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我住的小區

雜說我住的小區


我住的小區,一共二十多棟高層,算了一下,總計三千多戶。

小區內綠化較好,人車分流,車都停地下,地面沒有車走,路很寬,瀝青路面,繞小區內部一圈有1.5公里。

經常就在樓下跑步,出了電梯就能跑。

優勢逐漸體現出來了,太方便了,跑步的地理條件非常重要,近是第一要素。

道路寬敞,更多的是安全,沒有車,甚至連自行車都沒見,幾乎不需要避障。

有了這兩點優勢,大家都願意出來跑步,夏天晚上十點都很多人在跑。

到過不少周邊小區 ,能在小區安安心心的跑個步的,太少了,屬於稀缺資源,稍微老一點的小區,或者小品牌開發商開發的小區,內部幾乎能安心走個路就不錯了。

漸漸的,在運動上的氛圍起來了。

扇子舞、太極拳、太極劍、健身操、廣場舞等各類運動團體,每天出沒,就連小區遛彎的老人也是三五成群,跑步一圈一圈的碰到。

長此以往,這個小區的居住的老人身體或許會更健朗一些。

昨天陪老婆去樓下買棉籤,回來的路上老婆說:

“也不知道開藥店到底多掙錢,光“仁康泰”就在咱們小區周圍開了四家(一個連鎖品牌藥店)。”

仔細一數,還真是四家,四條馬路格成小區,藥店加起來十幾家了,還有兩家診所。

氾濫了,能生存下去嗎?

能!

為什麼?

這些鋪面以前都不是開藥店的,做其他的買賣都幹不下去,關門了之後就開了藥店,沒見過藥店關門的,還越開越多。

不管附近人流密集度有多高,競爭如此激烈,肯定還是有些藥店在盈利的邊緣。

我很少去藥店買藥,但是買水果從藥店前經過,藥店都會泡著涼茶,連我兒子都習慣了去端上一杯,大冬天的,免費的涼茶還能保證時刻熱著,也不容易。

說到水果店,小區西門原本是連著三家水果店,現在只剩一家了,另外兩家幹不下去,就被這家兼併了。

水果店老闆娘經常叨嘮:無論顧客什麼時候來,我們都在。

這家水果店,每天開得最早,關得最晚。

其實我搞不清楚它什麼時候開門、什麼時候關門,夏天我六點出門,可以在那裡買了水果,晚上十一點回家,店還還開著...

一個個體戶,做到這樣,能不掙錢?

換到其他的店,哪個不是早上八九點才來開門的。

水果店後面的菜市場,每次去都要坑我,小販和水果店老闆完全兩種境界,一個天一個地。

小區的細微之處,給人的體驗,也是一個天,一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