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氣東來這個典故中,老子出的很可能不是函谷關!

天底下的學問無非三種,古人稱之為“辭章、考據、義理”,今人喚作“文、史、哲”。研究老學的學者無非也是從這三個角度來研究,辭章可以看作是經典解讀的文學功夫,義理則是研究思想主張的哲學邏輯,考據是對老子其人其書其事進行真實性的調查,正確的認識來龍去脈,歷史淵源,流傳脈絡有助於更好的理解經典,更全面的認知究竟真實。

考據起源於懷疑,這一點與舊學之中的“傳道授業解惑”是有衝突的,在尊師重到的傳統觀念中,似乎“懷疑、論證、考據”都是“大逆不道”的。筆者提倡的是“大膽懷疑,合理假設,小心求證”的新學,國學本是個中西混合的產物,一百多年前的先生們,有的以純粹的傳統方法治學,有的結合西方學術方法治學,導致了舊學和新學之爭,氣氛綿延至今。大體上是傳統的國學先生們,自己不去研究,也在極力反對其他人探討這個問題,在學術上設置了一個不能碰的禁區,他們大概是忘了在西漢就有“執經問難”的優良傳統,只不過是被後世的“道統、治統”泯滅了國人是思辨能力罷了!

在紫氣東來這個典故中,老子出的很可能不是函谷關!

老子出關,走的是不是函谷關?這個問題,本身並不影響《道德經》的解讀,也不影響老子道學在當今社會的實踐,但是每每在開場把不確定的記載,當作歷史來講,把存疑的內容當作既定的信史來傳播,其造成的誤導是難以估量的。換言之,自己如何認為,是個人的事情,觀點看法不同很正常;但是把自己的看法冠以聖賢的名義來傳播,弘揚國學卻不在知識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上下功夫,似乎以及違背了真善美的基本價值觀。

在紫氣東來這個典故中,老子出的很可能不是函谷關!

關於紫氣東來老子出關的故事,疑點重重:

第一:到底出的是那個關?太史公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只是說了:“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至於是那個關?並沒有交代,這就給了神仙家們很多發揮的餘地,有說是大散關,有說是函谷關。在史料並不明確的情況下,《老子道德經》的各種講堂上,函谷關莫名其妙的就成了既定的事實,這是很不嚴謹的。

第二:誰才是老子?太史公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也就是說在西漢漢武帝時期,人們已經弄不清楚老子究竟是誰了,而今許多人卻認定了:“老聃就是李耳”,這是很缺乏質疑精神的。梁啟超指出,李耳之子李宗,不可能出任魏將領。老子是春秋時人且比孔子年長,魏國是三家分晉時候才建國的,即使李宗在世,也已經是上不得馬的老翁了。單從時間上來看,生活在戰國時期的太史儋是李耳的可能性遠比早在一百多年前的老聃是李耳的可能性要大的多。

第三:官令尹喜是哪國人?為誰守關?如果關尹子是秦國人,秦國的函谷關設置時間是商鞅變法之後,也就是說《道德經》的成書時間遠在《孟子》、《莊子》之後了,湖北荊門市郭店楚簡的出土否認了這種觀點,《楚簡老子》可以證明在戰國早期是有《老子》不同版本流傳的,孟子、莊子、太史儋都是戰國中期時候的人物。如果關尹子是周國人,春秋時候的函谷關屬於虢國,就是三十六計中“假道伐虢”的虢國,周人去人家國家守關合適嗎?

在紫氣東來這個典故中,老子出的很可能不是函谷關!

第四:函谷關的設置時間?除了紫氣東來這個故事,之後的六國攻秦,蘇秦入秦,雞鳴狗盜,白馬非馬發生在戰國時期。那麼這中間的一百五十年,為何函谷關藉藉無名?是否可以認為戰國後期的稷下學宮黃老學派或者是西漢的黃老道虛構了這段歷史?能證明函谷關設置在戰國而非春秋的,除了虢國的歸屬問題,還有一場戰爭。虢國被晉國所滅,餚函之地屬於晉國,當時的秦國還在西陲養馬,三家分晉之後,餚函之地屬於魏國。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變成了戰爭機器,這次奪得餚函之地並設置函谷關,從設關到荒廢,從函谷關攻入秦國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孟子的學生,一個是西楚霸王。而在秦穆公時期,晉國內政已經亂了,秦穆公東征被秦國在函谷關西邊大了一個殲滅戰。這才掉頭往西邊稱霸而不敢東出。即使是在戰國,也有好幾場戰爭是發生在函谷關西邊的,吳起變法之後在大敗秦軍,華陰在函谷關以西100多公里。函谷關在戰國前中期,除了藉藉無名之外,也沒有發揮過任何軍事作用。

第五:老子見過秦獻公?還是太史公的記載:“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在《老子韓非列傳》中明確記載,見秦獻公的是太史儋,而非老聃,通過小說家言的渲染以及神仙家的傳說,老子成了從春秋活到戰國二百多歲的智者。在人均壽命超過七十歲的當今,也是不可思議的。或許當時人是把兩個人的事蹟混淆成同一人了,對於未確定的事情,我們可以存疑再考,而不能糊里糊塗。難得糊塗最起碼心裡是明白的,只是裝糊塗而已。河西之戰打了89年,秦國正兒八經把餚函之地納入版圖是BC330年。這個時候莊子已經30歲了,如果說是太史儋走函谷關見秦獻公,應該是公元前350年,至於是不是他寫的《道德經》也很難說。

在紫氣東來這個典故中,老子出的很可能不是函谷關!

綜上所述,很有可能太史公說的“出關”並不是函谷關。歷史的真相只有一個,但是在資料不全的情況下,卻能有無數的猜想和可能性。質疑的目的是為了求這個唯一的真,一切的考據爭議根本原因在於資料不全,各自猜測,各自定義,才有了分歧。研究老子不是傳承道統,分歧是好事情,爭議也是好事情。韓愈提出道統的本義上要權威學術,先生怎麼教,你怎麼學就是了,質疑?難不成你想反對權威?這種學風是為了鞏固“治統”的,是為當時的皇帝老兒穩坐江山服務的,現在完全不需要。

如上五個問題,有利於明確《道德經》的成書過程,是屬於老學研究的一部分。與之相關的問題是還有《道德經》的章節問題,《帛書老子》的出土說明了秦漢早期的版本是分篇不分章的,誰把《道德經》分為九九八十一章?誰打亂了原著作者本來的表述?辭章、考據、義理本是三位一體的,各有側重點,但是每一個方面都與另外兩個方面有相輔相成的關係。知道老子其人其書其思想主張的來龍去脈和歷史淵源,有助於理解古學在古代的實際作用和價值,同樣也可以啟迪今人在古學今用上的諸多問題。

這篇文章只有問題,並無答案,希望同道者可以交流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