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退房现象盛行,是调控过火还是酝酿新政?

降价、退房现象盛行,是调控过火还是酝酿新政?

自2016年3月南京、苏州等地出台调控措施至今,本轮房地产调控已持续了30个月以上,时长超过以往任何一轮调控。且进入2018年后,调控频率有增无减,年内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更是接近400次,比去年同期增加8成,创历史同期新高。

始于今年年中的楼市降价退房现象,如今有逐渐扩大之势。今年6月,北京市通州区一楼盘因售价下调,售楼处被业主“包围”,并被要求退房,自此开启了本轮降价“维权”的先河。此后,合肥、长沙、杭州、天津、郑州等一批二线城市也相继出现类似现象,如今也出现区域性降价,购房者的“维权”行为不断出现。

在以往的每一轮楼市下跌周期中,降价“维权”现象都不少见。这其中 固然有前期价格上涨过快等个案因素,但同时也反映出楼市调控的抑制作用已经起到实质性效果。

有房企人士表示,“直接降价”通常是企业最后的选择。如果不得已要进行调整时,最先选择是“降配”,在不调整价格的基础上,对装修、绿化等配套设施的标准进行下调,从而弥补利润率的损失。在“降配”的同时,有些项目还会变相降价,比如,减少赠送面积、提高车位价格、提高精装修价格、赠送装修、家电等等。这些做法同样能够达到弥补利润率的目的。

首次开盘的项目则可以选择低价开盘,或价格优惠策略等,这样不会引发业主“维权”。近期的价格优惠策略,大多发生在首次开盘的项目中。而选择直接降价,通常意味着项目已经“别无选择”,这是一个“既损失利润、又损失口碑”的做法。

由些人猜测楼市中出现此种现象是由于调控过度,或是在酝酿新政策的出台,实则非也,降价现象的出现,虽然有前期房价上涨过快、“限价令”等直接因素,综合来看,是长期楼市调控带来的“质变”效果。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与以往相比,本轮调控还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调控深度不断下沉,在很多城市,差别化调控政策已经下沉到区、县一级。二是执行层面不断强化,政策效果得以延续。这两个特征使得本轮楼市调控的效果明显好于以往。在部分城市,市场预期已经出现逆转。

楼市调控效果显著,但退房却有一件事令购房者相当纠结,由于某些城市受“认房认贷”政策的束缚,虽说退房后名下无房产,但贷款记录却无法消除,再购房时将会被视为“非首套”,无法享受“首套房”待遇。

一切的调控均是为了让楼市趋于平静,虽有坎坷,但任重道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