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課外輔導機構到底應以怎樣的姿態存在?

教育:課外輔導機構到底應以怎樣的姿態存在?

背景:

2018年,教育部將探索建立“負面清單”制度和聯合監管機制,促進校外教育培訓機構規範有序發展。在201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說,2018年要出臺促進校外教育培訓機構規範有序發展的意見,探索建立“負面清單”制度和聯合監管機制,“使其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者,而不是教育秩序的干擾者”。

負面清單:相當於投資領域的投資領域的黑名單,明確了企業不能投資的領域和產業。這意味著教育部門將對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的規範將被提上日程。

教育:課外輔導機構到底應以怎樣的姿態存在?

市場:

中國中小學課外培訓幾大巨頭佔領的市場份額還不到5%,課外培訓行業是高度分散的,很難在極短的時間內,通過互聯網的傳統打法,一統天下。課外培訓行業是典型的慢熱型行業。不僅僅受制於資金、師資、管理模式,更關鍵的是,教育是師生互動性極高的行業,學生和老師、家長與老師還有其他行業很少出現的感情因素。教育這種虛擬產品,並不是製造品,某些時候有不可替代性。有更多的非商品化因素在裡面。

教育:課外輔導機構到底應以怎樣的姿態存在?

競爭讓校外各類教育產品存在:

教育部要整頓課外輔導行業,主要是目前活躍的市場和無序的監管形成的鮮明對比造成的。有句話,我想大家都不反對:“存在即是合理”,我們不一味的批判課外輔導班的種種不是,何況課外教育確實也為許多家長、孩子課外文化生活帶來許多益處。中國人口多,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教育競爭大,課外輔助培訓是必不可少的。發達地區或國家比如香港、日本、韓國的輔導行業也是進展的如火如荼。這本質上是由人與人的競爭導致的。

教育:課外輔導機構到底應以怎樣的姿態存在?

孩子的壓力不會減少反而增大,中考、高考的意義就是把人進行基本、大體分類:

中國孩子並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壓力隨著減少。反而,80、90代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是重視,對孩子的投資可以說是不計血本。如北京等一線城市,報輔導班10萬、8萬都是一般般。四五十萬的培訓費也是常見狀態。原因就是好的培訓或輔導能影響學生重大考試,而中考、高考又能影響學生一輩子的學業發展甚至職業發展。大多數普通人恐怕沒有誰敢拍著胸脯說,不讓孩子參加中考或高考,按自己的意願能確定給孩子美好的前途未來。這顯然是與社會通過中考、高考區分各類人群的初衷背道而馳的。所以,我們要接受分類。任何組織或人都無法改變,當代歷史已經告訴了我們不能輕易改變。

教育:課外輔導機構到底應以怎樣的姿態存在?

吃飯沒有菜,就算是香米也食之無味,再好的小菜,也不能代替主食。除了幾大上市教育公司巨頭,千千萬萬的中小機構、作坊,都在公辦教育的大樹下乘涼。不能左右公辦教育,但是公辦教育課外的毛細血管,為學生的文化、素質課加分。在線教育、AR教育都是在民辦教育的懷中孕育出的果實,雖然還沒有開花結果,但已經成為教育界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已經影響甚至會更加、必然影響今後的教育市場。我堅信這一點。從這一點,非公教育已經成為引領者。

教育:課外輔導機構到底應以怎樣的姿態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