力消失了。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嘛,来自于农村的武装集团彻底控制了城市,城市人都为他们打工了,他们还打个什么劲?来自于北方的民族彻底的控制了中原,中原民众不得不供养北方民族了,他们予取予求,那就没有南下牧马的必要了。说到底,南下牧马,争的不就是这些资源么?


我呢,对北方民族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怨恨之意。

所谓的历史,你打来,我打去,到底谁先动的手,谁对不起谁,真要仔细算算,那可真是难说的紧。


往早了说,河北,山西北部被今天我们理所当然认为是中原汉地的地方,还是北方民族的地盘呢,到底谁抢了谁的地盘呢?终归是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总说自己吃亏上当,最后到底谁吃亏谁上当了?


张子曰


汉族主要是农耕文明,族群居住的地方相对固定,不管是汉朝还是唐朝,一般情况下都没有主动去建立骑兵,都是在遭到外族入侵,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才主动建立骑兵。其中最为关键的马匹,并不像电视看到的在古代那么普及,都是条件不错的家庭才养得起的,汉朝、唐朝为了鼓励老百姓养马,是做了法律方面的强制规定的,不养会犯法,还给了一定的奖励政策。汉朝、唐朝等为了建立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骑兵,不管是民间还是朝廷都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的。

北方游牧民族都是马背上长大的民族,汉族只有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甚至超过他们的骑兵战力、战术,而他们都是天生的,中原王朝强盛时这些自热不是问题,一旦中原王朝衰落、陷入内乱,自顾不暇,北方游牧民族就会坐大,所以不是不想彻底消灭他们,而是很困难。像汉朝在击败匈奴,唐朝打败突厥的过程中,都有部落投降,不管是唐太宗李世民,还是汉武帝刘彻,对他们都是厚待的,或者安置在边疆地区,或是安置在王朝内土地肥沃的地方。但是,他们并没有感恩,一旦王朝内乱,或与朝廷有矛盾时,都会造反趁机坐大。五胡乱华就是这么来的,都是汉唐民族安置政策失败的结果。



墨子的远行


这个观念可以说是不正确的。第一,北方并不“一直”是个威胁,在很多时候北方的危险还不如南方;第二,其实历朝历代几乎都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做过打击,而且有些还非常成功。

先说第一点,历史上“北方”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是分时期,有时候北方建立起强大的“行国”也就是游牧民族政权时,就对中原王朝形成威胁。但如果没有强大的“行国”,仅仅是一片松散的部落,那不管如何“狼性”也都不会是中原王朝的对手,不仅不是对手而且还会被长城以内的奸商们割韭菜;这时不要说对中原王朝构成什么“威胁”,能苟延残喘就是侥幸了。比如说大明朝中后期,由于长期的经济封锁,长城以北的蒙古各部之间的组织结构已经完全的退化到了成吉思汗以前的水平——“

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但是却没有一个成吉思汗能够再次把草原整合起来,有的只是对大元朝昔日荣耀的回忆。

所以对于当时长城以南的大明朝来说,这个时候的蒙古根本就不是威胁。九边汉将们和蒙古台吉(太子)、台石(太师)之间的“战争”往往只是几百人之间的小规模冲突,也就是乡村械斗的级别。而在建州女真(日后的大清朝)崛起之前,大明朝最大的领土忧患基本上都在西南。比如万历三大征中平一共耗费白银九百万两(注意,此时的白银购买力很强,相当于乾隆时代的五倍),其中平定杨应龙之乱就花费了四百万两,可以说远远超过了宁夏哱拜之乱、日本关白平秀吉对中原王朝的损耗。说让朝廷元气大伤也。而天启年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据重庆造反,僭称梁帝,与伪号“罗甸王”的外甥贵州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彦联盟,祸乱西南至崇祯初年,朝廷耗金五百万两才将其平定,其声势之大、荼毒之广远过于同时期的建州女真。

其次就是历代中原王朝对“北方”的打击了。这个从商朝到近代一以贯之。早在《易·既济》就有:

“ 高宗 伐 鬼方 ,三年克之”

的记录,这个“鬼方”就是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而且对于北方的征服也是不断的进行。比如战国至秦,燕、赵、秦三国对于北方不仅进行征服而且还实行有效管理。《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其後赵将李牧时,匈奴不敢入赵边。後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

最重要的就是在新征服的地区设置郡县。此后历朝历代对北境边塞的移民屯田就没有间断过。但是,中原王朝对北方的打击也就到此为止了。这种“到此为止”的原因和现在一些人做臆想的“农耕文化缺乏狼性”、“儒家思想让中国人太善良”等匪夷所思的“高见”毫无关系,而是涉及到了最关键的问题“自然环境”和“经济成本”。

北方高原一直气候恶劣且多大缺雨、多风,不利于农业发展。而仅靠着游牧经济根本无法支持一个社会的存活。脆弱的屯田又完全靠着大气候,比如气候的寒冷就将原先的屯田区变成无法居住的沙漠,比如毛乌素沙漠就在明初以后不断南扩,将之前汉长城以内的农田沙漠化,所以明长城中段修建时就比汉长城向南退缩了数百里。而新的屯田区也在劫难逃,大明朝的西北地区仅屯田垦耕了约一百年,至嘉靖中期,就已经沦为“四望黄沙,不产五谷”的荒凉之地。

没有了边境地区的屯田,中原王朝孤军深入北方就会十分危险,因为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大军出塞,后勤补给就是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北境贫瘠根本无法就地解决粮食问题,所以一切的补给都要依靠从内地的数千里输送。这就造成了中原王朝每次大规模出塞都要赶快找到对方的主力速战速决,万一不利,不要说陷入多梯次包围,即便是饥饿和随之而来的瘟疫也能把这些大军消灭于无形。所以对北方的每一次征伐都会以见好就收而结束。

汉长城遗址,气候变冷之前这里曾经是可以耕种的田地


嘉峪关,大明朝的天下第一雄关,如今也屹立在荒凉之中。

张掖明粮仓遗址。


陳大舍


其实一直很重视,从春秋战国的对胡人做战,秦北征匈奴,两汉时期连续对匈奴作战最终驱逐匈奴向西方流浪。三国时期北征乌桓,两晋之后的五胡乱华,之后隋唐对突厥的连续攻伐,又迫使突厥西迁,后来又来了辽人,金人,可以北宋数次北征失败。后来的蒙古人,再后来明太祖驱逐鞑虏,恢复汉人天下,整个大明时期,几乎隔一段时间就要对蒙古进行大规模打击。为了削弱北方游牧民族,我们还会每年派骑兵焚烧草原。再到后来跟满清的殊死血战。等等,我们每一个中原政权的最大敌人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只要国力允许都会最大限度的打击他们,他们也像野草,烧点一批又来一批。跟我们整整纠缠了几千年。说实在的,直到苏联被我们联合另外3大流氓坑解体之后,我们的北方威胁才真正结束。


执笔画浮沉16


谁说没有重视的,远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学习胡服骑射,就是学习北方胡人对国内进行改革。秦始皇统一天下派蒙恬帅30万大军北御匈奴,并屯军北边。汉初刘邦被匈奴白登之围差点在匈奴手上失手,后汉武帝依靠卫青霍去病几次征伐匈奴,大大削弱匈奴势力,这才让匈奴北遁漠北消除北方之患。后来西晋五胡乱华,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引起的。唐朝稳定中原后几次北边用兵,让北方游牧民族分裂称臣唐朝,宋因失去幽云十六洲几次北边用兵不能成功,屡屡被地方辽和金侵略,最后徽欽二宗北狩受辱。



南宋也被北方蒙古灭国,明朝好不容易推翻元朝统治,却屡屡受到北方鞑靼威胁,连皇帝也被撸了去,后金崛起终于把明朝给灭了。以上列举了从战国到清朝的历史,是为了说明北方一直是和中原在斗争。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南北冲突斗争妥协和平再到冲突的斗争史,也是一部多民族发展融合史。历来中原政权想要发展稳定都会将消除北边隐患定为国策,从来不敢轻视只是看有没有这个实力罢了。


山中茅店


历史上历代有作为的君主都重视北方时间跨度几千年来都在修建长城、积极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如秦始皇、汉武帝直到明代时期一直都在积极修建防御设施、积极布防,比如明代名将戚继光曾任总兵修建过明长城,历代以来物力维艰屡建屡毁。但是都不如民族大团结好、都不如在人人心中筑一道长城好!


中國龍507


历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对中原虎视耽耽,曾经金灭宋入主中原,蒙古人入主中原,满族(又称后金)入主中原……不是不重视,一方面是边境线长,另一面是中原多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