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十八年,抗鬱結伴行|渡過

抑郁十八年,抗郁结伴行|渡过

我是一位資深抑鬱患者,病史可以追溯到18年前。這些年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但也收穫成長了很多。

最近讀了公號上許多文章,很受啟發。現在,我也想把自己的經歷,按照病程、病因、治療、體會幾個部分如實寫出來,希望能鼓勵和幫助到與我同受抑鬱之苦的人。

我的抑鬱史

第一次發病,是在2001年,我讀高三。

臨近高考,我學習比以前更用功了,每天學習到很晚,即使很困很累也熬夜堅持。最開始是有些神經衰弱,輕微早醒,白天頭疼。

引起我失眠爆發的導火索是感情問題。當時我喜歡同桌的男生,他很搞笑,給我沉悶的學習生活帶來很多歡樂。但有一天他突然調了座位,我覺得我唯一的精神安慰也沒有了。那天半夜我醒來,心裡就有個聲音說:“我再也睡不著了”,然後我真的睡不著了。高考前的半年,我基本上天天失眠,白天頭痛欲裂,噁心想吐,根本無心學習,成績也直線下降。

高考結束,我被一個二本院校錄取,失眠就好了。我抱著“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心態,積極面對大學生活。

剛開始狀態還不錯。大一結束後,我原本寄予重望的獎學金沒有拿到,內心有了巨大的失落和挫敗感;接著大二上學期,要考英語四級,我又開始失眠;大四準備考研時,緊張焦慮,影響到睡眠。考研前一晚,我徹夜未眠,所幸最後還是被北京一所學校錄取了。

讀研後,我發現自己對所學專業完全沒有興趣,非常痛苦。這時在父母的強烈反對下,和男朋友分手了。學業的壓力和失戀的痛苦,導致我的抑鬱症復發。

我對人生徹底絕望。生無可戀的時候,我接觸到了基督教信仰,開始去教會,每天堅持靈脩、讀經、禱告。

信仰轉移了我的注意力,重構了我的價值體系。不久我走出了抑鬱,還天真地以為信了神再也不會抑鬱了。

這時,我喜歡上了一個很優秀的基督徒男生,向他表白後被拒絕。這時已經是2009年,工作不如意,感情再次受挫,種種因素摻雜在一起,再次導致我失眠,抑鬱復發。

抑鬱多年,身體其他方面也受到很大虧損。氣血虛虧,胸悶氣短,精力很差,稍微動腦多一些就頭痛,半天都緩不過來。

2012年,我離開北京回到成都,找到輕鬆的工作,生活穩定了很多。我安心調養將息,睡眠和身體狀況都改善了很多,狀態越來越好,藥量也慢慢減下來了。

我為什麼抑鬱?

首先是遺傳因素。我爺爺是抑鬱症,去世前幾年一直抑鬱著,後來還神志不清出現幻覺。父親最後死於癌症,但此前也有過多次抑鬱發作。我想我可能會有一些家族遺傳因素。

其次是環境因素。我在一個嚴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父母從小要求我每次都要考第一,無論在哪裡都要拔尖。父母彼此關係也很差,經常吵架。母親很難體會到他人的情感,從來不關心我的感受和內心需要。父親比母親關心我的感受,但經常抑鬱,看到他愁眉苦臉的樣子,我也覺得人生沒有意思。

上小學和中學時,我有好幾年寄宿在姨媽家裡,學會了看人臉色,總是小心翼翼地討好人。我的成長中缺少關愛和安全感,情感被忽視,總是壓抑自己的情感。

再次是生理因素。有些抑鬱症是長期患病引發的。一個人多年病痛,必然會影響到生活各方面。我多次復發,一直有殘留症狀,可能大腦結構和生理功能都有紊亂。典型的症狀就是早醒。一旦早醒沒睡夠,第二天就頭痛精神不好,情緒立刻直線下降。

這些年我嘗試各種治療方法。中藥西藥都吃過,還做過針灸、按摩、拔罐等理療。參加過很多心靈醫治的輔導和講座,調整了自己的認知,疏導了一些不良情緒。總起來說,有這麼一些方法:

1. 藥物治療。如果有軀體症狀,則必須通過藥物來緩解症狀。病情穩定了也不能輕易減藥甚至停藥。抑鬱症患者對氣候變化很敏感,換季的時候,醫生通常建議病人加大藥量以防病情加重。我曾經減藥,換季的時候病情又加重,後來折騰了好久才又穩定下來。

2.自我調整。我們對於壓力比常人敏感得多。要培養一些業餘愛好轉移注意力,讓自己有更多獲得愉悅感的途徑,尤其運動對抑鬱症狀的緩解有很好的效果。

我健身五年了,這給我的身心帶來了很大改變。我享受運動中一次又一次挑戰的過程,享受每次戰勝自我後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享受運動後多巴胺分泌增加的快感,享受身體毒素隨汗水流出後的輕鬆暢快,享受身材越來越好後別人的肯定、稱讚和羨慕。

3.尋求社會支持。我常常跟很多信任的朋友深入交流分享,也常常向信任的長者請教,還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成長改變的平臺,不斷突破自我。

4.改變認知。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精神支持系統,重建價值體系,比如信仰。通過心理輔導改變錯誤的認知,瞭解自己、應對壓力。現在有很多心理輔導和課程對於調整認知很有幫助。

5.健康生活。人的身心靈是相互影響的。我規律作息,注重飲食健康,按時運動。身體狀態改善後,整個人情緒和精神狀況也好了很多。

從抑鬱中有所收穫

凡事都有利弊。抑鬱是一種保護機制,我們的生活偏離了正軌,身體以抑鬱向我們發出警報。

我對金錢物質沒什麼慾望,但爭強好勝,讀書時總要考第一,希望長大後成為一個幹練、獨立的女強人。直到最後身體痛苦得實在受不了了,才開始反思生活的意義,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開始停下來,調整自己的生活重心,過平衡自律的生活;學會愛自己,做真正對身心有益的事。信主後,抑鬱又復發,我開始重新思考我的信仰,不再通過單純尋求精神力量來超越現實生活,而著眼於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抑鬱症也像一個篩子,對我的人際關係作了篩選。患難見真情,一些曾經很要好的朋友在我抑鬱時離開了,留下的都是能包容我、值得一輩子珍惜的朋友。

幫助抑鬱症患者需要有強大的內心和極大的愛心、耐心和包容心。很多人很熱心地想幫助抑鬱症患者,但往往沒有成效。

對於抑鬱症,身邊的人能做的其實很有限。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說教,這有可能會造成二次傷害。當別人跟我講大道理時,我心裡就非常牴觸,覺得他們是在輕看我的痛苦,而且真不認為他們在我的處境裡,能比我做得更好。

如果有讀者想進一步與我交流,可以加我的微信625603155。願我們在這條抗抑鬱路上結伴同行,共同成長。

◀掃描關注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本公號圖片除註明外皆由張進所攝。文字、圖片版權均為作者和公號所有,未經同意禁止商業應用。本公號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