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迷信新自由主義嗎?看看它帶給阿根廷的傷害有多深

还要迷信新自由主义吗?看看它带给阿根廷的伤害有多深

(阿根廷因國內經濟惡化而導致美元兌換率增高,圖為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一家貨幣兌換所,稽查人員正對外匯買賣進行突擊檢查。新華社發)

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新自由主義一直深得某些西方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青睞。然而,拉美“中等收入陷阱”、亞洲金融風暴、歐洲債務危機、美國金融海嘯等各種“市場失效”的接踵而至,無情地終結了各界對於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的共識;而阿富汗、伊拉克戰爭,中東、北非等地“顏色革命”造成的災難性後果,以及民粹主義、民族主義、保護主義等在一些發達國家的勃興,則深刻表明新自由主義在政治意識形態領域遭到挫敗。

以南美國家阿根廷為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阿根廷就已經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按照聯合國的統計數字,70年代初,阿根廷還是拉美國家中社會公平方面最好和貧富差距最小的國家,1974年的基尼係數為0.345,貧困人口只佔總人口的8%,20%高收入的富人與20%低收入的窮人相比,兩者在社會總收入中佔的比重之差約為6倍。這兩個數字與發達國家的水平都相差無幾。那時的阿根廷人常常自誇阿根廷是“一個沒有窮人的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初,阿根廷還曾被視為新興工業國家的代表,被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樹立為“現代化樣板”。

然而,在1990年,美國一手策劃了所謂“華盛頓共識”,提出了指導拉美經濟改革的10條政策主張,要求它們全面開放貨物與資本市場,放鬆外匯管制。在美國和IMF的鼓勵下,阿根廷盲目接受了美國推薦的經濟模式,實施了最徹底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從1991年起,阿根廷政府為了一勞永逸地根治通貨膨脹的禍根,決定將新發行的國幣比索掛靠美元,並將匯率嚴格定在1∶1。為了表現“西化”和全球化的決心,在阿根廷前總統梅內姆執政的10年間,阿根廷幾乎是“無條件”地開放本國市場,大規模推行私有化,實行鉅額赤字的“積極財政政策”,這雖然使阿根廷經濟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比較快的發展,但卻為危機埋下了禍種。

一是,過度的私有化使阿根廷90%以上的經濟活動被外資控制,具有明顯的經濟外國化特徵,在外資全面壟斷經濟的情況下,國家經濟主權受到威脅,政府無法調控經濟。二是,由於關稅的降低和進出口限制的取消,本國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飆升,1995年阿根廷失業率高達18.8%,儘管後期有所下降,但仍處於10%以上的高失業率狀態。三是,固定匯率制度僵化,政府無法運用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四是,稅收改革加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財政失衡,1999年,阿根廷政府債務再次攀升,佔GDP比重高達47.4%。

到20世紀90年代末,阿根廷基尼係數達到0.47,2002年上升到0.56;而20%高收入富人與20%低收入窮人之間的差別達到13倍至15倍。在2002年阿根廷經濟危機期間,大批失業工人喪失生存手段。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有數萬窮人流落街頭,有的乞討,有的拾荒為生,更有一些人鋌而走險,加入各種犯罪組織,盜竊搶劫綁架,甚至殺人放火。

直到今天,“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帶給阿根廷的消極影響仍在持續。在阿根廷央行10月初的一項調查中,經濟學家預計這個南美洲第二大經濟體2018年經濟萎縮2.5%,2019年萎縮0.5%。阿根廷民眾則對經濟萎縮有更為直觀的感受,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市民華金說,由於實際收入普遍下降,現在朋友們一起聚會,大家不是選擇去餐館吃飯,而是不約而同地選擇去街心公園的草坪上坐著聊天,或是帶上一壺馬黛茶一起喝。一名五十多歲的男性市民也表示,“這個國家一切都在倒退,努力工作的人已經沒法體面生活了,並且,完全看不到改變的希望。”

可見,“新自由主義”並不是美國等西方社會所鼓吹的“醫治經濟痼疾的靈丹妙藥”,相反,這一制度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是長久的經濟衰退和生活質量的不斷下跌。

(參見:《新自由主義破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經濟危機,阿根廷擺不脫的宿命?》《阿根廷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