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都迷戀淺景深虛化

淺景深帶來的虛化是我們經常能夠在攝影作品中看到的畫面元素。之所以稱之為元素,因為虛化也是構成畫面的重要因素,也是構圖中需要取捨和捕捉的考慮因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主導畫面的視覺美觀。


為什麼我們都迷戀淺景深虛化


首先我們要熟悉一個概念,那就是哪些因素可以影響虛化的程度,簡單來看可以從四個方面考慮:焦距、拍攝距離、光圈大小和傳感器畫幅尺寸。前三個因素是變量,可以通過拍攝時針對不同場景來選擇和利用;而傳感器畫幅的尺寸相對來說是定量,因為我們通常拍照時,不會頻繁變化機身的類型,因此只要知道:在焦距、拍攝距離和光圈一定的情況下,傳感器尺寸越大,景深越淺,這也是為什麼更多用戶選擇全畫幅甚至中大畫幅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我們都迷戀淺景深虛化


在這篇文章中,我不想講解太多關於如何控制景深虛化,以及如何在不同情況使用淺景深等等方面,而是想純粹“無腦”的品味一下淺景深在畫面上帶來的美感。確實有一部分人喜歡焦外虛化帶來的視覺效果,不過也有忠實於大景深的人,這一點自然是因人而異,各有所好。


為什麼我們都迷戀淺景深虛化


·光斑形狀

實際上,我們來欣賞焦外,也有一些固有的“審美”。就單從虛化中的光斑形狀,就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最簡單的判斷,就是要看光斑是否夠圓。通常來講,鏡頭光圈的葉片數量對光斑影響較大,光圈葉片越多,得到的光孔越近似於圓形,通常的鏡頭採用了9-11片葉片,而一些老鏡頭的光圈葉片甚至超過13片。美能達有一款經典的膠片相機TC-1直接使用了幾個圓形的插片作為光圈,可謂是真正的圓形。


為什麼我們都迷戀淺景深虛化


光斑形狀相對來說較圓

為什麼我們都迷戀淺景深虛化


美能達TC-1相機所使用的圓形光圈片

而一些特殊的光斑形狀也有獨特的魅力,比如折返鏡頭所帶來的“甜甜圈”形狀的光斑,彷彿有種撲朔迷離的畫面感,以及一些特殊設計或DIY的鏡頭,可以得到心形、五角星等形狀的光斑,也是一種玩法。


為什麼我們都迷戀淺景深虛化


獨特的“心形”光斑,可以DIY進行製作

·口徑蝕

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光學現象,比如口徑蝕、旋渦焦外和二線性。對與這些特殊效果,在玩家眼中也是褒貶不一。首先說口徑蝕,尤其發生在中廣角鏡頭的邊緣四周,由於鏡桶的前沿的遮擋而無法通過光圈面到感光元件上。此時通過光圈的光線顯示為月牙形。當隨著光圈的收縮,鏡頭邊緣的遮擋隨之消失,口徑食得以改善甚至被消除。不過有時候月牙形的光斑也是一種氛圍的提現,對畫面的影像不是很大。


為什麼我們都迷戀淺景深虛化


為什麼我們都迷戀淺景深虛化


畫面邊緣的光斑呈現出“月牙”形

·旋渦焦外和二線性

而對於旋渦焦外的爭議則更大一些。這種焦外其實應該算是一種由於技術條件所限制而產生的光學缺陷,會帶來旋轉的焦外,產生眩暈感,不夠透徹。而伴隨旋渦焦外的,往往是二線性。簡單來說可以認為是焦外不同色彩物體的過度不夠均勻,尤其是碰到條紋狀背景虛化時,立馬就能看出雜亂的二線性帶來的困擾,放大來看焦外光斑輪廓不是均勻散焦的,會有較為明顯的邊緣殘留,或者洋蔥圈形狀的紋理。因此,旋渦焦外和二線性明顯的鏡頭,都會讓畫面變得雜亂,但在很多人眼裡庚是一種與眾不同的韻味。


為什麼我們都迷戀淺景深虛化


較為明顯的焦外旋轉效果

不過說到底,在很多攝影師手中,如果會充分利用焦外等鏡頭的特點,都能拍攝出令人叫絕的作品。如果運用得好,每個鏡頭可以輕而易舉拍攝出如夢似幻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