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這“一輩子”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宋朝是如何度過這三百年的,宋朝這“一輩子”發生了什麼?是如何曲終人散的?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宋朝這“一輩子”。

幸福來得很突然

公元959年(後周顯德六年),後周世宗病死,子柴宗訓即位,年方7歲,主少國疑。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 當時主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後問計於宰相範質。範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於是正月初三日,派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東京城,行軍至陳橋驛。 大軍剛離開不久,東京城內起了一陣謠傳說,“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 這個謠言不知是何人所傳,但多數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團。趙匡胤統軍夜宿距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遂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卻顯示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宋朝這“一輩子”

黃袍加身

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 趙匡胤就當眾宣佈,回開封后,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這場兵變,沒有喋血宮門,伏屍遍野,更沒有烽煙四起,兵連禍結,幾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換代的成功,創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蹟”。這場幸福雖然來得很突然,但是後來的故事就不怎麼突然了,宋太祖趙匡胤南征北戰,將唐末四分五裂的中國重新得到了統一,其功績不亞於秦始皇一統天下,橫掃六合的功績。難怪有人會將唐宗宋主將秦皇漢武並列,所言非虛。

太過忍讓別人,別人就會變本加厲的為難你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通過此次會盟,1042年(宋仁宗慶曆二年),遼乘北宋同西夏交戰的機會,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增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10萬匹。太過於的忍讓,導致別人就會變本加厲的為難你,這句話一點都沒錯,狼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現在想想小時候上的語文課學的寓言真不是憑空捏造的,有很多哲理在裡面,只是那時候小,沒有領悟到罷了。

宋朝這“一輩子”

澶淵之盟

失敗只有一種,那就是半途而廢

宋神宗在位期間,宋朝初期制訂的制度已經產生諸多流弊,民生狀況開始倒退,而邊境上遼和西夏又虎視眈眈。宋神宗因此銳意改革,啟用王安石進行朝政改革,將其任命為參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輸、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馬、方田均稅等。但是,新法的實行遭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對新法強烈反彈。加上全國天災不斷,宋神宗的新法實行的決心也有所動搖。熙寧七年,北方大旱,一名名叫鄭俠的官員向宋神宗上呈一幅流民圖,圖中景象慘不忍睹,宋神宗因此受到極大震撼。第二天宋神宗就下令罷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項法令。新法的推行效果遠不如王安石預想。新法的實行雖然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和耕地面積,但是卻嚴重增加了平民的負擔。熙寧新法在軍事上的改革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軍隊戰鬥力無明顯改善。加上王安石操之過急,將需要很長時間社會演進才能完成的十餘項改革在短短數年內全盤推行,使變法陷入了欲速則不達的困境。而且,新法實施到了後期,條文與執行效果相差越來越大,一些措施從利民變成擾民。新法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也是最後失去民心的原因,變法派中如呂惠卿、曾布、李定和蔡京等都是人品相當有爭議的人物。有的更被視為小人。

宋朝這“一輩子”

王安石

宋朝這“一輩子”

順境中別忘了居安思危,人生苦短有得意有失意

宋朝到了宋徽宗時期,國家日益富強,一派歌舞昇平景象。宋徽宗專好享樂,自幼愛好筆墨、丹青、騎馬等。宋徽宗的生活糜爛,喜好逛青樓。還大興土木,修建萬歲山,後改名為艮嶽。艮嶽方圓十餘里,其中有芙蓉池、慈溪等勝地。裡面亭臺樓閣、飛禽走獸應有盡有。徽宗還在蘇州設立應奉局,專門在東南搜刮奇石,是為花石綱。描述北宋都城東京汴梁繁華的《清明上河圖》也是在宋徽宗時期完成,但也確是記載了北宋最後的繁華,狂歡的盛宴終於走到了終點。

宋朝這“一輩子”

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史稱“靖康之恥”。

靖康恥無疑是漢民族歷史上的一場大劫,也給當時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更是大宋這個王朝的百年國恥!而這場大劫所產生的根源更是後人必須深刻總結的重大教訓,這個國恥宋王朝用了百年才終得洗雪,在此之間,南宋和金國之間的百年戰爭遍佈關陝黃土、秦嶺蜀山、河洛中原和江淮沿岸,遠比沙漠中打轉的宋夏戰爭更加激烈震撼!

宋朝這“一輩子”

靖康之恥

人這一輩子,逆風逆水,走了背字的時候,能心態正常,找準出路,臨危不亂

金國在靖康之難中俘虜了眾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趙構是其中的一位漏網之魚。靖康二年(1127年),趙構從濟州南下到陪都南京應天府即位為宋高宗,於鴻慶宮謁太祖廟,改元建炎,重建宋朝。半年之後,為避金兵進攻,以巡幸為名,先後流亡至揚州、蘇州、江寧府、越州(後升為紹興府)、杭州等地,均以“行在”名之。

金朝也一路南撲,直逼杭州,宋高宗無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溫州沿海漂泊了四個月之久。由於南方天候潮溼河道縱橫,加上南宋軍民的英勇抗戰,金主帥完顏兀朮決定撤兵北上。在北撤到鎮江時,被宋將韓世忠斷掉後路,結果被逼入黃天蕩。宋軍以八千人之兵力圍困金兵十萬,雙方相持四十八日,最後金軍用火攻才打開缺口,得以撤退,金軍又在建康被岳飛打敗,從此再不敢渡江。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臨安府,實為“行在”。宋高宗趙構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在他的領導之下,大宋王朝轉危為安,雖只有半壁江山,但卻有光武中興之舉,沒有讓中國淪為外族之手,功莫大焉!但又任用秦檜,殺害岳飛,又留下千古罵名!千秋功罪自有後人評說!

宋朝這“一輩子”

人嘛,這一生寧可死得壯烈,也不能活得卑微

宋度宗去世後,其長子趙顯即位,為宋恭宗。當時,宋朝的統治已進入癱瘓狀態。德祐元年(1275年)春,元軍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威逼建康,長江防線崩潰。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賈似道能出征,結果宋軍大敗。同年十一月二十日,常州淪陷,元軍舉行大屠殺。不久平江也告淪陷,臨安人心惶惶。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臨安城裡舉行受降儀式,宋恭宗被俘。南宋滅亡。宋室和廣大的愛國軍民始終沒有投降,拼命抵抗。

趙顯之弟趙昰和趙昺被大臣保護逃出臨安。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文天祥在陸地組織軍民反抗元軍侵犯,而朝臣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人護送趙昰和趙昺乘船南逃,和宋室在海上漂泊,組成行朝。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達雷州。四月十五日,年僅十一歲的趙昰去世。陸秀夫與眾臣擁戴趙昺為帝,改元祥興。在元軍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遷往崖山(廣東新會)。元軍在漢人將領張弘範領軍緊追在後,對崖山發動總攻,宋軍全線潰敗。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張世傑率領水軍餘部突圍而出來到海陵山腳下,聽說陸秀夫揹負帝昺共同殉國的噩耗。張世傑悲痛不已,墮身入海,愛國軍民紛紛投海自盡。至此,宋朝至此宣告徹底滅亡。崖山海戰極為慘烈,戰後,有十萬人自殺殉國,海上都是屍體。曾有人作詩云:“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崖山之戰是宋朝對蒙古侵略最後一次有組織的抵抗,10萬餘人投海殉難,寧死不降。此戰之後,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淪陷於外族。南宋雖然覆沒,但輸得是這樣的悲壯,這樣有節烈之氣,勇士們面對外族入侵和壓迫,拼死抵抗,為爭取民族生存、自尊、自衛而英勇獻身,義無反顧,閃耀著愛國主義的“崖山精神”,即中華民族精神。崖山精神,春秋大義,鼓舞后人。

宋朝這“一輩子”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