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時代不用下田,新農民用手機種地

數字經濟時代不用下田,新農民用手機種地

雙十一過去半個月了,你的快遞全部收到了嗎?這次囤積了多少洗髮水和優衣庫?有沒有發現新的值得剁手的好物?

沒錯,說的就是農產品,本次雙十一銷量增速最快品類之一。

來自湖北秭歸的臍橙、甘肅禮縣的蘋果……數據顯示,雙十一當天阿里巴巴全平臺農產品交易額超過45億元。產自東北的五常大米僅用10秒鐘便賣了100萬斤,四川的平武蜂蜜,更是在售罄後預售到了明年9月。

雙十一農產品網上熱銷的背後,離不開網絡等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數字基礎設施在農村地區逐漸普及。

今年4月底,農業農村部曾發佈《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前景及政策導向》,報告中,農業農村被視為數字經濟的下一片藍海。

農業數字經濟的發展比你想象的快

隨著電腦和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農村的網絡普及率在迅速增加。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第四十二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6.5%,農村網民規模為2.11億,佔整體網民的26.3%,較2017年末增加204萬人。

久居大城市的人,也許只知道很多農村人喜歡刷抖音玩快手,其實數字技術在改變農村人經濟生活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對於新農民而言,網絡是可以學習種植技術、租賃大型農機、遙控無人機植保作業等的好工具,手機成為新農具。“互聯網+”帶來的農村電商、眾籌農業、直播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正為農業農村發展增添新動能。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農村電子商務收入已達到1.25萬億元。

當然,城鄉之間的數字經濟鴻溝依然突出。在許多偏遠的地方,由於硬件建設的難度大,成本高,寬帶覆蓋率仍然比較低。另外,很多農民使用網絡訂票、購物、諮詢等的意識也還不夠強。但隨著國家對網絡基礎設施的普及,以及數字經濟政策的持續下沉,這些問題都將得到改觀。

農村的數字經濟不只有淘寶村

說起農村數字經濟,很多人都想到了淘寶村。 阿里研究院公佈的2017中國淘寶村及淘寶鎮名單中顯示,全國估計有超過2100個淘寶村,淘寶村數超過100個的有6個省份:浙江、廣東、江蘇、山東、福建和河北。其中江蘇睢寧一個縣就有52個淘寶村。

但是,農村的數字經濟載體不只是淘寶村,還有新型農村種植、新型農業配送、合作社等方式。

王靈光是一名典型的新型職業農民,河南農業大學在讀期間,他就在思考土地規模化經營,並開辦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用數字技術改進農作物種植及管理模式,提高產量,發展現代農業。

他創辦的“甲加由”農業科技公司採用統一農資供應、統一耕作、統一技術管理和統一銷售等模式發展新型農業。通過整合上游農資資源、中游土地資源和技術資源、下游農產品加工企業資源,王靈光用建立村級農業綜合化服務站的形式,將綜合化服務推廣出去,並利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加速擴大綜合服務的土地面積。

新疆是產棉大省,戎夢雅是一名出生在新疆哈密的90後海歸。英國留學期間,戎夢雅玩過無人機,2016年,她和哥哥開始用大疆無人機給家裡棉田做植保。因為損耗率低、效率高,棉農紛紛讓她來做植保,現在已經給十多萬畝田進行過作業。大疆公司也因此開始在新疆大力推廣新技術。

這些技術提高了農業裝備的智能化、自動化水平。”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相關負責人王林說。

山東是著名的蔬菜大省,雲菜園便是成長於山東濟南的一家農產品B2B配送平臺,依託互聯網+產地直供+農產品配送的業務模式,打通了農產品從產地到城市的通道,減少中間環節,直接從產地直供到終端農產品銷售市場,價格優惠了很多。

現在除了做供應鏈,雲菜園還開拓出自己的門店,目前在濟南已經有了近百家門店。雲菜園目前高度聚焦在以濟南為圓心,半徑300公里內的區域,下一步隨著雲菜園的供應鏈建設,覆蓋區域將逐步擴大。

除了這些中小型案例,巨頭也在發力數字化農業。今年10月,京東雲攜手京東商城、京東物流等京東優勢資源,在安徽滁州召開了“鮮優天下暢享雲端京東雲滁州招商資源對接會——生鮮新農業專場”活動,旨在藉助雲計算、大數據能力,為農業發展注入新活力,幫助傳統企業尋找銷售增長點。11月20日,京東還成立了京東農牧院士研究院,準備利用數字科技精細化養豬。

無論是大學生當新農民,還是巨頭助力數字化農村,這些案例中的農業都和人們平時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了,犁鏵和鋤頭早已遠去,人們開始用手機種地,就像戎夢雅說的“你會發現農業不再是想象的那樣枯燥無味。”

數字農業已納入國家戰略計劃

2016年10月18日,農業部在官方網站正式公佈了《農業農村大數據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指出“通過試點示範紮實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和應用,今年起將在北京等21個省(區、市)開展試點”。從那時起,我國的農業大數據正式進入到落地實施階段。

一年多來,重慶、河北、新疆等地作為國家農業大數據的“先行者”,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模式。

重慶市開展了國家生豬大數據中心建設,將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全產業鏈數據採集、數據分析和數據服務機制,實現單品種大數據應用落地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突破,為政府、企業、公眾、金融機構等多領域提供決策支撐與生產指導。

江蘇省是農業大省,也是農業強省,2017年11月,由連雲港市農委組織建設的連雲港市農業大數據中心平臺,入選全國農業農村大數據實踐案例,並將面向全國推廣。

天津市作為農業部確定的全國3個“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試驗區之一,已建成20個農業物聯網試驗基地,從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需要出發,將河蟹等水產養殖為重點,以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為支撐,探索具有天津特色的農業物聯網建設模式和高效試驗機制。

在山東,地方農業部門內部及涉農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機制初步形成。以武城縣為例,當地農民只要拿著《農村土地經營權證》,就能通過銀行與農經局聯網的農村產權信息應用管理系統,查詢相應土地情況,並可直接申請貸款。而且辦貸程序便捷,最快兩天就能拿到貸款。

河北省政府與企業合資成立河北溯源大數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河北遵化市還建設完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溯源服務大數據平臺,建立起“從農田到餐桌”的追溯體系。

內蒙古著手建設馬鈴薯全產業鏈的大數據,採集馬鈴薯生產、加工、倉儲和銷售等數據,結合農業氣象數據進行分析及預測,為農民提供決策支持及信息服務。

新疆推出了政府惠農智農的綠色通道——新疆農業大數據微信平臺,面向農民、政府及消費者三類用戶服務。精準預測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及時展示政府農業相關政策並共享給農民,實時分析產品的供需情況,加快農產品的流通速度,減少了農產品的損耗。

以上這些省份的案例證明,數字農業已經是未來的趨勢

11月上旬,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司長吳曉表示,今年9月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工程和“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貫徹實施好《規劃》,對於解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矛盾,確保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另外據新華社報道,農業農村部正抓緊編制國家數字農業戰略規劃和智慧農業工程規劃,提出了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發展主線,推進農業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全面提升農業農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

目前,我國處在由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無數的技術和應用正以無法想象的加速度不斷產生和湧現。以互聯網、物聯網為主要動力的農業科技浪潮將徹底改變田間地頭的勞作方式,使越來越多的農戶品嚐到數字經濟的“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