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才是最好的動力

大部分人提起功利,總是帶著明顯的鄙視,似乎這兩個字太過低俗,提起便是對自己追逐愛好的一種褻瀆一般。

事實上,功利的心理無處不在。只是有人不願意去承認而已。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多元社會,我們每天能接觸到太多的誘惑與新鮮的事物。也會在那麼一瞬間,你get到了自己的那個點。譬如聽到一首很好聽的曲子,很想把它彈出來;譬如聽說有了某個證書,對升職加薪很有幫助,就想去考證......

每個人都繃緊了神經,卯足了勁兒的朝這個方向去努力,然而總有這樣那樣的原因,或急於求成,或心血來潮,總是要不了多久就堅持不下去了。

無他,既然是發展自己的愛好,都是做給自己看的。當自己累了的時候,沒有那麼的去在乎最終的結果,自然而然就想要放棄了。

既然自己是行動的執行者及最終結果的裁判員,為什麼要讓自己那麼累呢?

半途而廢的人,幾乎都是這種心態。

表現給自己看的,當然可以隨心所欲。但如果是有利益的驅動呢?是否更有動力堅持下去?

我大學最好的朋友,小睿,大三快上完的時候突發奇想地要去學笛子,說是大學期間一直默默無聞,一定要在畢業晚會上表現一把,不然大學不白上了嗎?

她很快就找了個培訓班,一對一的講課教學,每週去上一節課,在宿舍吹太吵,自己就每天六點鐘爬起來到操場上去吹笛子練氣,我們都戲謔她考四六級的時候都沒起過這麼早,簡直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不僅如此,她走路的時候口中還唸唸有詞,居然是在唱譜,簡直是走火入魔了。

她吹的曲子,由最開始斷斷續續鬼哭狼嚎一般,兩個月後就可以吹簡短的曲子了,雖然還沒特別熟練,但已經有曲子的意思了。

在大四的畢業典禮上,果然大放異彩,當《誰說梅花沒有淚》悠揚的旋律從她的指端流瀉而出,簡直都不敢相信。

看來虛榮心和表現欲有時候確實是一種不錯的動力。

功利,才是最好的動力

作為會計專業畢業的學生,幾乎每個人都有考注會的執著。

然而在我第一次去考注會的時候,簡直驚呆了,偌大的考場,只坐了不到一半的人,也就是說,一大半的人都沒有去參加考試。或者工作加班,或者家中有事,或者朋友有約,這些都能成為理由,歸根結底,還是沒有好好準備這個考試。

曾經看過一個關於注會的段子:

審計566頁,會計527頁,財管510頁,稅法510頁,戰略322頁,經濟法486頁,加一起2921頁,一年按最低10W年薪,至少可以執業35年,可掙350W除以2921......相當於看一頁掙了1198元......

看完這個,立馬有認真看書的衝動了有木有?

雖然只是個段子,但是卻寓莊於諧,還有比掙錢更好的激勵,能讓你全力以赴、放下所有社交娛樂、跟打了雞血似的去看一摞死板且沒有趣味的專業書嗎?

功利,才是最好的動力

司馬遷在《史記》的“貨殖列傳”中講:“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沒有了利益,誰還能把枯燥無味的學習堅持到底?

神人也。

曾經有個俱樂部為了搞一個活動,需要招一批人教習跳舞,有報酬。在招聘的時候明確規定,不要招那些講自己對舞蹈有濃厚興趣的,只招那些為生活所迫,需要報酬來維持生計的。

對舞蹈感興趣的人,完全是憑藉興趣,今日有興趣有心情,就拿出百分之二百的熱情去學習,明日沒心情了,索性就不來學習了。

而那些完全是為生存所迫,衝著報酬來學習的人,不管有沒有興趣,有沒有心情,都必須,並且全力以赴的來學習。無他,生存,才是此時唯一的追求。

不可否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行動開始的自發驅動力,然而,它只是一把開門的鑰匙,能否將其發揮到極致,更需要持續的動力。沒有了功利的驅動,興趣又能持續多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