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征泽尔的判断》挑挑刺

给《小征泽尔的判断》挑挑刺

《小泽征尔的判断》{入选小学语文S版}是一篇没有标明作者、出处、也无成文时间的课文。我疑心,它与时下饱受批评的《爱迪生救妈妈》之类的课文一样,属于“伪课文”。

带着这样的一篇课文走进课堂,我不愿意以常规教法对待它。于是,就有了这堂“给《挑挑刺》”的语文课。

在我们这样的一所小规模乡村小学里教书,有一点好处,你可以自嗨,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几乎没人干预。

孩子们没有让我失望,在课文里还真的挑出了“刺”。

“我认为在他成名以前,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大赛一句有问题”•

“我觉得……这一句有毛病。”

“……这一句也有问题。”

…………

真不错,战果累累。孩子们很是得意。更何况,还有我的一句吹捧:

“敢给课文挑刺的是什么人?那可是专家中的专家啊!”

给《小征泽尔的判断》挑挑刺

不妨按课文出场顺序,盘点一下孩子们挑的“刺”。

第一句: “日本的小泽征尔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这是课文开头一句。修饰语“日本的”可以删除。这个修饰语无非是交代小泽征尔是日本人。不交代并不影响表达,故而可删。

何况,“日本的小泽征尔”云云,更通常的表述应该是:小泽征尔是一个日本人。

而“日本的小泽征尔”,在汉语里更习惯的理解却是一种称号。如日本小说《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其作者紫式部自然是“日本的曹雪芹”了。

再举一两个例子吧:余华被称为“中国的巴尔扎克”。余华是不是真能与巴尔扎克相提并论,按下不表。可见“某某国的某某某”在汉语里,通常是用来表示某一种称号的。

电视连续剧《新四军》里,叶挺和蒋介石有一句台词:

如果委座能对共产党的部队一视同仁,放下成见,同心为国,那么委座就是中国的库图佐夫。

第二句:在他成名以前,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大赛。

可以改为:“成名以前,他去欧洲参加过一次指挥大赛。”原句怎么读都觉得拗口。改后流畅多了。

原句中的“在他”,纯属冗词去掉之后不影响表达。一次用于修饰指挥大赛更恰当,使句子更为干净,明快。

第三句:小泽征尔全神贯注地挥动着指挥棒,以世界一流指挥家的风度,指挥着世界一流的乐队演奏具有国际水平的乐曲。

“世界一流指挥家的风度”、“世界一流的乐队”、“具有国际水平的乐曲”缺乏形象可感,不如适度描写当时的盛况,给读者提供一些可资想象的具体的 材料。而“具有国际水平的乐曲”同下文中乐谱出错又自相矛盾。

第四句: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听到乐曲中出现了一处不和谐的地方。他以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但是,他仍觉得不自然。

小泽征尔在指挥时没有乐谱吗?对照一下乐谱,就能清楚判断出乐队是否出错,何至于让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

能理解,课文这样写,是为了达成一波三折的的效果。但要考虑是不是合乎常情。

第五句: 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小泽征尔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合理的表述顺序应该是:小泽征尔判断出乐谱有错,作曲家和评委坚称乐谱没有问题在后,接着小泽征尔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但课文却省略了小泽征尔的初次判断,使得表述稍显混乱。

给《小征泽尔的判断》挑挑刺

给课文挑刺的同时,穿插了字词教学。也引导学生理解了本文的中心:学习小泽征尔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判断的精神。但不迷信权威,实在是知易行难。给课文挑刺,似乎是以自己的实践向权威做了一番挑战。

事实如何?

还原一下课堂的真实场景。学生对课文挑刺是大胆的,但是,他们却始终蛰伏于另一个权威-------我。无论是我的暗示或明示,学生都并无半点质疑之处。当然,培养独立人格之类,也不是一篇课文的阅读,也不是一堂语文课的教学所能完成的。

给《小征泽尔的判断》挑挑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