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的力量:如何才能擁有更好的人生?

思維的力量:如何才能擁有更好的人生?

——讀《你對我講道理,我對你講邏輯》之三

文|徐淑紅

《你對我講道理,我對你講邏輯》用大量例證告訴我們:

掌握思維方法,提升思維能力不只是能讓我們感受到思維的樂趣,也不只是能幫我們思考解決複雜問題,還能幫我們更好地處理日常生活,讓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航空事故:隱性思維與溝通問題

在人際溝通中,如果我們用思維方法去考察,就會發現很多溝通問題都出在概念不清上,雙方對概念的理解不同導致溝通不暢。

比如談論天氣時,有人大呼今天好冷,有人卻不以為然,說還沒到零度怎麼就叫冷,兩人不歡而散。原因在於兩人對”冷“的理解不同。

又比如父母與孩子,他們的目的在本質上其實都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過得好,但對如何才是“過得好”卻有不同理解,從而產生種種溝通中的矛盾,甚至爆發激烈的衝突。

隱性思維也會導致溝通出問題。我們中國人說話講究委婉含蓄,這在一些情況下固然有必要,有時則會誤事。

比如韓國某航空公司有段時間頻出飛行事故,他們追查事故原因,發現最主要的問題出在溝通方式上。


思維的力量:如何才能擁有更好的人生?



每次事故前副機長都發現了問題,但他每次都使用含蓄的語言表達,沒有引起機長的重視,導致了事故發生。

如果我們能對概念或事物進行多角度的充分的思考,就能更好地理解對方。

注意隱性思維的存在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避免誤解,我們自己在表達時則要注意避免隱性思維帶來的溝通問題。

尤其在一些重要的工作場合需要準確的溝通。上面說的那家韓國航空公司發現問題後,著力強化了溝通明確清哳的要求,安全率迅速上升,成為受歡迎的航空公司。

即便在需要委婉含蓄的場合,也要注意避免隱性思維可能帶來的誤會和溝通不暢,儘可能讓自己的意思充分表達出來。

囚徒困境:合作與背叛

關於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問題,我們可以從著名的囚徒困境案例得到啟發。

囚徒困境具體來說是這樣的。

兩個囚徒,因證據不足,無法對他們進行起訴。

法官向雙方提供了以下相同的選擇:如果兩人都坦白各獲罪5年;一方坦白另一方否認,坦白者釋放,否認者10年;雙方都否認則各判1年。

顯然,從整體上來說,最後一種選擇最佳,但事實上人們的選擇通常是第一種,即兩人都坦白各獲罪5年。

因為對於個人自身來說,坦白是最佳選擇,可能被釋放,最不濟也就是被判5年。

要在整體上獲得最佳結果,需要雙方的合作,在這個例子中“否認”意味著合作,“坦白”則意味著背叛。

如果可以讓他們進行多次選擇呢?結果仍可能如此。

為幫助人們擺脫這個合作與背叛的困境,美國社會科學家阿克塞爾羅德針對”無限次的囚徒困境“設計了一個著名的計算機聯賽,邀請世界各路高手參與。

最後,美國猶太人拉波波特提出的”針鋒相對“方案,在其中脫穎而出。


思維的力量:如何才能擁有更好的人生?



所謂“針鋒相對”就是先選擇合作——也就是否認,如果對方同樣選擇合作的話,你們雙方就達到了最佳結果。那麼接下來你自然依舊選擇合作。

如果對方選擇背叛——就是坦白,你就被判10年,你個人得到了最壞的結果。

那麼接下來你就選擇背叛,如果對方也選擇背叛,就是各判5年,如果對方選擇合作,你就被釋放。

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和計算,在可以進行多次選擇的情況下,對整體來說,這種方案最能達到最佳結果。

這似乎有點“以牙還牙”的味道,和我們印象裡中國傳統所倡導的“以德報怨”有矛盾。

但我們來看看孔子是怎麼說的,《論語憲問》原文如下: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可見,孔子其實是倡導“以德報德,以直抱怨”的。


思維的力量:如何才能擁有更好的人生?



孟老師認為針對囚徒困境的“針鋒相對”方案正和孔子的思想一致,這可以說是從邏輯推理和嚴密計算層面支撐了孔子的觀點。

孟老師認為,“以德報怨”固然高尚,但這隻有極少數聖人才能做到,在現實中有可能給自己帶來最壞的結果,對整個社會來說也很難達到最佳結果。

說實話,我以前也是一直持“以德抱怨”觀點的,但在現實中經常陷入困境和困惑中,孟老師對這個案例的分析讓我有豁然開朗之感。

書中提到的針鋒相對策略,我曾經在一本指導人際交往的書中看到過,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了它居然來源於著名的囚徒困境案例。

爭奪大衣原則:遺產分配及其他

前面我們說到了猶太教法典《塔木德》中遺產分配的千年之迷,它的謎底被稱為“爭奪大衣原則”。


什麼叫爭奪大衣原則呢?法典中有個案例,兩人撿到了一件價值200元的大衣,如果兩人都說這件大衣歸自己,就判定各得一半,每人得100元;

如果甲說大衣歸自己,而乙說大衣的一半歸自己呢?書中給出的結果是甲得150元,乙得50元,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這個判定結果是從解決爭議入手的。

甲說大衣歸自己,而乙說大衣的一半歸自己,因此對大衣的另一半兩人是沒有爭議的,甲先得這沒有爭議的100元。

餘下的100元兩人有爭議就平分,兩個各得50元,故最後結果是甲得150元,乙得50元。


思維的力量:如何才能擁有更好的人生?



現在我們用這個原則來看前面的遺產分配問題。

注意,這個爭奪大衣原則只適用於兩兩爭執,遺產分配中有甲乙丙三方,如何解決呢?把它分解成兩兩爭執。

男子確定的分配方案是甲300,乙200,丙100。

第一種情況,遺產只有100時,三人都認為歸自己屬有,因此三人平分。

第二種情況,遺產為300時,爭執的情況有點複雜,我們把它分解成兩兩互爭,可以看到,丙只能對其中的100有爭議,因此他無論是與甲爭還是與乙爭,都只能得50。

餘下的250甲乙來爭,其中無爭議的50歸甲,有爭議的200平分,故最後結果就是甲150,乙100,丙50。

第三種情況,遺產為200,丙還是隻能得到50,餘下的150甲乙都有爭議,二人平分,因此最後結果就是甲75,75,50。

爭奪大衣原則既沒完全按照平均分配原則,也沒按照通常的比例原則,它為什麼要弄得這麼複雜呢?

因為它充分考慮當事各方的意願和權益,解決爭議衝突部分,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結果同時讓各方滿意,而在現實中這才是最重要的。

書中說這種分配辦法在商業領域表現得尤其明顯,如企業重組、合併、破產過程中的各方的資產損益分配,也包括社會分配等問題。

這給我們解決人際衝突矛盾也有啟示,先確定無爭議部分,達成共識,再抓住爭議衝突部分,從而提出兼顧各方意願和利益的方案,讓各方都滿意。

賭局推理:你人生的最佳選擇到底是什麼?

選擇問題也是困擾我們尤其是當代人一個重要問題,很多人都有選擇困難症。

比如對於孩子的教育,是該抓成績還是該抓素質?是該處處尊重孩子還是要嚴格管教?

很多人都覺得兩難,孟老師認為,這其實是因為沒有確立選擇的標準,有了標準,選擇就不再會那麼困難了。

書中兩個經典的邏輯推理案例也給我們啟發。

一個是賭局推理,兩個人打賭,錢少的可以贏得錢多人的錢。兩人都覺得這個賭約對自己有利,因為可能贏的錢比可能輸的錢要多,而輸贏的概率各佔一半。

當然,結果不可能對每個人都有利,但每個人都認為對自己有利。

這其實就是一般賭徒的心理,賭博吸引人就在這裡,大家都認為對自己有利才會參與。

而在有些人生的選擇中,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另一個案例也許更能說明這個問題。有兩個信封,只知道其中一個信封裡的錢是另一個信封的10倍,現在讓你任意選擇一個,並有一次機會決定是否更換另一個信封。


思維的力量:如何才能擁有更好的人生?


那麼你會如何選擇呢?根據邏輯推理顯示,每個人即使不打開信封,都會選擇更換另一個信封。

因為假設自己手上的錢數為n,對方的錢數可能是10n和0.1n的概率各佔一半,那麼更換信封得到的錢數就是10n ×50%+0.1n×50%=5.05n。

顯然,這錢數遠高於原有錢數,當然要更換信封了。

看來“這山望著那山高,吃著鍋裡的看著碗裡的”其實也並非慾望無止境,而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我高中選擇的是理科,這讓很多人感到驚訝,我自己有時想起來也會有點後悔。

因為我現在的興趣幾乎全在文科這邊,而我當時喜歡成績也比較好的物理,到高三後成績也變差了。

如果當初選擇了文科,我有可能在高中畢業後考上一個更好的學校,也更符合自己的志趣,我的人生是不是會變得更好?

但如果我當時真的選擇了文科,多年後也可能會心生後悔之情,想自己如果選擇了理科,說不定會看到一個更好的世界。

我們總是會覺得我們沒有走的另一條路會比現在更好,但其實另一條路並不一定比現在的更好。

比如有人因為父母壓制沒有學成繪畫,就覺得自己可能是個被耽誤的藝術大師,但其實他如果真去學了也不一定成得了大畫家。

又比如在小城市裡安穩生活的人總是羨慕在大城市拼搏的人,而在大城市苦苦掙扎的人又羨慕小城人的安穩,認為那樣的生活幸福指數高。

從賭局推理和更換信封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即使知道其中一個選擇比另一個更好,從理性來說,每個人都會認為另一個選擇對自己更有利。

可見,其實並不存在最佳選擇,或者說其實每種選擇都是最佳的。

當然,結果只有一個,有利或者不利,你做出了選擇,就要承擔你選擇的後果。

理髮師悖論:兩難境地的選擇

另一個是理髮師悖論,有個理髮師說他只給不給自己理髮的人理髮,那麼請問他給自己理髮嗎?

這個悖論是著名哲學家、文學家、數學家羅素提出來的,其實是一個關於集合的悖論:如果有這樣一個集合S由一切不屬於自身的元素組成,那麼請問S是否屬於自身?

據說這個悖論的提出曾經引起當時數學界的恐慌,現在也還沒完全解決。

孟老師認為,人生中的很多選擇也是如此,哪個都有矛盾處,讓人很難拿定主意,但實際操作要簡單得多,因為不管如何糾結,你總要作出一種選擇。

比如悖論中的理髮師,他只要讓別人給他理髮就可以了,他糾結的只是自己給自己理髮而已。

思維的力量:如何才能擁有更好的人生?


這也給我們啟發:講道理重要,思考重要,行動更重要。有時跳出問題,尤其是跳出讓你糾結的問題,你會發現問題變得很簡單。

當自身處在無法解決的矛盾時,向外界求援,也可能讓問題變得很簡單。

換個角度,換種活法

思維方法再好,你不主動思考也是沒用的,這其實就是我們強調的要增強主動性創造性,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我們經常說的培養良好的心態更和思維方法有關,很多事情就看你從什麼角度思考,換個角度,有可能就換種心態,換種活法。

而這也是思維帶給我們的力量所在,改善思維,就能改善我們的人生,從而讓我們擁有更好的人生。

到這裡,關於這本《你對我道理,我對你講邏輯》的話題就聊到這了,文字有點長,感謝讀到此處的各位讀者。

最後問大家兩個有趣的問題,也是書裡面的,這兩個問題比上次的難度要大許多,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第一個問題:前面說到一個“髒臉的疑惑”問題,(見前文《思維的樂趣:猶太人是如何分遺產的?》)掉進煙囪的是兩個人,現在變為三個人,仍然沒有鏡子,無法看到自己的臉,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洗臉,但是加了個條件,現在有第四個人告訴他們三個人中至少有一個臉是髒的,會出現什麼情況?

第二個問題:5個海盜獲得100個金幣,他們不想平均分配,而是定了個規則,抓鬮確定方案,如果同意方案的人超過半數,就照此方案,如果沒超過半數,就把這個人扔到海里去,然後照此規則繼續,如果這5個海盜都是理性的人,最後會出現什麼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