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向上逆袭,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底层向上逆袭,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你能考上秀才、举人还是进士?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做梦!

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给弟弟的一封信里提到了一件事:

曾家的一个族伯托他在朝廷捐一个官,曾国藩已经办好了,而且是先垫钱。

族伯那边会把钱送到老家,所以把官衔的执照也寄到老家来,请弟弟“银钱一到,即发执照”。

不过,曾国藩再三嘱咐“即未收全亦可发也”——就算钱不够,执照也照给不误。

为什么呢?原因曾国藩也说了,十二年前,他为了第三次进京参加会试,到处借钱,受了不少白眼,“如朱文八、王燧三、燧六等,皆分文不借”。

底层向上逆袭,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最后还是从这位族伯处借了,现在是还人情的时候。

正是这次会试,曾国藩不但中了进士,还选了翰林,入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这么看来,曾国藩念旧情也是应该的。

不过,这封信至少透露出三个信息:

  • 即使是像曾国藩这种小地主家的人,到了科举的后半程(举人考进士),也要靠向经商的亲戚借贷,才能承担得起。

  • 因为考中的概率并不高(晚清会试仅为3.5%左右的录取率),就算考中也不会马上有收入还钱,亲戚大多数也不愿借钱;

  • 如果有亲戚肯借,那就不是普通的借贷,而是一笔非常重要的人情,日后要还的。晚清捐一个知县官衔,至少二千两银子,曾国藩是二品大员,垫钱代办,少了也还不用补,算是个大面子。

过去,我们对科举的印象往往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好像只要把书读好,就能当官了,就能打破“阶层固化”了。

事实上,明清的科举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每一关的“过关率”到了晚清都不超过3%。

更糟糕的是,勤学苦读的个人努力,只是过关的因素之一而已,真正实现阶层逆袭,往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

那么,如果穿越到清代,你会有怎样的职业生涯呢?

底层向上逆袭,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