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首》中不知名的兩首震撼並落淚的邊塞詩,感受戰爭的殘酷

提起邊塞詩,大家都很熟悉,能叫得出名字的邊塞時候也很多,比如王昌齡的《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比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比如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比如盧綸的《塞下曲》:“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三百首》中不知名的兩首震撼並落淚的邊塞詩,感受戰爭的殘酷

但在《唐詩三百首》中收錄了兩首並不“出名”的邊塞詩,作者在今天也沒有什麼“名氣”,詩的內容卻足以震撼人的心靈,讀來無限感慨。

隴西行

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錦貂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裡人。

作者陳陶,一介布衣,進士沒有考中,沒有做過官,後來暢遊于山水之間,有很多詩作流傳下來。在古時,沒有官職的人往往不會被寫入正史,陳陶由此沒有什麼名氣,但即便如此,他的詩作還是流傳很廣,可見寫詩的水平很高。尤其這一首,《隴西行》是陳陶寫的一組詩,共四首,這是第二首。

整首詩語義淺顯,構思精巧,耐人尋味。

《三百首》中不知名的兩首震撼並落淚的邊塞詩,感受戰爭的殘酷

前兩句“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錦貂喪胡塵。”描寫的是戰爭場面。中國古代,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從來就沒有停息過,多少戰士陣亡沙場,保家衛國的故事一個個蕩氣迴腸。這首詩描寫的是哪次戰爭已不可考,五千壯士,命喪邊塞,也定然是一場慘烈的戰爭吧。

“匈奴”是漢朝時的稱呼,這裡用以指代;“胡塵”,就是“胡”地的塵土;“錦貂”形容裝備的精良,可以看見一些盛唐的影子,實際上作者生活的年代已經是晚唐,國力大不如盛唐。

後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一個強烈的轉折,把視角從戰爭拉到了家鄉。戰士們的家中,還有翹首以待的妻子。可憐的是,這些已經埋骨他鄉的勇士,仍是妻子在夢中相見的人。她還不知道他已經陣亡,還在等待他凱旋迴鄉。

“無定河”,黃河的一個支流,唐時由於河道不定,故稱無定河,至今仍為黃土高原上一條重要河流。“春閨”,指少婦,該詞的來源即是本詩。

這首詩以強烈的場景對比,訴說了戰爭的殘酷和現實的悲慘,給人心靈以深深的震撼。

《三百首》中不知名的兩首震撼並落淚的邊塞詩,感受戰爭的殘酷

徵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柳中庸雖然中了進士,但也沒有做過什麼像樣的官,因此生平在歷史中也沒有什麼詳細敘述。只有這首詩,讓人們記住了他。與其他的絕句有一點區別的是,這首詩前兩句抒情,後兩句寫景。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描寫了連年征戰的場景,年年都要守衛邊疆,日日都揮舞馬鞭,手握刀環。歲歲,朝朝,寫盡了單調的生活,金河、玉關,馬策、刀環,又說盡了征戰的頻繁。年年歲歲都赴戰場,朝朝暮暮都隨時喪命,這樣的生活想來令人膽寒。

“玉關”就是玉門關,“金河”也是一條邊境的河流,在今內蒙古。“馬策”,就是馬鞭。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暮春時節,邊塞仍然降雪,白雪飄向昭君的墓,那迢迢的萬里黃河繞過黑山繼續奔流向前。這兩句裡面四個顏色:白、青、黃、黑,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畫面,描寫了邊塞悽苦的景色。

《三百首》中不知名的兩首震撼並落淚的邊塞詩,感受戰爭的殘酷

“三春”,就是暮春、晚春,春天共有三個月,這是最後一個月。“青冢”指王昭君的墓,據說塞外草都是白色的,而昭君墓上的草是青色的,其實目前也沒有確定的昭君墓地點,有十幾個地方都稱為昭君墓,真實的已不可考。“黑山”當時邊境的一座山,距離玉門關很遠。這麼寫也是說明徵戰來回奔波之苦。

這首詩四句彷彿在描寫平常的戰爭,可加上了標題“徵人怨”,整個詩的情緒躍然紙上,所有這一切,都不外乎一個“怨”字,家鄉的思念,平靜生活的祈盼,可望而不可即。

死亡與恐懼,還有怨恨,沒有人願意經歷,戰爭是殘酷的,認識到這一點才更能感覺到和平的可貴。當今的世界,和平與發展仍舊是主流,那些常常提到開戰的人,是不是要好好讀一讀這兩首詩?

《三百首》中不知名的兩首震撼並落淚的邊塞詩,感受戰爭的殘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