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斜行拗步的精髓,洪式太極傳人解讀的很透徹,值得收藏

陳氏太極斜行拗步的精髓,洪式太極傳人解讀的很透徹,值得收藏

陳鑫是陳氏太極拳第8代傳人,曾上過戰場,是一代武林高手,深入研究太極拳理法,著有《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是陳式太極拳理法的頂峰,無出其右者者。小編作為洪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喜歡陳鑫的這本書,也經常解讀其精要之處給拳友。本節就來解析一下它的斜行拗步精要及內勁修煉。

斜行者......左二步,右一步,連三步,斜而行也拗步者,左足西南,右足東北,右手西北,左手東南,手與足扭一勢,左右手足不同方

陳氏太極斜行拗步的精髓,洪式太極傳人解讀的很透徹,值得收藏

斜行拗步

精髓1. 本勢身法最難畫圖以紙上,圖畫未易繪其扭轉之形,而況形其內勁乎?內勁繞左手先倒轉肱,雖背勢勁亦自肘纏於指肚,前合右手倒轉一圈。

解析:陳鑫當年的繪畫功底不強,畫出來那麼複雜的身法,確實難為他了,更難的是如何用圖畫出內勁。也可以說內勁是畫不出的。洪均生公講:纏絲勁即內勁。即使是動作很小的纏絲勁也是周身配合出來的,所以很難畫出來,老師只能一部分一部分的講出來,學生也只能一部分一部分的練出來。陳鑫這裡講的“內勁繞左手先倒轉肱,雖背勢勁亦自肘纏於指肚”,就指明瞭纏絲勁是由肘纏於指肚,這是一部分纏絲勁的路線。千萬不要以為手上的纏法就是繞轉手腕,這會讓你的腕關節痛苦不堪人體有那麼多肌肉組織和骨骼,控制配合的嚴絲合縫,非常不容易

精髓2. 本勢身法雖變,而上下四旁骨節自相照應,與全體之開合,一以中氣貫之,自然全體上下一氣流通。形體雖變而義理不變,此所謂異而同也。

解析:“上下四旁骨節自相照應”,即是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這外三合;“一以中氣貫之,自然全體上下一氣流通”,即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內三合外三合保證了動作的圓潤性,不至於有凸凹之處和不平之處,不至於發勁有斷續之處,從而讓中氣上下貫通達到內三合。“形體雖變而義理不變”,這就是常說的練拳要練拳理,要按拳理練拳,動作千變萬化,但理法卻是不變的

精髓3. 右手伸開,四指相依,勿令散。大指勢不能依住大指二節,

亦與食指微依合,則上下一齊合住。蓋兩手各做各工,非左手運畢而後右手方起

解析:“四指相依,勿令散”,當手伸開的時候,各手指一定不能分散開來,這是陳鑫特別強調的。很多練陳式的人為了增強手上的力量或者氣感,特意將五指撐開,這是不對的,會減弱手的靈敏性。陳鑫接著說的“大指勢不能依住大指二節,亦與食指微依合”,就是大拇指不能與食指併攏,虎口依然與其它指縫直接的距離一樣,微微合住就好。這裡尤其要注意的是,整個手不能只是微合就算完事了,各指頭要依次錯開,手掌亦隨之略有轉動,這樣整個手掌形成螺旋形與久練太極的人握手,會發現其手上軟弱無骨,這種手螺旋纏的練法,就其中一個原因。

陳氏太極斜行拗步的精髓,洪式太極傳人解讀的很透徹,值得收藏

洪公纏法

精髓4. 為風,手運如風之迅;為工,手妙於應敵,為多白眼,手在後而心則顧之。亦如手之能視物,來即知,不視猶視,非徒以白眼傲物,實則應敵有餘也。

解析:陳鑫這段話,是八卦和易理來解說拳之用法的,我們且不管八卦之論,僅以用法內涵論之。“手運如風之迅”形容手的動作很快,但有的地方陳鑫又寫“每打一勢,輕輕運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運行”,正是體現了用與練的時候動作的輕、重、緩、急是不同的。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體現了練拳時的“快慢相間”。“手妙於應敵,為多白眼,手在後而心則顧之”,其實說的就是面對多個敵方的時候,餘光要能照顧的到其它人,手不管在何處,都要能控制的到、“體察”得到。如果練的不熟練,拳打出去不受控制,會出現抖動不停、發力點不對等諸多情況。“如手之能視物,來即知,不視猶視”,仍是在解釋前一句話,手的感知靈敏,就會如果長了眼睛一樣,

即使不看對方,也仍能以各種聲音和空氣壓力來判斷對方的來勢。這一點,幾乎無人能做到了。

精髓5. 右足在東北,為震;震為雷,擊人如疾雷之不及掩耳;為健,右足之力極健。為黔喙,足之蹬人如鳥嘴啄物,以有骨力也

解析:陳鑫這段話,也是八卦和易理來解說拳之用法的。“擊人如疾雷之不及掩耳”,體現了太極拳的疾與快,快讓對方反應不過來。也有人說太極拳的是“以慢打快”的,實際是空想出來的,或者是與自己的徒弟實驗出來的,並沒有經過對抗檢驗。“足之蹬人如鳥嘴啄物,以有骨力也”,足蹬、踢的時候,就像啄木鳥啄木頭那樣快而有力,現在無人提這樣的說法了。所謂骨力,可以體會一下以前腳掌去踢樹,力量不反彈,可以滲進去的感覺,這種合力可以稱為骨力。我認為

這段話應深入到內心,並練到成為習慣!

(本節解讀完畢,歡迎斧正,歡迎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