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為可持續發展構築“綠色屏障”

提高生態承載力實現科學發展

“到2020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高,重點治理地區生態狀況明顯好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明顯提升,構築好全省生態安全屏障的基本骨架,重點治理區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 ”《規劃》明確了總體目標。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綠色發展成為未來一個時期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列入主要目標,生態環保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願景和全過程,環境保護支持和投入力度持續加大,為我省生態保護與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前,我省正處於城鎮化、工業化加速發展階段,生態保護與建設仍然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的矛盾,做好未來五年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任務艱鉅。 “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提高生態承載力,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內容。 ”省發改委農經處相關負責人說。

2014年2月8日,國家發改委等12部門印發《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13—2020年)》,明確了保護森林、草原、荒漠、溼地與河湖、農田、城市、海洋七大生態系統和防治水土流失、推進重點地區綜合治理、保護地下水資源等十二項建設任務。為貫徹落實全國規劃,按照省政府要求,由省發改委牽頭組織編制我省《規劃》。

“緊緊圍繞美好安徽建設,以增強生態競爭力為核心,統籌兼顧生態、生產和生活,著力優化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強化科技支撐、完善體制機制,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態強省,為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生態保障。”《規劃》提出了堅持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分類指導,重點突破;生態優先,持續發展;以人為本,注重民生;依靠科學,創新驅動;政府主導,市場調節等六項基本原則。

針對主要生態問題構建總體佈局

目前我省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總體形勢是,工程治理區呈現生態改善的良好態勢,但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逆轉的潛在威脅依然存在;生態整體惡化態勢緩解,但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態保護壓力依然較大。生態領域存在的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溼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災害頻發、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各類氣象災害增多等問題,嚴重製約著我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推進我省生態保護與建設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區域之間、生態系統之間生態保護與建設進展不平衡;同我省生態保護與建設的實際需求相比,投入還有較大差距;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科技支撐薄弱,科學性不強;生態脆弱區農民增收緩慢,貧困發生率高等。 ”有關專家指出。

在生態保護與建設區域佈局上,《規劃》依據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結合我省自然地理特點,將全省生態保護與建設劃分為淮北平原生態區、江淮丘陵生態區、皖西山地生態區、沿江平原生態區、皖南山地生態區等五個區域。

針對淮北平原生態區人口總量大,人口密度高,土地承載負荷嚴重,水汙染問題存在,水質狀況成為發展瓶頸等主要生態問題,《規劃》提出“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強化淮河流域水汙染治理。大力整治淮河及其支流,建立沿淮調蓄洪生態功能區”等生態保護與建設方向。而對於皖西山地生態區暴雨較多、山洪暴發、水土流失問題嚴重,河道逐年淤積,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等主要生態問題,《規劃》則有針對性地提出“以森林、溼地和河湖生態修復、城市綠化建設、天然常綠闊葉林保護和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為重點,開展中幼林撫育和低質低效林改造,實施封山育林和生態防護林工程,提升森林資源質量”等生態保護與建設方向。

“在全省生態保護與建設區域佈局的基礎上,根據生態功能和生態脆弱區域分佈特點,《規劃》提出了重點構建皖西山區和皖南山區兩大生態安全屏障。 ”省發改委農經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營造綠色生態屏障明確九大任務

“對全省162.82萬公頃的天然林森林資源進行全面有效管護;加強公益林建設和後備森林資源培育。到2020年,生態公益林面積達到240萬公頃,建立商品用材林基地250萬公頃,經濟林基地200萬公頃。 ”《規劃》明確。

“《規劃》提出了我省生態保護與建設的九大任務,並用專欄形式列出九大重點工程。 ”省發改委農經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保護和培育森林生態系統”被擺在突出位置,包括保護天然林資源、建設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實施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加強中幼林撫育和低效林改造、增強林業碳匯功能、加大森林恢復力度、嚴格生態資源保護管理等。“保護和恢復溼地河湖生態系統”則包括加大水源涵養區保護、開展溼地保護與恢復、加強水域生態功能區建設、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保育和治理農田生態系統,包括穩定耕地面積、提升耕地質量、加大汙染防治、強化監測力度等。此外還有建設和改善城市生態系統,防治水土流失,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合理利用水資源,治理和修復沙化土地,強化生態建設氣象保障等。

當前,我省大多數城市的工業汙染、城市大氣汙染等問題,已成為影響城市人居生態環境的首要因素。 2015年,全省僅有黃山、池州兩個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一些城市大氣中PM10、PM2.5濃度超標嚴重。同時,人口增加、城市規模擴大及高強度建設,壓縮了城市綠色生態空間。

為此,《規劃》明確提出,統籌規劃,合理佈局,按照城鄉一體化、道路林蔭化要求,強化城市生態建設。因地制宜,突出植物造景,宜樹則樹、宜草則草,推廣種植鄉土樹種,發展景觀林、防護林,建設環城林帶,為城市人居環境營造優美的綠色生態屏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