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的病 誰的痛

大城市的病 誰的痛


        大城市就等於是一個大雜燴、暴力之城、醜陋之城?雅各布在《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中的質疑,對正處於發展中的中國來說,也仍是一個值得思考與警惕的問題。霧霾、沉重的交通與人口壓力,讓以北京為代表的大城市正面臨著城市化的重負。

“汙染、過分擁擠,解決這些城市病的出路在哪裡?”北京市副市長陳剛在博鰲論壇“人的城鎮化”分論壇中提出疑問。

北京擁有古老而久遠的歷史,近年來承受著越來越重的人口與交通負擔,超過兩千萬的人在這座城市裡工作生活,機動車的保有量也超過500萬輛,高企的房價、愈加糟糕的霧霾天氣也讓她不那麼宜居。

陳剛稱為解決城市病問題北京已盡全力。“我們放棄了很多跟首都核心功能不相符、不相關的產業剝離出來,做一個瘦身的機會,很多東西要做到零增長。”他說,比如大力發展綠色快捷軌道交通,對高排量的小汽車進行管控,在四環內要做到無煤化,把所有的運輸車輛密閉化等。

“這些都可以看到很詳盡的時間表、投入的計劃和責任部門,並且層層和責任單位簽訂責任狀,這種決心是相當大的。”陳剛說,除此之外,便是走區域共同發展的道路,用城市群的辦法來解決過度集聚、過度膨脹的問題。

“我們對於像北京這樣的城市不能簡單的說人的自由遷徙、人的自由流動,用這樣的口號鼓動大家都往裡面衝,結果導致更加嚴重的環境災害和社會問題,這不是政府討好民粹關鍵的做法。”陳剛說,要把大城市的一部分職能分解到相應區域的小城市,北京對於京津冀的考慮,便是在更廣泛的區域裡進行功能疏解,使得人們不一定全部進到北京城裡面來,但是享受到與北京一樣的公共服務和工作機會。

在陳剛看來,交通、互聯網等技術的發達,都為城市區域化提供了一個體系,這是一個新的機遇。

這一觀點得到了香港地鐵CEO Jay Walder的認同。“把土地的使用和交通系統整合在一起,這是非常關鍵的成功元素,這樣才能夠達成人們所希望的生活質量。”他說,此外城市應該成為城市群,“比如北京、天津、河北成為一個城市群。”

同樣的問題,紐約比北京更早面對。紐約市前副市長Daniel Doctoroff在論壇上表示,紐約在交通方面也犯了一個錯誤,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車輛方面發展太多了,尤其是沒有很好的公共交通體系,這方面是很關鍵的。“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車不要再上路了。”他說。

高房價成為另一個影響紐約成為宜居城市的因素。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到紐約,但卻有越來越多的困難能夠找到相應的住房,尤其是有可以承受的價格。

而紐約市政府所做的,便是與銀行、開發商、慈善機構合作,開發一些補貼房。資金方面,紐約市還會用到聯邦政府的資金。

在Daniel Doctoroff看來,地方政府擁有穩定的財政資金是城市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慢慢會有房產稅等等方式,這是非常主要的城市資金的來源,對於美國是這樣的。”他說,另外則是如何找到除了銀行以外的融資渠道,比如說有市政債券,或者是這種類型的市場能夠幫助地方政府更好的融資,為這種類型的住房項目進行融資。

“所有這些都是和財政穩定相關的,中國一定要解決財政穩定這個問題,這樣才能夠有更好的城鎮化過程。”他如此建議。

他的最後一個建議給了北京:“要繼續關注相應的方法,使它變得更加利於行人的行走,而且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活動空間,這一點很難做到。”在他看來,合適的密度能讓城市變得更有意思、更生動。撰文/謝雪琳 編輯/李曉曄、張田小

文章來自彭博商業週刊App,瀏覽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前往App Store或各大安卓商店下載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