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缘何成为“最坚硬泡沫”,真正的原因曝光!

跟股市相比,中国楼市是一个“坚硬的泡沫”。

虽然房价在1993年(超常高利率)、2003年(非典)、2008年(金融风暴)出现过短暂的下跌,甚至是局部惨烈的泡沫破裂,但整体趋势是不断向上的。

中国房价为什么“易涨难跌”?相信很多人都可以说出几个理由,不外乎:货币超发;政府控制;开发商囤地等。

其实说到底,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经济增长的方式有问题,在投资中“政府+国企”的比重太大,对民间资本有挤出效应,最终造成了经济质量偏低,为了稳增长、保就业,必须通过“货币超发+大基建+房地产”来拉动经济。

因此,房地产行业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不是“夜壶”,而是救心丸、吸氧机,隔段时间就要拿出来救急。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了2017年前11个月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情况”,里面有两个表格,向我们透露了最鲜活的数据,证明了我上述观点。

先看第一张表格——“2017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楼市缘何成为“最坚硬泡沫”,真正的原因曝光!

重点看红框里的数据,我们可以注意到,在“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每百元资本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资产负债率”、“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四项重要指标里,私营企业都是最好的。在“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指标里,私营企业是“第二好”的,仅次于集体企业。

“人均主营业务收入”私营企业表现不佳,远不如国企,原因很简单:私企数量多,从事的都是轻资产、低货值的东西,而国企往往从事石油、石化、电信、银行等行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会比较高,这是中国对内开放程度不够造成的。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私营企业明显偏高,这是为什么?主要是跟融资成本高有关,因为私企很难在银行贷款,只能到民间寻找高成本的资金;此外私企在土地、水电煤气等上面价格也偏高。大型国企可以拿到最便宜的银行贷款,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政府划拨”的土地,所以成本低。

结果是:虽然私企在很多关键指标上都表现卓越,最终在“主营业务利润率”上是几类企业里最低的。

再让我们看一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格:

楼市缘何成为“最坚硬泡沫”,真正的原因曝光!

可以看出,在“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三项总量的指标里,“集体企业”是最差的,私营企业倒数第二,国企大获全胜。

集体企业为什么出现了下滑?原因很简单,一些集体企业上市了,成为了股份制企业;一些被国企收购了,或者私有化了。总之,集体企业总量减少了,所以上述三大指标的“总量”减少了。

不考虑“集体企业”这种产权模糊、定位尴尬、正在逐步消失的企业类型,则可以看出:私营企业在2017年是“混的最差”的,不如外企、不如股份制企业,更是远远不如国企。

国企在2017年的大获全胜,是压缩产能、提价(主要是资源类企业)带来的。换句话说,国企通过联合减产、提价,向其他类型的企业征收了“特别税”。

至于过去一年的经济反弹,实质是“国企减产提价+房价大涨”带来的,最终刺激了大家的提前消费(对于购房者来说,相当于锁定了未来20到30年的收入)。

所以我不同意任泽平“新周期”的说法。这里没有增长方式的“新”,只是一次“穿新鞋走老路的反弹”而已。所以,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仍然漫长。

今天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在头版发表了一篇题为“应允许楼市下行时的市场调整”,对最近几个城市放松(或变相放松)限购提出了异议。文章说:

现在跌一点点是正常的市场调整。各地政府不应该在市场刚有下跌迹象时就放松调控干预市场预期,而是让市场进行充分的自我调整。

楼市缘何成为“最坚硬泡沫”,真正的原因曝光!

地方政府显然不同意“21世纪”的书生之见。近日内蒙自曝家丑,透露2016年财政收入中有26.3%为虚增的。由此可见,很多地方在经济光鲜的外表下,稳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对楼市的依赖度也将越来越大。

只有转变增长方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个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事实上,在北上广深等一批中心城市里,经济增长已经完全摆脱了“大基建+房地产”的绑架,它们代表着中国经济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