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除障難:佛教術語——“陰”的簡釋之二

“愚公移山”除障難:佛教術語——“陰”的簡釋之二

二、與“陰”相關的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1、五陰

⑴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五陰】:(術語)新譯曰“蘊”。舊譯曰“陰”。淨影之說,如《大乘義章》八本所謂“積集名陰。陰積多法故。”是與新譯“蘊”之義同。天台之說,如《止觀》五上所謂“陰者陰蓋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陰是積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是陰有蔭覆與陰積之二義。見蘊條。

“色、受、想、行、識”五法之名義,新舊皆同。見五蘊條。

⑵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孝義編

【五陰】:五蘊的舊譯,陰是障蔽的意思,能陰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見五蘊條。

2、五陰魔

⑴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五陰魔】:(譬喻)四魔之一。與五蘊魔同。

⑵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孝義編

【五陰魔】:五陰是色、受、想、行、識,因此五者與煩惱,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

3、五陰世間

⑴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五陰世間】:(術事)與五蘊世間同。

⑵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孝義編

【五陰世間】:見三世間條。

4、五陰喻經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五陰喻經】:(經名)《五陰譬喻經》之略名。

5、五陰熾盛苦

⑴FROM:《佛學大詞典》

【五陰熾盛苦】:梵語sam!ks!epen!apan~copa^da^na-skandha-duh!kha,巴利語Pan~cu/pa^da^na-kkhandha^pi dukkha^。又作五盛陰苦、五取蘊苦。為八苦之一。指人各具五陰而諸苦熾盛,亦指有漏的五蘊之苦。例如生、老、病、死、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離、所欲不得等,均屬之。[《中阿含經》卷七、《增一阿含經》卷十七、《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六、《大智度論》卷二十三、《顯揚聖教論》卷十五、《大乘義章》卷三本](參閱“八苦”291)

⑵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五陰盛苦】:(術語)八苦之一。又曰五盛陰苦。解盛有二義:一就苦而說。人各具五陰而眾苦熾盛,故曰盛。又五陰之器盛眾苦,故曰盛。《中論疏》七曰:“有斯五陰,眾苦熾盛,名五盛陰苦。又此五陰,盛貯眾苦,名五盛陰苦。”次一義,為五陰之作用熾盛,故名為五陰盛或五盛陰。舊譯之經常呼五陰而言為“五盛陰”者,即此意也。《增一阿含經》十七曰:“世尊告諸比丘曰:彼云何為擔?謂五盛陰是。”然則五陰盛苦,猶單言五陰苦也。

⑶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孝義編

【五陰盛苦】:五陰是色、受、想、行、識,為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人生的種種痛苦,都是由這五種要素組成的人身而來,所以說是五陰盛苦,為八苦之一。

⑷FROM:《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五陰盛苦】:(梵sam!ks!epen!a pan~copa^da^na-skan-dha-duhkham,巴pan~c'oupa^dha^na-kkhandha^ pidukkha^,藏mdor-na-bar-len-pah!i phun%-po ln%asdug-bsn%al)八苦之一。舊譯經典稱五盛陰苦,又稱五取蘊苦。五陰者,五蘊也;盛者,有二義,若就苦而言,以人各具五陰而眾苦熾盛,故曰盛;又以五陰之器盛眾苦,故曰盛。《中論疏》卷七(本)雲(大正42·103a)︰‘有斯五陰,眾苦熾盛,名五盛陰苦。又此五陰,盛貯眾苦,名五盛陰苦。’再者,因五陰之作用熾盛,故名為五陰盛或五盛陰。

《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八在列舉七苦之後,雲(大正27·402b):“如是諸苦皆是有漏身所攝,故名略說一切五取蘊苦。”即將一切有漏五取蘊總稱為五盛陰苦。

另《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六將其配於三苦中之行苦,其文雲(大正30·663b):“依此行苦,佛世尊說略五取蘊皆名為苦。又此行苦遍行一切若樂受中,若苦受中,若不苦不樂受中。……(中略)又令了知苦諦粗相,以為依止,漸能趣入諦微細相,故先施設生等眾苦,後方顯示五取蘊苦。”此處認為五取蘊苦即行苦,且其相微細。

[參考資料]《增一阿含經》卷十七、卷二十六;《中阿含經》卷七;《大智度論》卷二十三;《顯揚聖教論》卷十五;《菩薩地持經》卷七;《大明三藏法數》卷三十三。

6、五盛陰苦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五盛陰苦】:(術語)八苦之一。人之一身,自色受等之五陰而成,其五陰之勢用熾盛,故曰盛陰。受於盛陰一切之苦,謂之五陰盛苦。即心身之總苦也。又曰五陰盛。見五陰盛苦條。

7、陰界

⑴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陰界】:(界名)五陰與十八界也。

⑵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孝義編

【陰界】:五陰與十八界。

8、陰幻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陰幻】:(術語)謂五陰如幻,假有之理也。《輔行》二曰:“聞說陰幻,知罪無生。”

9、陰境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陰境】:(術語)十境之一。

10、陰魔

⑴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陰魔】:(譬喻)五陰能害眾生佛性,故譬之魔。四魔之一。

⑵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孝義編

【陰魔】:五陰能毒害眾生的佛性,故喻之為魔。

11、陰錢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陰錢】:(雜名)紙錢之別名。陰府所用之錢貨。見瘞錢及紙錢條。

12、行陰

⑴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行陰】:(術語)新譯曰行蘊。舊譯曰行陰。見陰條。

⑵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孝義編

【行陰】:五蘊中之行蘊。

13、陰妄

(1)陰妄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陰妄】:(術語)五陰盡為迷妄者,故云妄。

(2)陰妄一念

①FROM:《佛學大詞典》

【陰妄一念】: 天台宗觀門之境體。指凡夫日常所起一剎那之□k心。又作介爾妄心。陰妄,陰為蘊之新譯,即此心屬五蘊中之識蘊而為迷妄者;“一念”,為一剎那之心。“介爾之細念”,指第六識之無記心。天台之意旨,謂現前介爾之妄心圓具三千諸法,含藏圓融三諦之妙□z,故得以成為所觀之境。其他諸法雖非不具此妙理,然初心者不堪直以融妙之法體為所觀,故不就眾生界或佛界而揀擇近要易修之觀己一念之心法,作為所觀之境。[《摩訶止觀》卷五上、《四念處》卷四、《十不二門指要鈔》捲上]

②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陰妄一念】:(術語)謂陰蓋善法之迷妄一念心。即凡夫現前一剎那之心,指陰識無記之第六識也。蓋天台之意,謂初心者,不堪直以融妙之法體為所觀,修圓頓之妙觀,故不就佛界或眾生界,而即近要易修自己一念之心法,定為所觀之境。於《摩訶止觀》正修章中雖廣舉所觀之十境,以備機根之不同,若克示境體,則如所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而但觀識陰,通識陰三性中,亦獨取無記羸劣現前剎那之妄心以為所觀之境體雲。參照介爾陰妄一念項。

③FROM:《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陰妄一念】:天台宗用語。為該宗觀行法門之境體,即指凡夫日常所起之妄心。又稱介爾妄心。陰,新譯作蘊;陰妄,意謂此心攝屬五蘊中之識蘊而迷妄者。一念,指一剎那之心、介爾之細念。亦即此陰妄一念既非第八識等之微細心,亦非強劣之善惡心,而是指日常現起的第六識之無記心。依天台宗之意,現前介爾之妄心圓具三千諸法,含藏圓融三諦之妙理,故得成為所觀之境。其他諸法並非不具此妙理,自亦可為觀境,但為初心行者選擇近要易修之法,故特以此妄心一念為境體。《摩訶止觀》卷五(上)雲(大正46·52a):“若欲觀察,須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但觀識陰。識陰者,心是也。”

然而,宋代天台宗山外派諸師則主張所觀者應系三千三諦之不思議境,故所謂觀境──一念心,應為真心。相對於此,四明知禮主張妄心說,謂妄心才是觀境,於此觀境見三千三諦之妙理,並作兩重能所之說。即《十不二門指要鈔》捲上謂三千三諦之不思議境如砧,三觀之智如槌,介爾之妄心如淳樸。砧、槌為冶煉淳樸的用具,若分能所,砧槌對於淳樸是能冶,淳樸是所冶。不思議境與智為能觀,妄心是所觀。亦即修觀時應依現前介爾之妄心而觀三千三諦。如此始是修觀者最近要之方法。

[參考資料] 《摩訶止觀》卷五(上);《四念處》卷四。

(3)介爾陰妄一念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介爾陰妄一念】:(術語)⒈天台宗觀法所觀之境也。見陰妄條。⒉(術語)吾人現思妄心也。即第六意識之一念。介爾者,微弱之義,細少之義。陰妄者,謂此心屬於五陰中之識陰而為迷妄者。一念者,謂僅一剎那之心也。天台宗之觀法,以此心為所觀,無觀斯妄之一念心,為具三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輔行》五之三曰:“言介爾者,謂剎那心。又介爾者,介者弱也,謂細念也,但異無心,三千具足。”《四教儀集註》下曰:“觀一念心等者,即現前陰妄一剎那心。”

14、陰藏

(1)陰藏

①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陰藏】:(術語)佛之陰莖也。佛之陰莖藏於腹中而不現見,故云陰藏,似馬之陰,故名馬陰藏,又云陰馬藏,三十二相之一。《三藏法數》四十八曰:“陰相藏密,猶馬陰不可見也。”《往生要集》中本曰:“如來陰藏,平如滿月,有金色光,猶如日輪。”

②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孝義編

【陰藏】:佛的陰莖藏於腹中,為三十二相之一。

(2)陰藏相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陰藏相】:(術語)見陰藏項。

(3)馬陰藏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馬陰藏】:(術語)三十二相之一。陰者男根也。佛之男根如馬陰,隱藏腹中,不現於外。

(4)馬陰藏相

①FROM:《佛學大詞典》

【馬陰藏相】: 梵語kos/opagata-vasti-guhya。又作陰馬藏相、陰藏相、馬王隱藏相、勢峰藏密相。如來三十二相之一。陰,男根之意。即佛陀之男根隱藏於腹中而不外現,故稱陰藏。似馬之陰,故稱馬陰藏。據寶女所問經卷四載,如來之陰馬藏大人相者,乃往古之世,為謹慎己身,而遠色慾故。《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五四下):“如來陰藏,平如滿月,有金色光,猶如日輪。”[《觀佛三昧海經》卷八、《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七]

②FROM:《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馬陰藏相】:(梵kos/opagata-vasti-guhya,巴ko-sohita-vatta-guhya,藏h!doms-kyisba-ba sbubs-su-nub-pa)如來三十二相之一。如來之男根(生殖器)常隱藏於腹中而不外現,猶如馬陰,故稱馬陰藏相。又稱馬王隱藏、陰馬藏,或稱陰藏相、勢峰藏密相。

《大般若經》卷三八一雲(大正6·967c):“世尊陰相勢峰藏密,其猶龍馬,亦如象王。”

關於馬陰藏相之業因,《優婆夷淨行法門經》卷下雲(大正14·957b):“如來於過去無量劫中作凡人時,常樂修行,善和合眾。若與父母、男女、兄弟、姊妹、親戚、眷屬、善友、知識,乃至畜生,若有別離樂和合者,悉隨所樂善能和合,令其歡喜。以此業故,所積高廣,常生天上受天福樂,下生人間,如是展轉無量無邊。至一生補處得陰馬藏。以此相故,記成千子作轉輪王,王四天下。千子勇健能伏怨敵,若出家者得成為佛。從法生子過於千萬,勇猛多力能卻魔怨。”

此外,如《優婆塞戒經》、《無上依經》、《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七、《大智度論》卷四、《中阿含經》卷十一、《寶女所問經》卷四等也皆有記載。《觀佛三昧海經》卷八則揭示觀此相之法,且廣說種種奇瑞。

[參考資料]《長阿含經》卷一;《太子瑞應本起經》捲上;《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八。

(5)馬陰藏三摩地

①FROM:《佛學大詞典》

【馬陰藏三摩地】: 除蓋障院三昧之異名。謂自發菩提心而證自心之實相。以馬之陽根藏於腹中,如馬之慾念生時根出,欲息之時根藏,譬如自發菩提心而自求證悟,故稱馬陰藏三摩地。大日如來嘗住此三摩地而宣說愛染法。[瑜只經愛染王品、瑜只經舍古鈔捲上]

②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馬陰藏三摩地】:(術語)大日如來住此三摩地而說愛染法。見愛染王條。

14、苦陰

(1)苦陰

①FROM:《佛學大詞典》

【苦陰】:又作苦蘊。其義有二:(一)苦之所集,(二)指個人之存在。因個人之有情身心乃由三苦、八苦等所集而成,故稱為苦陰。釋門歸敬儀捲上(大四五·八五五上):‘形則縛於俗習,苦陰常纏。

②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苦陰】:(術語)新譯曰蘊。舊譯曰陰。構造有情之身心者也。人身有苦,故云苦陰。見陰條。釋門歸敬儀上曰:“形則縛於俗習,苦陰常纏。”

(1)苦陰經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苦陰經】:(書名)佛說苦陰經,一卷,失譯人名。即《中阿含經》中上之別譯。

【苦陰因事經】:(書名)佛說苦陰因事經,一卷,西晉法炬譯。即《中阿含經》中下之別譯。

15、第六陰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第六陰】:(術語)五陰之外無第六陰,因而譬有名無實者為第六陰,如言第十三入第十九界。《維摩經·觀眾生品》曰:“如第六陰,如第七情。”

“愚公移山”除障難:佛教術語——“陰”的簡釋之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