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怕的不是油膩中年,而是

前年年底,有一個梗非常流行,叫保溫杯裡泡枸杞。講述的是老楊非常喜歡的歌手竇唯的“老年生活”(題外話:老楊作為一個八零後還是很喜歡竇唯的,每次唱K必點一曲《無地自容》)。

最可怕的不是油膩中年,而是

同時火起來的還有另外一個詞,叫“油膩的中年人”。

不禁開始感慨,除了保溫杯裡的枸杞,還有消失的髮際線(照照鏡子,幸虧沒有)

永遠減不下去的大肚腩(嚇得老楊開始跑步),嘴裡哼著草原歌曲(作為內蒙人的老楊心裡又咯噔一下)

手上戴著串(咯噔X3,盤了半年的珠子也放回了盒子),身上穿唐裝(幸虧這條不喜歡)。

再後來,隨著媒體大肆渲染,大家也相繼感到了中年危機,彷彿在事業、健康、家庭、婚姻,處處跟自己作對,事事都不順心。

最可怕的不是油膩中年,而是

前幾天看到一個寫職場90後創業相關的文章,文中列舉了幾個事業上非常成功的90後和95後,講述了他們在成功路上的心路歷程,讀後內心五味陳雜。

本來對90後抱有偏見的老楊突然發現:這些90後們非常優秀,他們的所想所做,不僅是我們這幫80後從未想過,更別說做過的,甚至可能也是所有身處中年危機中的人一輩子都不去觸碰的領域。

之前老楊公司有一位90後,她是行政前臺,我是媒體運營,偶爾談起我做圖做視頻PSPR,她居然也能如數家珍。

當時她給我的感覺就是非常認真,即使是一個歡迎愛豆的接機活動,她都要借上最好的攝影裝備,用專業的構圖,光圈,快門,記錄愛豆的點點滴滴,每一張出片都精修,上粉絲團水印,髮圈。

她們的公眾號內容,更像一本雜誌一樣,內容詳實圖片精美排版個性,恨不得每一篇都收藏。

反觀老楊的公眾號文章,從最開始的每篇文章板式修改5-6次,到現在的固定板式用到老,風格已經固化了。

最可怕的不是油膩中年,而是

很多人都說,90後這一代,是垮掉的一代。後來我們發現,90後沿用了同樣的說法去定義00後。但作為一個在自媒體圈混跡多年的80後,我認識的很多90後和95後,已經比肩與我甚至超越我很遠了。

雖然他們年紀都還很小,在自媒體領域時間也很短,但在他們身上,那種“匠心”,那種對於極致的追求,那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已經領先我們很遠了。

也許他們白天看起來嬉笑怒罵,“不務正業”,但背後的努力,你看不到。

所以為了跟上這些90後,00後的步伐,老楊也開始了學習。

最可怕的不是油膩中年,而是

對於每一個像我一樣30歲多歲,甚至即將30歲的職場人,最擔心的,也許不是同事升職加薪,也不是同學朋友圈曬出的歐洲遊的照片。

而是眼睜睜的看著剛入職的年輕人,想法比自己多,動手能力比自己去,知識比自己豐富。

唯一能碾壓他們的,只剩下虛長几年的“經驗”。

事實上,現在不少年輕人,已經開始掌握話語權了,只是我們心裡的標籤,不願意承認。

無論哪個領域,都是長江後浪推前浪。這個世界終歸是屬於年輕人的,只是沒想到這麼快,被拍在沙灘上的人就變成了自己。

最可怕的不是油膩中年,而是

說起改變方法,很多人說:那很簡單,樹立目標唄,持續學習唄,堅持下去唄。

殊不知,這些點聽著容易,但真正做到卻非常困難。

因為“目標“”並不會自己跑過來對你說:我很重要啊!堅持和學習也是對於人性很大的一個挑戰。

所以你需要能夠識別出那個對最後結果有著至關影響的關鍵點到底在哪裡。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強大的內心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只有當你真正相信自己的能力的時候,你才敢於做自己,敢於拒絕與自己目標和信念不符的事情。

所以,從中年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吧,即使這些詞跟你匹配度很高。

因為只有你自己才知道

你是誰。

最可怕的不是油膩中年,而是

人到中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