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行情來了,這樣選的基金才賺錢


如果行情來了,這樣選的基金才賺錢

A股市場總是不斷的在出乎意料,當人們很有信心覺得3000點不會跌破時,結果跌破了;當人們非常擔心跌破2638點進而再大幅下跌時,結果開始企穩上漲了。

所以說A股投資就像玩一個心理遊戲。

我們在9月17號市場逼近2638點並出現地量時,對前兩輪熊市築底過程進行了對比分析,除了向大家傳遞我們對市場的樂觀態度,最核心的是給出兩個結論:

第一:不要過於追求市場最低點,在當下的底部區域勇於買入,因為面對極小的下跌空間,上漲空間巨大。

試想,我們追求的是市場上升到5000點甚至10000點,2500點買入還是2800點買入,有什麼區別嗎?

如果行情來了,這樣選的基金才賺錢

第二:熊市底部的形成大多不會一蹴而就,做好繼續震盪的準備。

這兩個結論依然指導我們接下來的投資決策。

因為最近又有很多新的朋友關注我們的文章,我重新做一次說明,我們對於A股的投資都是通過基金(特指股票型基金,下同)來實現,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隨著資本市場的成熟,即使在牛市行情,個股也會呈現很大的分化,好的股票可能守不住,差的股票又虧錢,賺錢難度較大;

二是基金的波動相對較小,尤其是熊市底部,大多都可以跑贏指數,不像個股,指數跌-5%,個股可能跌-20%。

同時,這裡也暗含著一層意思,對於A股市場的投資,要改變“炒股”、“抄底”、“暴富”等心態,而是正確以長期投資的心態看待。

這是一種投資心態的主動改變,這既會提升你的投資體驗,又會提升你的投資收益,被套後的被動接受於此可是大相徑庭的。

以下是幾個大家可能關心的問題:


01

現在還可以繼續買入嗎?

9月8號的時候,提示我們已經開始買入(接下來的幾天,上證都低於2700點):


如果行情來了,這樣選的基金才賺錢

並早在8月17號對在上證指數2700點進行投資的戰略意義:

如果行情來了,這樣選的基金才賺錢

歷次跌破十年均線時開始投資的表現是這樣的:

如果行情來了,這樣選的基金才賺錢

結合上面提到的兩個結論,這裡肯定是不能空倉的,可以長期投資的資金已經可以大膽買入,做好短期市場可能繼續震盪的心理準備即可

如果考慮分批投入,建議採用越跌越買的策略,市場如果還能跌回來給撿便宜的機會,應該慶幸。


02

今年投資的三個操作

回顧今年我們的投資決策,到目前為止還算滿意,完成了今年的前兩個操作:

一季度減倉

16年、17年賺了錢,加上18年是逢8的年份,自然要小心一些。

以及三季度加倉

跌到便宜處,怎能不撿!畢竟便宜是硬道理。

如果行情來了,這樣選的基金才賺錢

今年的第三個操作應該是在未來的一波上漲行情後再把倉位減下來。

因為A股的這波築底行情很有可能不是這輪熊市的歷史大底,一定幅度的上漲行情過後,A股還可能會有一個繼續尋底的過程,到那時再割一輪韭菜,讓市場徹底絕望。

那個時點應該在2019年了,今年我們的工作是努力把握好這波行情。


03

應該買今年排名靠前的基金嗎?

很多人投資基金的時候可能有個很大的困惑,就是:別人家的基金總是賺錢的;漲的很好的基金一買就開始下跌…

發生這種情況很大部分原因是很多人總是等行情漲的很高時才開始投資,經常站崗;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人經常追逐“明星基金”(其實多數為偽明星基金)。

道理很簡單,A股市場有很強的輪動效應,把握到某個板塊啟動行情的基金會與其他基金形成差異,但行情不會一直在一個板塊,所以追著短期收益排名很多時候不靠譜。

比如,今年領跑的這些基金,長期業績好的,沒幾個(以下基金都不作為推薦標的):

如果行情來了,這樣選的基金才賺錢

舉一個我今年篩選出黑馬基金的反例,也是我常用的選潛力基金的方法:

在今年年初的時候,我翻看著近三年、近五年保持五星的基金,突然一個基金進入我的視野,因為它2016年業績為負、2017年的業績大幅跑輸同類平均,然後我又確認了一下基金經理信息,把它納入了投資標的,配置上還進行了多配。

如果行情來了,這樣選的基金才賺錢

如圖,雖然今年以來上證指數跌幅超過-15%,該只基金依然有2%的正收益。

事實上,它今年最高的時候逆市上漲了15%,當時上證跌幅-6%。

在這裡,作為一個三五年長期業績保持領先的基金經理,某一年業績的落後很可能是其看好的、堅守的板塊沒有出現其預期的行情,這種業績的落後會在未來得到補償。而這個時候我們的介入,其實是獲得了溢價。

同時,這也是逆向投資的思考:基金賺錢的年份開始買入還是虧錢的年份開始買入?

如果行情來了,這樣選的基金才賺錢

備註:2018年是統計到9月18日數據。

基金虧錢的年份很少,應該好好珍惜啊。


04

我選基金的核心標準

可以逆向選擇的基金也不是時時都能選到,方便大家選到一些不錯的基金,我把我選擇基金的幾個硬性的標準說一下,給大家做一下參考:

基金經理要至少經歷一輪牛熊交替,最好兩輪以上

因為投資是一個非常注重實踐、非常考驗人性的領域。

而且過去A股的兩輪牛熊交替又有很多區別,07年那波大牛市背後有著強勁的實體經濟支撐,後面長達數年的漫漫熊市;15年那波大牛市卻更多是一個貨幣現象,槓桿牛;能親身經歷這兩輪牛市,跌倒過又能爬起來的基金經理其實很稀缺。

管理的全部產品長期業績穩定

我們看一個基金產品的時候可能只關注某一隻,這無法可觀體現基金經理真實的能力,因為不少時候業績是充滿運氣的。所以,一定要看基金經理管理的所有產品,進行綜合的衡量。

管理規模適度

大的管理規模一直都是基金業績的魔咒(上百億首發募集規模的出現也往往是市場高位的警示)。

一般基金,超過50億規模就不要太考慮了;

而對於從業年限很久、業績穩定的基金經理要結合其管理產品的業績綜合考量,畢竟有的基金經理能力和規模能相互匹配。

股災回撤控制在指數回撤一半左右

這是個很重要的因素,主要觀察牛市轉熊市第一個階段的回撤。

之所以要特別重視回撤,是因為如果我們投資10萬元,虧-20%,那麼我們需要漲25%(20/80)可以回本;而如果我們投資虧-50%,那麼我們就需要漲100%(50/50)才能收回本金。

這也是巴菲特為什麼那麼重視風險控制的原因,他的業績並不是在市場好的時候跑贏大盤多少(很多時候沒跑贏),而是在市場下跌的時候,都能跑贏大盤。

同時,能夠做到回撤小於市場指數的基金經理其實是對市場的認識不同於常人,他們能夠在市場高位的時候保持清醒,做好風險控制,真正考慮幫投資者賺錢。這樣的基金經理才是我們想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