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月後,再來看3月這份定下樓市大基調的政府報告

2018年即將結束,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全年樓市的話,“盡在掌控”比較適合。

是的,當房地產從1978年開始發芽到現在,除了初始發展階段,後續幾乎從未沒真正的掌控過。而這一切,自2018年3月份的一份公開政府報告開始轉變了。

2018年3月6日,國務院總理做了2018年度的《政府工作報告》,其中關於樓市方面提出了諸多大規劃、大動作。而在9個月之後的2018年末,再回過頭來看這份報告時,我們會發現,向來複雜的樓市開始變得有律可循,甚至前路清晰起來。

1、加大中介服務收費清理整頓力度;

2、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今年再進城落戶1300萬人;

3、絕大多數城市放寬落戶政策。

以上三點是報告中的一部分內容,也充分表達了政府在三月份便定下來鼓勵城市人口增長的基調。想要通過清掃障礙、降低門檻、政策頒佈等措施為首次入城的剛需置業者們提供便利。

首要考慮對象是入城剛需。

9個月後,再來看3月這份定下樓市大基調的政府報告

4、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

5、施策分類指導,繼續實行差別化調控,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6、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

如果前三點定下了2018年樓市的重點關照對象,那這後三點則表明了2018年甚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重點打擊的對象,就是影響樓市平衡、能夠間接影響樓市大幅漲跌的那部分群體。

首要考慮對象是炒房者們。

9個月後,再來看3月這份定下樓市大基調的政府報告

有人說為什麼不是開發商?我們試想一下,在這個市場中,如果僅存在供方開發商,需方置業者,那樓市會變得如此渾濁麼?顯然更大的“功勞”,或者說最根本的原因要歸功於那些第三方群體。9個月後今天的現狀也印證的這個觀點。

整個樓市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得更加穩定,大漲大跌幾乎未曾出現(僅有的幾次大跌也被報道為開發商的炒作行為),剛需置業的環境也更加良好。而開發商呢?有的正通過各種方式營銷、炒作。但小部分聰明的開發商卻選擇順應時代發展,只要我的產品夠優秀,性價比足夠高,何愁賣不動?

我見過最成功的例子是金茂這個品牌在二線城市青島的佈局,金茂灣、中歐國際城以及後續的幾個大動作幾乎完全順應了青島三灣三城的發展規劃,這樣佈局首先在城市開發商,當地政府是極其歡迎的。在產品性價比上又能夠藉助區域發展前的利好吸引一大批剛需(銷售數據已經證實)。而產品品質則不用擔心,那是金茂的招牌。

9個月後,再來看3月這份定下樓市大基調的政府報告

在如今這種樓市背景下,炒房者心動卻無從下手,剛需適合所以供不應求。這種產品能不受歡迎?

由此可見,未來一段時間內,整個樓市的運行規律是完全在掌控之中的,當然在此排除小部分特殊狀況的城市。

市場——更加穩定,浮動較小。

置業——利於剛需,鼓勵改善。

產品——品質將成為基礎。

開發商——向城市運營商進化。

在此期待,見到2019年更加穩定的樓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