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与勇气的几个隐喻

开篇惯例是一份免责声明:所谓影评,大多建立在笔者有限的经历阅历之上,即“绝对主观性认知”,所见所感便是我眼中之哈姆雷特,狭隘也好,无稽也罢,皆为一己之见,各位看客听听则已。

友情提示:下文充斥大量剧透,不喜童话的朋友不建议阅读。

片名:《哈尔的移动城堡》

导演:宫崎骏

上映时间:2004年

关于爱与勇气的几个隐喻

影片简介:影片改编自英国的儿童小说家黛安娜·W·琼斯的《魔法师哈尔与火之恶魔》。讲述了战争背景下少年哈尔和苏菲等人如何解开各自人生诅咒的成长故事。

《哈尔的移动城堡》于我而言非说不可,它与《侧耳倾听》并称作吉卜力系列少女档中不可撼动的神作,是一部不管回看多少遍仍旧可以开采出奇异矿石的作品,如果说《侧耳倾听》讲述了梦想与独立,那么爱的勇气与成长的魄力便是《哈尔的移动城堡》的主旨中心。抛开原著的人设与老爷子改编时见缝插针的自我代入,匿藏在细节里的有趣隐喻值得每一个童话爱好者细细品味。


关于移动城堡——漂泊不定却又五彩斑斓的巨大心脏

独立于城市的喧嚣与烟火,城堡在西方文化中历来有着“封闭”的象征(参考《剪刀手爱德华》与《呼啸山庄》),一座隐匿于荒原之中游移不定的机械城堡,更是一种自我放逐式的封闭。大魔法师哈尔便居住于此,为了换取自由年幼的魔法师与“恶魔”交易,自愿将心脏作为代价献给了“火魔”卡尔西法,这座城堡便是依仗着卡尔西法的魔法力量,游走于人烟罕至的荒野之上。

被施以诅咒的苏菲婆婆初到时,见到的是满眼纷繁复杂,杂乱无章城堡景象,像极了哈尔失去心之后,空虚无所依托,企图通过捕获少女的芳心来填补内在的空白的游荡状态。随着剧情的推进,苏菲对城堡的探索愈加深入,她发现城堡的深处——哈尔的卧室竟然堆满了五光十色的玩具与宝物,原来无所不能大魔法师也有着孩子气的童趣。

关于爱与勇气的几个隐喻

到这你终于明白,哈尔的城堡就是他的心防,他独自待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从未容许他人进来过,与世隔绝便是他自我保护,避免伤害的手段。

幸运的是,经历了长时间的虚无与孤寂之后,漂泊的城堡迎来了苏菲,一个愿意将阳光的味道带进这里的90岁少女。

关于自由——极致的自由便是逃避式的自我剥离

不论是与“恶魔”交易,还是建造这座移动城堡,哈尔的初衷都是为了获得自由。

无疑,他是反战的,没有心脏却怀揣仁慈使他不忍看到被卷入国家间斗争的无辜平民白白殒命。同时,他也不想让自己的能力(魔法)成为国家发动战争的工具,强烈的自由主义倾向让他以心脏为代价脱离了萨里曼夫人的控制。自此便一直以逃避的姿态享受着来之不易的自由。

关于爱与勇气的几个隐喻

殊不知自由还有一个的代价便是直面问题的勇气被消耗,逃避成了条件反射,魔法建筑了自己的城堡,却画地为牢地把自己逼到了自由的绝境。

“一个人的时候,是柳絮浮萍,是海面上的星星,浮游在这个世界高低左右都无所谓,自由的同义词其实是百无聊赖。”

关于成长——正视并顺从内心的呼唤最需要勇气

《哈尔的移动城堡》除去打动人心情节设置,最吸引人的便是老爷子在人性塑造上的细致与用心,像一个极度立体的人类补完计划,将两位主角直面困境挣扎后的成长完整地呈现给我们。细节让人感动:

荒地魔女的诅咒:19岁少女苏菲身上的诅咒并非让她变老,而是让她呈现出与心智相仿的外貌年龄。

务实、沉稳、顾全大局是属于苏菲的美好品质,然而过犹不及,这也注定了她性格中的无趣,以及一眼望到头的人生轨迹——19岁少女守着父亲留下帽子店,掌握着精湛的手艺可以制作出各种争奇斗艳的帽子,偏偏自己却带着一顶最平凡的帽子,内心的无欲无求望眼欲穿。哪怕是在被下咒之后,看到镜中90岁老妇般老态龙钟的自己,只经历片刻的怀疑便接受了现实。

关于爱与勇气的几个隐喻

正是这样“成熟且稳重”女孩,她的成长历程才更让人好奇。

小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苏菲来到城堡之后外貌年龄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最近回看时才发现其中的端倪,苏菲婆婆只有在“少女心”觉醒的时候才会变回少女的样子。此处的“少女心”不是一般狭义的概念,而是包含着懊恼、不甘、赌气种种极其“自我”的情绪的少女才会有的心情。

哈尔因为苏菲打扫浴室动了自己魔法瓶,头发失去了耀眼的金色,自顾自陷入“不漂亮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的黑暗沮丧模式时,苏菲一改稳重包容,失控的埋怨到:“我都没有漂亮过!”,少女才会有的委屈和难过让她外貌也跟着年轻了起来。

假扮哈尔的母亲,面对魔法权威萨里曼夫人的诋毁与威胁,苏菲勇敢地在皇庭之上为了哈尔据理力争,对哈尔的爱慕及因为爱慕催生出的勇气再一次让她变回了少女的模样。

会飞的城堡:直面难题和责任的勇气,让自由变得更加轻盈。

魔法师哈尔出场时便是白马王子的形象,从天而降、无所不能,救少女于危难之中,但抛开华丽的外表及魔法赋予他的强大能力,与苏菲相反,哈尔的本质是一个过分注重外表而忽视内在的空壳;是一个始终在逃避的流浪者,他逃避战争、逃避控制、逃避敌人的追捕、逃避可能承担的后果与责任。

关于爱与勇气的几个隐喻

直到遇到苏菲,一个愿意为他清扫城堡(心灵),让房间和衣服洒满阳光味道的少女。华服金发回归朴素(依然帅气)的白色衬衫;一味的逃避变成勇敢的抗争;他将漂泊的城堡立地生根,变成家的样子,为两人的生活精心置办;在战争逼近的时候为了守护爱人,一骑当千,毅然杀入血海。

关于爱与勇气的几个隐喻

关于爱与勇气的几个隐喻

谈及爱与责任,过往的认知总是让人觉得它是“自由”的反义词,而哈尔的改变却更新了我对爱与自由的认知。在与苏菲相遇之前,哈尔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自由与理想,一面逃避国家的义务,一面化作海燕孤身一人反击着自己对战争的不满。

直到他拥有了爱,顾虑和牵挂也随之而来。当他的心脏被归还回身体时,他感到沉重,同时又无比充实。爱与责任让他变成了凡人,先前与卡尔西法的契约解除了,但出于更深层次的羁绊,卡尔西法选择继续生活在城堡,城堡也比以前遨游的更加轻松愉快。

责任于人类看似是束缚,但却加深了人与人间的牵绊,或许是一种更加高级的自由。这是无所不能的魔法师的成长,在苏菲将他的心脏归还之前,他便找回了自己的心。

关于成全——拥有彼此并为了彼此向过去的自己妥协

不知是否刻意而为之,老爷子的作品模糊很多以往跟性别相关的词汇:

少女是勤劳、体贴、是家庭的粘合剂,同时也可以稳重、通达、敢作敢为;魔法师法力无边、英气逼人,同时又有着任性、胆怯、孩子气的一面。

无关性别,谁的心绪都会被某些dramatic的场景勾起,爱意突然茂盛,也会在冷却之后客观审视爱里的细枝末节。这便决定了真正的成全应该是相对公平的,绝非一厢情愿的自我牺牲,而是基于彼此为对方,为自己考量之后的一种心甘情愿的妥协与付出。

苏菲凭借强大的内心与春风般的体贴为哈尔修筑了心灵港湾,让一身疲惫的魔法师回到家之后可以找到精神依托,所以他愿意为了保护自己爱人直面恐惧,拼死反击。与此同时,苏菲在解读出哈尔牵挂顾虑和义无反顾的原因是自己之后,并没有成全他的英雄主义情结,而是当机立断地放弃眼前安逸稳定的生活,回到未被战火波及的荒野。

比起死去的英雄,宁愿一起做躲躲藏藏的老鼠,两人一起活下去才是真正的成全。

关于爱情——真正的相遇总在了解之后

毫无疑问,苏菲对哈尔是一见钟情的,钟情于他的从天而降、英俊华丽、法力无边,但这却是一种咄咄逼人,无从靠近的仰慕。当她走进城堡,真正了解外表光鲜魔法师私下邋遢、任性、偏执的本质之后,仍为他纯粹吸引,愿意为他在权威面前辩护,真实的感情才生根发芽。

关于爱与勇气的几个隐喻

转换哈尔的视角,一个对自身形象过分讲究的人想必对伴侣外在的要求也不会太低,而哈尔的动心却是在苏菲满脸皱褶,佝偻肥胖的时候发生的。在哈尔发现自己对苏菲的爱意后,他献上了两样珍贵的礼物:

一样是安置在城堡内的帽子工作间,房间的摆设甚至窗外的风景都与苏菲父亲的帽子店里的工作间一模一样。这个工作间,承载着苏菲的童年和青少年的梦想与使命,至此可以看到,哈尔是真正了解并珍视她的过去、她的理想的。

另一样礼物是哈尔自己的秘密花园,这是魔法师叔叔留给他的小屋,儿时的哈尔经常一个人来到这片花园,这里是他最宝贵的秘境,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现在哈尔邀请苏菲来,就是来到自己的过去,来到自己最柔软的内心世界里。

关于爱与勇气的几个隐喻

了解对方并愿意开放自己,真正的相遇,往往在无条件的接受之后。


写在最后的是关于久石让的一些感慨。

《人生的旋转木马》作为电影的主题曲,光怪陆离的交响曲华丽且梦幻,后续情节相对应的OST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动,同样的旋律却写出了主人公不同的心境。

空中散步:二人相遇时的梦幻和悸动。

ときめき(心动):初见后的分别,苏菲对无疾而终恋情的忧伤。

さすらいのソフィー(流浪的苏菲):在苏菲被施以咒语离开既定生活轨迹寻找城堡的途中,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与雀跃。

90歳の少女:为哈尔辩护的时,苏菲发现自己隐藏在内心对哈尔的欣赏。

ソフィーの城(苏菲的城堡):苏菲承认心意后,决心保护爱人的勇敢与坚定。

忍不住感慨,艺术的最高境界,可能在于灵活地利用五感来触发玄妙的通感按钮,以不同的载体与形式渲染同一种心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