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金不昧须防范道德风险

拾金不昧须防范道德风险

(李女士遗失的手包)

大连市民李女士带着孩子在餐厅吃饭,不慎将手包遗失在餐厅的座位上,包里有一个LV的钱包,内装9000元现金以及银行卡等。让她惊喜的是,不久后她接到了捡包者打来的电话,包找回来了,可里面装钱的钱包却不见了。对此捡包者姜先生大吐苦水,称包是他和别人一起捡的,自己从来没看到现金。而另外一位捡包者表示,她从没有动过包,根本没看到里面有什么。(3月6日长江网)

李女士的手包失而复得,按说该感恩姜先生才对。然而,就因为包里的9000元现金不见了,便怀疑对方并非“完璧归赵”。于是,原本一桩暖心的佳话,却偏偏引来一场“论战”,乃至有走上法庭的趋势。而这起纷争无疑提示人们,即便是拾金不昧,也须避免其间的道德风险。

笔者无意揣摩李女士的手包里是否确有9000元现金。基于李女士已报警,相信不日会有结论。但就姜先生而言,若要证实自身的清白,同样需要有理有据。不然,在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很可能百口莫辩。而这对于确属拾金不昧的人来说,无疑会陷入极为尴尬的处境。

拾金不昧须防范道德风险

遗憾的是,姜先生恰恰忽视了相关细节,以致留下让人遐想的空间。首先,姜先生捡拾手包的地方,并非无人之处,而是一家德克士餐厅的大堂,分明系顾客失落。故而,较为合情合理的做法,是要么报警、要么将手包委托餐厅交还失主。即便不相信他人,也当与餐厅人员一道,查验内中物品,并留下联系电话后,方可离去。

道理很简单,顾客遗落在餐厅座位上的手包,一旦察觉,必然第一时间返回查找。对于捡拾者而言,这也是送还失物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而姜先生捡拾手包以后,既不报警,也未告知餐厅方及留下联系方式,即独自离去,似有不妥。显然,对于欲送还失物的姜先生而言,这并非明智的选项。

诚然,姜先生随后通过朋友圈发文寻人,并主动联系上了失主,可见其并非要“不当得利”。然而,不通过更有希望的餐厅寻找失主,而选择相对小众的朋友圈,未免让人难以理解:倘若非姜先生与李女士有一共同的好友,对方也恰巧看到了李女士在另一朋友圈的寻物启事,其相遇的几率实在太小。

拾金不昧须防范道德风险

此外,姜先生打开手包的时机及方式也值得推敲。据与姜先生同行的一位女士说,“(离开餐厅后)他先上的车,然后打开了包,我上车时包已经被打开。”按说,开包验物,当交给警方为宜,最起码也应第一时间在餐厅人员的见证下进行。而姜先生没作上述选择,已是失策,就更不该在并非一人的情况下,避开同伴独自开包,从而给人留下口实。

当然,指出上述细节上的瑕疵,并非意味着姜先生一定难脱干系。或许,姜先生并非见利忘义之人,而只是大大咧咧惯了,太过“不拘小节”而已。何况,即便有证据证实,李女士就餐之前,刚刚从银行取出这笔钱,尚未放回家中,但并不代表没有在其他地方遗落的可能。故而,姜先生是否“有嫌”,显然不应仅以此定论。

相信随着警方的介入,真相终会水落石出。但不管最终结论如何,这起风波却无疑是前车之鉴。它告诫人们,拾金不昧本是传统美德,倘若处置失当,则很可能造成无谓的纠纷,导致对当事人的道德评价降低。更重要的是,这种因拾金不昧引发的道德风险,必然带来负面导向,不利于社会正能量的传递,值得所有拾金不昧者引以为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