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制”和“奴隸制”是怎麼回事?

遠古之時,華夏大地洪水氾濫。各部落組成聯盟,經歷了三皇,到五帝時期,出了一個治水能人,名字叫做“禹”,他總結父親治水失敗的經營,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因勢利導,改堵為疏”的治水方針,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使百川歸海,大地清平。因功業偉大,時人尊其為大禹。舜年紀大了,看到大禹有治水的才能,看到先民對大禹的尊重和擁戴,禪讓部落首領於大禹。

“井田制”和“奴隸制”是怎麼回事?

紹興禹廟壁畫

洪水退卻,大地盡顯。由於先前的“大水橫流”,填平了溝壑,沖刷出大片平原,人們從山林裡走出來,紛紛爭奪土地。大禹一看這樣不行啊,得想個辦法。於是就有了井田制,將土地化成一塊一塊的,像井字那樣,把土地按照這種方法劃分給先民。並規定每八家為一井,每十井為一里,每十里為一社。分到土地的平民只能用來耕作,不能轉讓或買賣。井字中間的那塊地為公田,八家合力耕種公田,收穫的糧食上交。大家都循規蹈矩的耕作,和睦相處,收穫自然增長。然而有守規矩的就有不守規矩的。

“井田制”和“奴隸制”是怎麼回事?

紹興禹廟壁畫

大禹在會稽山會盟各部落首領,在會盟時殺了不守規矩的防風氏部落首領。為了維護大部分人可以安居樂業,大家大成共識,組成用不解散的軍馬,專門用來對付不守規矩的部落。

“井田制”和“奴隸制”是怎麼回事?

紹興禹廟壁畫

由於當時的人太少了,畫下來的土地還有很多沒有分出去。許多部落的首領,大小族長就這個了這些田的主人。但是這些人是不耕作的,就把戰俘,罪犯集中起來管理,讓他們去耕作這些田地,這些人叫做隸民。那些首領,族長靠著公田和隸民耕作的收成維持著“用不解散的軍隊”和各層管理人員的生活。

“井田制”和“奴隸制”是怎麼回事?

紹興禹廟壁畫

為了防止隸民逃跑,主人在他們臉上烙上自己家的徽記。只給他們僅夠生存的物品,這些隸民只能世世代代在主人田裡無償勞作。主人覺得家了隸民不夠用了可以找其他的族長首領買,也可以把自己的隸民賣出去。

“井田制”和“奴隸制”是怎麼回事?

禹制九鼎

“平民田”和“隸民田”的區別就是,“平民田”裡有一塊是公田,“隸民田”則全是屬於各部落首領或族長私人的。數百年後,隸民田的數量遠遠高於平民田,這些隸民田獲得了國王的認可,被稱為“封地”。

還有一部分的戰俘,罪犯被分配到官府,除了做奴僕雜役外,很多人被拉出去做工程,做苦役。後來演變成以法律的形式確認這些隸民,奴役為主人的私有財產,奴隸主對其握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可隨意奴役、買賣和殺害。奴隸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任何自由和權利,奴隸的後代也世代為奴。

“井田制”和“奴隸制”是怎麼回事?

禹貢九州

大禹年老的時候,私自佔隸民田的各部落首領,族長已經有很富裕的生活。大禹本來打算根據禪讓制度將“天下共主”之位禪讓給東夷首領皋陶,但是皋陶卻死在大禹前頭了,無奈之下禪讓給皋陶之子伯益,結果大禹死後啟率領軍隊擊敗伯益,諸侯都去朝拜啟,啟稱為了當時的共主。此後,又擊敗強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華夏族內的反對勢力。在法律上肯定了“奴隸”、“封地”等制度,同時產生了“宗法”、“分封”、“貢賦”等制度,從此開啟了夏朝的“家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