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向上逆襲,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底层向上逆袭,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你能考上秀才、舉人還是進士?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做夢!

道光二十九年,曾國藩給弟弟的一封信裡提到了一件事:

曾家的一個族伯託他在朝廷捐一個官,曾國藩已經辦好了,而且是先墊錢。

族伯那邊會把錢送到老家,所以把官銜的執照也寄到老家來,請弟弟“銀錢一到,即發執照”。

不過,曾國藩再三囑咐“即未收全亦可發也”——就算錢不夠,執照也照給不誤。

為什麼呢?原因曾國藩也說了,十二年前,他為了第三次進京參加會試,到處借錢,受了不少白眼,“如朱文八、王燧三、燧六等,皆分文不借”。

底层向上逆袭,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最後還是從這位族伯處借了,現在是還人情的時候。

正是這次會試,曾國藩不但中了進士,還選了翰林,入了軍機大臣穆彰阿的門生,這麼看來,曾國藩念舊情也是應該的。

不過,這封信至少透露出三個信息:

  • 即使是像曾國藩這種小地主家的人,到了科舉的後半程(舉人考進士),也要靠向經商的親戚借貸,才能承擔得起。

  • 因為考中的概率並不高(晚清會試僅為3.5%左右的錄取率),就算考中也不會馬上有收入還錢,親戚大多數也不願借錢;

  • 如果有親戚肯借,那就不是普通的借貸,而是一筆非常重要的人情,日後要還的。晚清捐一個知縣官銜,至少二千兩銀子,曾國藩是二品大員,墊錢代辦,少了也還不用補,算是個大面子。

過去,我們對科舉的印象往往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好像只要把書讀好,就能當官了,就能打破“階層固化”了。

事實上,明清的科舉分為“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三個階段,每一關的“過關率”到了晚清都不超過3%。

更糟糕的是,勤學苦讀的個人努力,只是過關的因素之一而已,真正實現階層逆襲,往往要付出幾代人的努力。

那麼,如果穿越到清代,你會有怎樣的職業生涯呢?

底层向上逆袭,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