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奇特的地質結構,這裡分佈著多達6個地質公園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這些氣象萬千的奇石怪巖,成為矗立在茫茫荒原上的一道道自然景觀。

在美國西南部的科羅拉多高原上,分佈著眾多的國家公園:拱石國家公園、

地球上最奇特的地質結構,這裡分佈著多達6個地質公園

拱石國家公園

大峽谷國家公園、

地球上最奇特的地質結構,這裡分佈著多達6個地質公園

大峽谷國家公園

天然石橋國家公園、

地球上最奇特的地質結構,這裡分佈著多達6個地質公園

天然石橋國家公園

卡皮特礁石國家公園、

地球上最奇特的地質結構,這裡分佈著多達6個地質公園

卡皮特礁石國家公園

錫安國家公園、

地球上最奇特的地質結構,這裡分佈著多達6個地質公園

錫安國家公園

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

地球上最奇特的地質結構,這裡分佈著多達6個地質公園

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

等等。所有這些國家公園都以壯觀奇特的巨大岩石吸引著眾多的遊人。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形成這些千奇百怪的岩石景觀的力量竟然是看似柔弱的水:在錫安國家公園,維琴河從堅固的沙岩中一路穿過,形成一道深邃的峽谷;在拱石國家公園,風霜雨雪經年累月地侵蝕堅硬的沙岩,造就了形態奇特的天然拱石;在大峽谷國家公園,科羅拉多河河水就像一個天然的雕刻師,不知疲倦地在一層層沙岩岩層上蝕刻出大自然的傑作;在天然石橋國家公園,水流的侵蝕作用在沙岩中蝕刻出一座座天然石橋,成為公園的標誌。

現在,我們以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為例,來看一看水、冰,再加上地質活動、氣候變化、岩石類型等,是如何造就了科羅拉多高原上的這些奇特岩石景觀的。

地球上最奇特的地質結構,這裡分佈著多達6個地質公園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地方像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一樣擁有如此眾多的天然石柱——各種形態的石柱點綴在公園裡,

地球上最奇特的地質結構,這裡分佈著多達6個地質公園

有的像球根,有的像擺動著的草葉,有的像植物的紋理,這些石柱在光線作用下變幻出紅橙白等色彩,景象極為壯觀。來這裡觀光的遊客無不為這些形態怪異、色彩鮮麗的石柱而驚歎。

地球上最奇特的地質結構,這裡分佈著多達6個地質公園

人們在觀賞這些被稱為“天然怪巖柱”的景觀的同時不禁要問:它們是怎麼形成的呢?

許多人認為,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裡的奇特石柱景觀是風力作用形成的。這種看法其實錯了。確實,在許多情形下,風對岩石起到很大的作用。然而,就布萊斯峽谷來說,風在那些奇石怪巖的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可謂微乎其微。

同高原上的其他國家公園一樣,水、冰以及地心引力,再加上不同岩石的差別侵蝕,當然,還有漫長的歲月,所有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布萊斯峽谷迥然區別於別處的岩石形態。距今1000萬年至1500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的強大力量,地表向上隆起,其中一大塊形成一個高聳的平臺——龐沙岡特高原。

地球上最奇特的地質結構,這裡分佈著多達6個地質公園

在高原隆起的過程中,巨大應力使岩石發生斷裂,水流得以從岩石中穿行;水流緩慢而持續地侵蝕岩石,使岩石間的縫隙逐漸擴大,形成河流和溪谷;天長日久,高原上就形成了一道道深邃的峽谷。

布萊斯峽谷裡每年的降水量大約為25釐米,高原地區每年的降水量大約為50釐米,降雨時間多數集中在夏天,暴雨來時常伴以雷暴或雹暴,有時不到一小時降雨量就可達2. 5至5釐米。大多數的雨水並沒有被地表岩石上覆蓋的一層薄土吸收,而是順著地表流走,因此布萊斯峽谷山洪暴發相當頻繁。

在布萊斯峽谷地區,將大塊岩石碎裂成較小巖塊的最有力的力量莫過於冬天的冰。龐沙岡特高原每年的降雪量大約為250釐米,冰雪解凍的日子大約為200天。在這些日子裡,每天都有少量的雪融化流入岩石縫隙中,到了晚上融化的雪水凍結成冰。水在結冰後體積膨脹,就像冰做成的楔子一樣,將岩石間的空隙擴大。更多的水不斷流入縫隙處結成冰。冰楔的體積越來越大,直到最後使岩石破碎裂開,這個過程叫做“冰楔作用”。

地球上最奇特的地質結構,這裡分佈著多達6個地質公園


在冰楔作用和地心引力作用(也叫“重力作用”)下,在一些已經形成的天然巖柱上,或者在高原的邊緣處,經常會有石塊滾落下來,小的只有卵石大小,大的則如汽車。較小的岩石被雨季的洪水和融化的雪水沖走,較大的岩石則垮落下來撞擊地面碎成小塊,然後被水順著斜坡衝下去,或者受重力的作用滾落下去。

相比之下,風蝕的作用則要小得多。大雨過後,峽谷中的泥土逐漸乾燥並形成一層很硬的外皮,而風只對較為鬆散的塵粒才起作用,無法撼動緊緊依附在硬皮上的泥塵。另外,地面的植被會用它們的根留住泥塵,而風在刮過植物枝葉時遇到阻力也會威勢大減。

如果岩石的風化源於風力,那麼巖柱的表面應該更圓潤平滑,而布萊斯峽谷中的許多天然怪石柱都具有尖銳的邊緣和鋸齒般的頂端,可見並非風力所為。

布萊斯峽谷中岩石的形成始於1.4億年前的白堊紀,直到大約6300萬年前才結束。在大約6000萬年的時間裡,海水曾在這個地區屢進屢退,沉積下了厚達幾千千米的沉積物,並漸漸形成了峽谷下層最古老的灰褐色岩石。

地球上最奇特的地質結構,這裡分佈著多達6個地質公園


從6600萬年前至4000萬年前的第三紀時期,龐沙岡特高原被侵蝕成為一片淺而寬廣的盆地。富含鐵的石灰質沉積物在許多河湖溪流中積聚起來,形成紅色的岩層——克拉隆岩層。克拉隆岩層由石灰石、粉砂岩、白雲石和泥岩四種不同的岩石所構成。由於不同類型岩石的風化速度不同,也即是對風雨侵蝕的耐受程度不同,最終,大自然的神奇之手就在高原上雕刻出了形態萬千的天然怪石柱。

石灰石、粉砂岩和白雲石相對來說非常堅硬,巖柱頂部的岩石大多都是這些類型的。泥岩是巖柱中最軟的部分,這很容易識別,因為巖柱體最細最窄的部分就是由泥岩構成的。泥岩遇水後侵蝕速度很快,每次大雨過後巖柱的泥岩部分往往都會舊貌換新顏。

水對岩石會產生機械侵蝕和化學侵蝕作用。洪水裹挾著泥土和岩屑從高處傾瀉而下,刮擦、磨損和沖刷著堅固的岩石;緩慢流動的雨水和融水則靜悄悄地流進巖縫的孔隙中,使凝聚砂岩的膠結物慢慢分解,帶走其中的鬆散砂粒。

高原的邊緣地區最容易被侵蝕,這是因為水在陡坡上流速更快,力量更大。冰楔作用使斜坡表層的岩石變得鬆動,流水則攜帶著砂礫岩屑一路刮擦較軟的岩石,最終形成一道道沖溝溪谷。較堅硬的岩石留了下來,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岩石景觀,讓遊客們流連忘返。

人類在科羅拉多高原地區已經居住了大約12000年。雖然關於早期人類在高原上的生活我們知之不多,但在布萊斯峽谷中發現的一些人工石頭製品仍然能夠告訴我們一些早期印第安人的故事。

當歐洲探險家於19世紀70年代首次來到這片土地時,派尤特印第安人就生活在這裡,這裡的許多地名都是在那個時候命名的。探險家達頓船長在他的探險報告中將克拉隆岩層稱為“粉紅崖”。還有其他一些地名,如龐沙岡特高原是“海狸之鄉”的意思,帕利亞峽谷是“泥漿水”的意思。派尤特印第安人認為,布萊斯峽谷中的色彩華美的石柱是一個傳說中的部族被施了魔法而變成的,他們把這些天然怪石柱叫做hoodoo,在英語裡這個詞有“倒黴的人”之意。

自1900年起,布萊斯峽谷繽紛多彩的地質奇觀開始吸引眾多外來遊客,在緊挨著布萊斯峽谷的龐沙岡特高原邊緣處建起了第一批供遊客住宿的建築。1923年,美國第29任總統哈丁宣佈在這裡建立國家公園。1928年,布萊斯國家公園正式成立。

現在,一年四季都有許多人到這裡徒步旅行、遊覽觀光、攝影留念,即使在冬天的幾個月裡,這裡清新無比的空氣和寧靜壯觀的景色仍然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遊客。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多達150萬人。相信以後一定會有更多的遊客來這裡參觀這些令人歎為觀止的景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