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世奇謀《孫子兵法》運籌篇:廟算慎戰詭道,天下盡在手!連載一

《孫子兵法》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的吳國將軍孫武。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00年。如今,孫子兵法已在全世界範圍內廣受尊崇,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子兵法》一共十三篇,六千字左右,其精髓在善於從全局的高度,去認識決定戰爭勝負的要素,把握克敵制勝的奧妙,駕馭治軍用兵的方法。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

今天,小編範想文化陪你一起細讀經典,體會那種《孫子兵法》在手,天下我有的真切感覺,讓世界經典滋養我們的事業與生活。

絕世奇謀《孫子兵法》運籌篇:廟算慎戰詭道,天下盡在手!連載一

始計篇(第一)

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絕世奇謀《孫子兵法》運籌篇:廟算慎戰詭道,天下盡在手!連載一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關係到軍民生死,國家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分析研究的。

因此,要通過敵我雙方五個方面的分析,七種情況的比較,取得詳情,來預測戰爭勝負的可能性。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道,指君民目標相同,意志統一,可以同生共死,就不會懼怕危險了。天,指的是晝夜、陰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路程遠近,地勢險易,戰場的廣狹,是生地還是死地等地理條件。將,指將領足智多謀,賞罰有信,對部下真心關愛,勇敢果斷,軍紀嚴明。法,指組織結構,責權劃分,人員編制,管理制度,資源保障,物資調配。對這五個方面,將領都要做深刻了解。瞭解就能勝利,否則就難了。所以,要通過對雙方各種情況的考察分析比較,來預測戰爭勝負。所以說:哪一方的君主是明君?哪一方的將領更有能力?哪一方佔有天時地利?哪一方的法規法令更能嚴格執行?哪一方資源更充足,裝備更精良,兵員更廣大?哪一方的士兵訓練更有素,更有戰鬥力?哪一方的賞罰更公正嚴明?通過這些比較,我就知道勝負了。

將領聽從我的計策,任用他必勝,我就留下他;將領不聽從我的計策,任用他必敗,我就辭退他。聽從了有利於克敵制勝的計策,還要創造一種勢態,作為協助我方軍事行動的外部條件。勢,就是在戰爭瞬息萬變時,根據具體情況採取恰當的相應措施。

用兵作戰,是以詭詐為原則的。因此,有能力而裝做沒有能力,實際上要攻打而裝做不打,打近處卻裝做攻打遠處,打遠處卻裝做攻打近處。用利益誘惑他,趁混亂攻取他,對方實力雄厚就要時刻戒備,對方精銳強大就要避其鋒芒,對方易怒就應撩撥讓他失去理智,對方自卑而謹慎就使他驕傲自大,對方體力充沛就使其勞累,對方內部親密團結就挑撥離間,在對方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攻取他,在對方意想不到的時候出擊。這些都是軍事家克敵制勝的訣竅,不可先傳洩於人也是沒法事先規定與說明的。

在未戰之前,經過周密的分析、比較、謀劃認為會勝利的,是因為致勝的條件多;未戰時經分析認為難以取勝的,是致勝的條件相對少。致勝條件多就勝,少就不勝,何況經研究毫無勝算的,通過這些分析比較,就能預見勝負了。

絕世奇謀《孫子兵法》運籌篇:廟算慎戰詭道,天下盡在手!連載一

作戰篇(第二)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萁稈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絕世奇謀《孫子兵法》運籌篇:廟算慎戰詭道,天下盡在手!連載一

譯文:

孫子說:要興兵作戰,需做的物資準備有,戰車千輛,運輸車千輛,全副武裝的士兵十萬,向千里之外運送糧食。裡裡外外的軍力開支,招待使節、策士的用度,用於武器維修的膠漆等材料費用,保養戰車、甲冑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做好這些標準準備之後,十萬大軍才可以出動。

因此,軍隊作戰要求速戰速決,否則長期堅持,軍隊疲憊,挫失銳氣。一旦攻城,兵力很快耗盡,長期作戰還導致國家財用不足。如果軍隊因久戰疲憊不堪,銳氣受挫,軍事實力耗盡,國內物資枯竭,那麼諸侯們必定趁火打劫。即使再有足智多謀之士也無良策來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實際作戰中,只聽說將領缺少高招難以速勝,卻沒有見過指揮高明巧於持久作戰的。戰爭曠日持久而有利於國家的事,從來沒有過。所以,不能全面瞭解用兵害處的人,就不能全面瞭解用兵的益處。

善於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徵集兵員,不用多次運送軍糧。武器裝備由國內供應,從敵人那裡設法奪取糧食,這樣軍隊的糧草就充足了。國家之所以因作戰而貧困,是由於軍隊遠征、長途運輸。長途運輸必然導致百姓貧窮。駐軍附近處物價必然飛漲,物價飛漲,必然導致物資枯竭,物財枯竭,賦稅和勞役必然加重。民力耗盡,財源枯竭,百姓私家財產損耗十分之七。國家財產,由於車輛破損,馬匹疲憊,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車的損失,而耗去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將軍,一定要在敵國解決糧草,從敵國搞到一鐘的糧食,就相當於從本國運出的二十鍾,在當地取得飼料一石,相當於從本國運出的二十石。因此,要使士兵拼死殺敵,就必須怒之,激勵之。要使士兵勇於奪取敵方的軍需物資,就必須以繳獲的財物作獎賞。所以,在車戰中,搶奪十輛車以上的,就獎賞最先搶得戰車的。而奪得的戰車,要立即換上我方的旗幟,把搶得的戰車編入我方車隊。要善待俘虜,使他們有歸順之心。這就是戰勝敵人而使自己越發強大的方法。.所以,作戰貴在速戰速決,不宜曠日持久。因此,真正懂得用兵之道的將帥,掌握著民眾的的生死,主宰著國家的安危。

絕世奇謀《孫子兵法》運籌篇:廟算慎戰詭道,天下盡在手!連載一

謀攻篇(第三)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絕世奇謀《孫子兵法》運籌篇:廟算慎戰詭道,天下盡在手!連載一

譯文:

孫子說:戰爭的原則是:使敵人舉國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敗敵軍就次一等; 使敵人全旅降服是上策,擊破敵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擊破敵卒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戰百勝,算不上高明;不戰就降服全體敵人,才是最高明的。所以,最好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致勝,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製造大盾牌和四輪車,準備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碼得三個月。堆築攻城的土山,起碼又得三個月。如果將領難以擬製焦躁情緒,命令士兵象螞蟻一樣爬牆攻城, 儘管士兵死傷三分之一,而城池依然沒有攻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所以善用兵者,不通過打仗就使敵人屈服,不通過攻城就使敵城投降,摧毀敵國不需長期作戰,一定是兵不血刃取天下,從而既不使國力兵力受挫,又獲得了全面勝利的利益。這就是謀攻的原則。

根據用兵規律:我十倍於敵,就實施圍殲,五倍於敵就實施進攻,兩倍於敵就要分割消滅敵人,兵力相對就可以抗擊,兵力弱於敵人就想法擺脫敵人,不如敵人就避免與敵爭鋒。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將帥,國家之輔助也。輔助之謀縝密周詳,國家必然強大,輔助之謀疏漏失當,則國家必然衰弱。所以,國君對軍隊的危害有三種: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前進而下令前進,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後退而下令後退,這叫做束縛軍隊;不知道軍隊的戰守之事、內部事務而參與軍事指揮,將士們會無所適從;不知道軍隊戰略戰術的權宜變化,卻干預軍隊的指揮,將士就會疑慮。軍隊既無所適從又疑慮重重,諸侯就會趁機興兵作難。這就是自亂其軍,坐失勝機。

所以,預見勝利有五個方面:能準確判斷仗能打或不能打的,勝;知道根據敵我雙方兵力的多少採取對策者,勝;上下一心,同仇敵憾的,勝;有備之師擊無備之師的,勝;主將精通軍事,君主又不加干預的,勝。以上五條,就能預見勝利了。所以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勝負各半,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小結:《孫子兵法》前三篇講的是戰略運籌的問題,從第一篇的廟算開始,估量敵我雙方的優缺點,估算戰爭勝負可能,制訂作戰計劃開始,提出要注意慎戰,兵者詭道,五事七計等內容,第二篇重在闡述戰爭與經濟的關係,戰爭不但依賴經濟,還會對經濟造成破壞,所以兵貴勝,不貴久,一久大家都會拖垮。第三篇講的是以智謀取勝,不專用武力,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絕世奇謀《孫子兵法》運籌篇:廟算慎戰詭道,天下盡在手!連載一

對文化交流有興趣的朋友可加關注,互相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