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人插方

插方,一說“插馬”,一說“遛馬”,又說“來(下)六州”,還稱“下地棋”。山東、河南地兒叫“擺方兒”。地棋,又名土方,俗稱方兒。插方兒,地面上劃線為盤,撿物作子兒,兩人對峙,以從棋盤上逐出對方子兒為勝。插方兒,是一種不論場地大小,不費分文之資,隨時隨地即可席地而玩的娛樂活動。近年,打撲克、搓麻將、下中國象棋等娛樂形式風行於各地,但在阜陽地兒的鄉間和城市的街邊巷口,人們(此指男人們)閒來依然樂意插方兒。

阜陽人插方


插方兒,始於哪年哪月,由哪位發明家發明創造出來,未見人考究,也無從考究。如今,民間流行的方兒有多種,如六道方兒(六道棋)、五道方兒(五道棋)、鬥捴(四道棋)、砍秫秫、憋死牛、長蟊圍官兵等。憋死牛、砍秫秫、五道方兒等多為少年兒童所遊戲,成年男子則習慣一搏六道方兒,因為它需要運籌帷幄、深謀遠慮。本文所談之方兒,指六道方兒。

六道 方兒縱橫六條相等的平行線,計二十五個方兒、三十六子位,成(呈)方斜、龍三種陣勢。方兒的下法(娛樂規則)有成,有開,有塞(捉,堵,填),其中成的方兒最多,其次為成斜、X斜(或龍)帶一方兒或倆方兒等。斜,分三斜、四斜、五斜、六斜(又稱六通、通州,即對角斜)。成了,可以吃對方的子兒,成一方兒吃一個子兒,成三斜、四斜各吃一個子兒,成五斜則吃兩個子兒,成六斜或龍可以吃三個子兒。有開局著約定不得成六斜或成龍者。開,指從方、斜、龍的陣勢中下走開一子兒,退而待攻,或退而禦敵、阻敵、惑敵,或另行組成新的陣勢,有即開便成之法,也有開而不成之技。具體如何交戰,全由雙方有言在先。塞,指自己一子兒將對方所開之子兒的原位置(地盤)堵上(佔據),此為“破陣”。方、斜、龍系方兒上的堅不可摧的陣勢。假如對方所擺之子構成一個個陣勢,即使有路可走,你也無機可乘(成),難以吃掉對方的子兒;無奈之中,你只有“掰”掉對方指定的某個角子兒。

阜陽人插方


鄉下男人農閒時,或田間勞作間歇,或雨後不能下田做活兩個男子于田頭,或於溝邊,或於村樹下隨時相約,就地一骨堆,用草棍、碗碴兒之類在面前劃幾道線,對弈陳勢便拉開了。接著,一個搬一把泥土,另一人尋得草梗或樹葉或砂礓子兒,敵我雙方一邊談著規則,一邊即殺將起來。至酣,有忘食不歸者,有任女人呼喚毫不動搖者,不爭個高低上下,不殺個你死我活,誰也不會卷旗收兵。善於並時常在一塊交戰者,開局前並不說幾句約法三章的話語,者知道按老規矩來,誰也不賴壺。交戰得“血染山河”時,雙方寸土必爭,時不時圍繞回棋或動作太慢問題而痛遭對方醃譏;這樣一時面紅耳赤之後,雙方並不計較在心、耿耿於懷,結束一局,再擺一局;即使孩子跑到身邊大呼爹回,有時挨媳婦的嗔怪與責罵,交戰者話不說、頭不扭,沉甸甸的屁股坐在原地連欠也不欠,一如繼往地自得其樂。

阜陽人插方


城裡男人(多為中老年居民、退休人員、在城市務工者)休閒時,或聚於巷口,或約於公園一角,劃好方兒,雙方即開始為你先擺我先擺而謙讓再三,爾後才針鋒相對地在方兒上搶搶佔地盤。城裡閒人多,好事者也多。他們喜歡圍觀,喜歡一旁指手劃腳地支棋。支得高明時,自己一方交戰者隨便誇一句,而另一方則時不時斥責一聲:“白(別)吵吵——嫌人!”對於斥責,支棋者往往置之不理,依然我行我素。他有自己的思想傾向,不表露出來憋勁兒。他身懷棋技,不施展出來在心裡發癢。不厭其煩地支棋時,另一方交戰者惱了,站起身三衝支棋者說:“你……你有本事,你來(下,插)去罷!”支棋者蹲在原地,面不改色心不跳,一句話,堅守在那裡繼續與那位“傀儡”並肩作戰——看支棋者的做派,足以曉得阜陽人直言不諱的坦率性情。

阜陽人中喜歡插方兒者,個個不謙,人人不恭。交戰前,互嗤對方。甲方:“比,教你一盤(局)咋樣?”乙反駁道:“你——沒幹好事,手臭!想學,我誨人不倦嘍。”說著,二人即動作起來,劃線,摳泥巴,撅草棍,馬上進入“戰爭狀態”,吃子兒了,雙方默不作聲,但各自內心都虎視眈眈,機關算盡。不多時,一方發現對方一招失誤,便得意洋洋起來:“收吧,沒有你吃子兒的份兒啦!”對方則不緊不慢地回敬:“老師兒讓你一盤(局),看你撒尿不知道解褲腰帶了。”舌戰一輪,各自收攏子兒作罷。

阜陽人插方


方兒,雖不登大雅之堂,但深受阜陽男人們喜好。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阜陽人大度,不計較它的土氣,於現代文明社會照舊忙裡偷閒,就地取材,解乏取樂,經濟實惠。因此,插方兒得以袓袓輩輩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

方兒雖小,世界卻大。筆者眼裡,方兒上跳躍的子兒恰 如阜陽大地上的芸芸生物,雖沒有演繹出戰火熊熊的壯烈與恢宏,但它紡織著腳下一方熱土上豐富多彩的故事。阜陽男人們是方兒上的一顆顆子兒,不管是成,是開,是塞,大家時刻為整個方兒的活躍及其生機勃發而一顯自己的身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