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簡《老子》中的德論

導讀:道是永恆不變的,是世間萬物的本源,是萬物生髮成長的道理。天之道,地之理,人之德。均存在於大道之中,普遍遵循“自然”原則。為什麼人的“德”尤為重要呢?因為天地順應大道是自然而然的,人有自己的主觀意識,人可以選擇遵從道,也可以選擇反其道而行之。我們把順應自然的行為和結果,叫人的“德”。老聃之學講道是什麼,萬物之理是什麼,至於要怎麼做,還是個人自己決定。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德論

1、“老聃之學”的邏輯

許多人從小就有很大的志向。然而聖人卻從來不幹大事的,最終卻能幹成大事。這是什麼道理呢?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德論

當一件事情還比較小的時候,是最好把控的。當一件事情將發生未發生的時候,是最容易謀劃的。根據道的規律,我們可以在沒有跡象之前,未雨綢繆,防微杜漸。當一件事情還很脆弱的時候,很容易減除。當禍亂都發生了,才去亡羊補牢,事倍功半不說,很有可能根本就是回天乏術。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德論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聖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從來不會去追求最終“大”這個結果,而是選擇了“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像道那樣,作用何其的柔弱,小樹苗卻自然的長成參大樹。道是無為的,聖人效法道也是無為的。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德論

要學會“居無為之事”,先得學會“處下”,明白“不爭”的道理。江海處下,所以稱為百谷王。聖人處下,所以在萬民之上。處下才能與世無爭,與世無爭才能專注於“輔萬物之自然”,專注於輔佐萬物自然而為之,自己自然不會失敗。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德論

要學會“長生久視之道”,先得先學會“知足”,要明白名和身那個更親呢?身和貨那個更重要?過度的愛惜必然伴隨著更大的消耗,聚藏的財貨多了也沒有誰能守住的。災禍沒有大於不知足的,如果慾望已經難以控制,要學著以無名之樸來鎮壓。“知足”了自然會“知止”,及時的控制自己的物慾可以是自己免受侮辱,及時的停止自己追求物慾的行為,可以是自己免受傷害。不去過分依賴於財貨,不去過度的佔有,自然也就不會失去了。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德論

遵道而行的人就像嬰兒那樣,我們知道有狼孩、熊女、豹孩的故事,他們同豺狼虎豹一起長大,卻沒有成為食物。有大德的人,如同這些孩子一樣,可以被虎豹當做“自己人”,而不去傷害。懂得“益生”的人,不僅僅是為了保全自己,而是對萬千生靈都存有“益生”之念。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德論

如上所述,老聃之學是有目的性的,道天地遵循自然原則可以恆久,人雖然不能恆久不滅,卻可以效法天地道,遵循自然原則追求自己的長久之道。在具體是事情上,這種目的性表現在做事要成,要有結果,人可以有所得卻不能有所貪,人可以有所進取卻不能爭,一切的思考和行為,都是圍繞著全生、功成、長久的目的展開的。這些世俗的智慧,均是出於對虛無道的觀察。那麼對治理國家有什麼啟示呢?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德論

2、“無為之術”的道理

道沒有作為,侯王如果可以保持,萬物將自然變化。變化之後而想要作為,請用“無名之樸”來壓下。侯王如果能知道滿足,知足就能安靜下來,萬物將自然安定。道連名字都沒有,樸也很渺小,但是天地都不敢使它們臣服,侯王如果可以遵從的話,萬物將自然歸附。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德論

最高的統治者,下面人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親近而稱譽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這種矛盾到達幾點之後,百姓拿起武器反抗他。大道都不遵守了,哪裡還會再有仁義?親戚之間都不和睦,哪裡還有孝慈?國家都亂了,哪裡還有正臣?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德論

天底下忌諱多了,百姓造反的就比較多。百姓的利器多了,國家就容易生亂。天下人見識多了,容易滋生珍貴的器物,珍貴的器物多了,盜賊也就多了。物極必衰,國家的長治久安,最好就不要知道這個“極點”在哪裡。所以治理國家,要在未亂之前就要開始防微杜漸。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德論

絕學無憂,摒棄不真實的東西,自然不會有欺詐的行為,我沒有作為,百姓會自然教化恢復孝慈。視素抱樸,摒棄聰明也就不需要辨識真偽了,我不珍貴難得的財貨,百姓自然也不需要挖空心思尋覓製造各種奢侈品,這樣對百姓來說有百倍的好處。摒棄奇巧淫技,自然也就無利可圖了,沒有人會去竊取。我好靜,自然知足,百姓也就不會變的邪派。這種某事於前,為事於先的做法,叫做“為無為”,“事無事”。從事於沒有事,因為事情還沒有發生就已經解決了。百姓自然富足,不明所以,甚至不知道要侯王有什麼用,都說“我自然”。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德論

如上所述,無為之術也是有很強的目的性,是為了追求國家的長生久視,長治久安。把不安定因素解決在萌芽狀態。要讓百姓淳樸、不貪不盜,首先侯王得做到無為,不貴難得的東西,提倡“視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簡文參考李零校定本

2018年5月19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