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掘金”太空 誰將成為商業航天領域最亮的星?

民营企业“掘金”太空 谁将成为商业航天领域最亮的星?

現有的全球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有四千多億美元,包括衛星、火箭、地面設施。未 來像小衛星、太空旅遊等商業航天領域興起後,這裡還會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ID:BMR2004

商業航天成為硬科技投資領域的“明星”。 經歷 4 年時間孕育,2018 年,中國商業航天 迎來發展元年。

一邊是美國 SpaceX、OneWeb 等獨角獸 公司廣攬人才,開啟大規模衛星星座計劃,Amazon、Google、Facebook、阿里巴巴為首 的科技巨頭的入局;一邊是國內民營火箭公司 紛紛開始發射自研火箭,商業衛星公司和互聯 網公司也躍躍欲試,發佈衛星組網計劃。

太空的軌道資源激戰正酣,民營資本和 民營企業的進入,將有效激活中國未來在太 空的話語權。通過從體制內走出來的人才、 技術,以及國有資本支持下,通過市場化方 式運營的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將為商業航天 的未來注入新的活力,完善產業鏈,助力空 天信息一體化的實現。只是在高風險、高投 入和高回報週期的考驗下,哪一家公司能夠 走到最後,依然艱難重重。

“朱雀一號”失利讓投資者更好認知風險

2014 年 11 月,國務院正式對外發布《國務院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 投資的指導意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 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2015 年進入商業航 天領域的公司開始湧現。據新華社 2018 年 5 月報道,粗略統計,這一領域我國已有超過 60 家民營企業。其中,衛星組網應用發展最快, 運載火箭次之,太空旅行、大型空間站的預 研在抓緊佈局。

在 2018 年,民營資本注入的商業火箭公 司藍箭航天、星際榮耀、零壹空間一共發射 了 5 枚運載或探空火箭。據瞭解,進入這一 賽道的投資機構涵蓋了經緯、華創、高榕、 晨興、IDG、順為、源碼、賽富等知名機構。

隨著商業航天概念的火速升溫,一場失利的到來也讓這項高投入、高風險、技術密集的項目露出本來面目。

2018 年 10 月 27 日,藍箭航天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中國首枚民營運載火箭“朱 雀一號”失利,最後衛星未能入軌。在火箭 發射失利後,《商學院》記者隨即聯繫了藍 箭科技 B 輪融資時領投的金風科技,對方表 示“目前不對外發布看法”,而參與本次投 資的金風科技內部相關人士向《商學院》記 者坦言,“好事多磨”。

據披露,失利原因系推力室輸送管損壞,導致姿態控制力異常、推進劑提前耗盡。

作為商業航天領域第一梯隊公司,藍箭科技首發的“朱雀一號”備受矚目。談及失利影響,《商學院》記者採訪了中科創星董 事總經理張輝,“發射火箭是一個極高技術 密集型產業,不僅是民營企業,即使國家隊 最開始遇到的失敗可能比我們還多,這件事 本身就要經歷很多失敗和挫折,獲取經驗, 然後才能成功。”作為中科院西安光機所聯 合社會資本發起的國家級一站式硬科技創業 投資孵化平臺,除了關注光電芯片、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硬科技”投資,其在商業航天 和軍民融合領域的投資已經基本覆蓋全產業鏈。張輝補充,“這一行業的技術風險性大, 藍箭航天也買了保險,所以本身就會彌補一 定經濟上的損失,但是損失了時間。”據瞭解, 作為此次發射任務的承保方,人保財險將為藍箭航天提供 8 位數的保險補償。

“在航天領域創業不像互聯網創業,航天技術屬於硬科技,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形成自主核心技術,不可能僅靠商業模式的創新達成發展預期。”天擎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CEO 楊威對《商學院》記者說。從傳統航天體制中出來創業,楊威很清楚藍箭把火箭矗立在發射場就代表著中國商業航天的重要突破,這意味著這次發射通過了國家所有的審批手續,從中也反映出國家的態度,這對新成立的天擎不啻為一顆“定心丸”。

目前,中科創星參與投資了專注微小衛 星設計、研製到應用與星座組網運營九天微 星,專注於火箭發動機及小型運載火箭的設 計、研發、生產、銷售和發射服務的天擎航天, 以及從事火箭發射場維保和運營,火箭地面 設備,部分軍品維保服務和後勤保障的坤飛 航天等。

整體來看,張輝認為,會對一些投資機 構特別是非理性或者對技術風險性和失敗預 期不足的機構產生一定影響,讓投資者更理 性。同時,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不好、風險 承受能力不足或者投資風格有問題的人可能 因此就減少在航天領域下注。

一個月後,藍箭航天宣佈完成 B+ 輪 3 億元人民幣融資,其中,華創資本領投,而金風科技作為老股東仍在繼續追加投資。可見,已經入局的投資者並沒有因此次失利全然失去信心。而藍箭航天表示,將繼續投入液氧甲烷發動機和液體運載火箭的研製,計劃液體運載火箭“朱雀二號”在2020年首飛。 據瞭解,成立於 2015 年的藍箭行業,目前累計融資金額已經超 11 億元。

商業衛星市場推動火箭發展

近幾年,隨著微電子、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的突破,傳統的衛星不斷小型化,一顆百公斤級的衛星就能實現以往很多大衛星的功能。因此,小衛星興起後,對運載能力的要求也從原先的噸級降至百公斤級。

自然而然的市場就形成了區隔,國有航天從事體積大且重的運載任務,而商業航天 由於才起步,選擇做投入小、技術難度相對 低的小型運載火箭既符合創業公司的發展規律,又恰好迎合了衛星小型化的趨勢。

“由於小衛星的造價和發射成本都在降低,一般的商業公司也有能力購買這些衛星圖像,商業應用的市場起來後,航天便走出了靠 政府養的困境,催生了更多的創新。”楊威說。

小衛星另一個普遍看好的應用是在低軌衛星互聯網領域,相當於把通信基站搬上天。美國 OneWeb 公司打算髮射 2000 多顆小型互聯網衛星,實現全球互聯網覆蓋。OneWeb 的觀點是,這些小衛星可以提供每秒50M的寬帶服務,覆蓋地面基站無法覆蓋到的偏遠 山區、海上以及空中,也可避免在戰亂地區及人煙稀疏地區建設基站的風險。而研製了汽車、火箭,又想奔火星的馬斯克雄心更大, 準備發射一萬多顆小衛星。

不過,遙感衛星提供的數據來指導金融行業投資,觀察農林植被情況等,在中國的 市場並不是很大。“這個跟整個配套體制和制度有關係。中國農業業態比較散亂,而美 國的農業生態則比較容易評估。”張輝說道, “下游數據分析公司還不夠成熟。”

不過張輝認為,從互聯網到物聯網是未 來商業衛星發展的一個突破口。

物聯網的應用場景就是物和物之間直接 的信號互通,比如汽車、熱水器、水龍頭等之間可以發信號。如果有必要的話,未來有可能可以直接通過衛星傳輸。現在可以利用 移動運營商的網絡,直接通過手機 APP 或者藍牙等方式連接,但是,未來有了衛星網絡, 可以直接通過衛星。

“手機未來肯定能夠實時接收到衛星影 像,這是未來趨勢,可能在五年以後就能實現。主要是跟衛星接收終端的技術有關係,衛星 接收模塊要足夠小,能夠裝進手機,就如接收GPS 或者北斗信號的芯片;其次,天上要 有互聯網衛星。但是,星座物聯網跟寬帶衛 星不同,物聯網是連接物體。

關於民營公司是否會涉足導航衛星,張輝指出,國內的導航衛星主要是北斗衛星,民營公司很少參與,因為這是基礎設施,但是民營公司可以做導航增強,在北斗基礎上做一些輔助,實現分米級,甚至釐米級定位服務,以及三維空間定位等,這也是無人駕駛領域需要的精確導航信息。比如,2015 年 阿里巴巴和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共同出資設立的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就是在全國 範圍提供亞米精度的實時動態定位導航服務。

衛星組網空中競賽激烈

衛星應用場景主要分為通信、導航和遙 感三大領域。張輝表示,目前,商業衛星最 大的賽道是通信。在通信衛星領域,以埃隆·馬斯克創辦的 SpaceX 為代表的美國民營航天公 司早有佈局。

在 2018 年 2 月,SpaceX 通過自有的“獵鷹9號”中型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 PAZ 衛星, 更引人注意的是同時上天的兩顆原型衛星,用來測試衛星互聯網技術。這也被認為是人類首 次近地軌道互聯網衛星的發射。馬斯克的野心 是構建覆蓋全球的衛星網絡,提供可靠並負 擔得起的寬帶服務。2019 年,名為“星鏈” (Starlink)的衛星群將分步發射,據瞭解部 署至少 800 顆衛星後該系統才能開始運行。

作 為 SpaceX 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OneWeb 成立於 2012 年,致力於建造、發 射和運營數千顆小型衛星,為全球提供高速 寬帶網絡的公司。這家公司吸引了國際通信 衛星公司、可口可樂、休斯網絡、高通公 司、軟銀、空中客車、維珍銀河公司入局。到 2017 年 12 月,軟銀的投入達到15億美元。OneWeb 表示,計劃從2019年開始發射4000顆小型衛星。

反觀國內,“國家隊”們也在與美國版“星鏈”WiFi競速。在 2018 年 3 月,中國 航天科技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 年將全 面啟動全球移動寬帶衛星互聯網系統建設, 部署在低軌道的通信衛星星座。同時,航天 科工也表示正在推進低軌衛星星座“虹雲工程”,並且將在 2018 年年底發射首顆技術驗證衛星,總計將發射156顆衛星,在距離地面約1000千米的軌道上組網運行,構建出星載寬帶全球移動互聯網絡。目前,該驗證星還尚未有發射消息。

國內涉足商業航天的民營公司方面也躍 躍欲試。在 2018 年 11 月,打造 WiFi 萬能鑰 匙的連尚網絡也宣佈啟動連尚衛星上網計劃, 稱2019年將發射第一顆衛星“連尚一號”。

不過,張輝對中國衛星能否為全球用戶 提供互聯網服務表示擔心,首先,衛星數量 太大;其次,國際化推廣問題,存在敏感性。

民營航天公司與“國家隊”之間的差異化互補

目前,中科創星投資了很多來自中科院科研團隊的創業者。“之前他們申請科研經費 都是國家無償撥付,不需要承擔太多壓力,也不會形成債務,實際上我們都是在享受著國家 對科研投入的紅利。但是,從體制裡出來後,這些創業者對盈利的訴求應該還是比較大的, 介於科研機構和互聯網模式創新之間,‘狼性’ 稍微低那麼一點,但是,一些人已經脫離了技術思維達到商業思維。” 張輝說。對於很多民營航天公司的創業者來說,需要引進體制裡的科研人才,並且得到了很多政府軍民融合項目資金的支持,並且發射的火箭很多關鍵技術也需要從國家隊購買,那麼,民營航天公司核心競爭力將是什麼?

張輝指出,在體制內,很多時候科研人員的工作原則是“免責”,並非真正追求技術上的創新。這樣容易導致組織系統臃腫, 這與民營企業的驅動力不同,可能會產生的結果不一樣。

比如,以前企業有發射衛星的需求但無法實現,因為國家不會為一個企業的個性化需求服務。同時,很多需求尚未被挖掘。企業從來就沒這麼想過衛星可以有很多用途,和企業業務結合。所以,商業航天還是一個尚未被開發的市場。

隨著衛星越來越多,火箭越來越成熟,商業場景會更多。“目前,我們需要做好基礎 設施,先有衛星在天上再去找客戶,而不是一 堆客戶帶著需求找我們。”張輝說,他相信未 來會有更多企業發現這種使用場景,可以服務 於工業和商業服務,然後過度到直接 TO C。

民營火箭還沒有優勢,因為現在還沒成功,如果有優勢的話,就是更靈活。比起體制內的企業,民營企業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很高,所以民營資本做決策和執行會更靈活。

民營航天公司背後的“國有”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民營航天公司的許 多創業者所拿到的投資很多來自政府機構、央 企等國資。比如星際榮耀背後有以軍民融合項 目作為戰略投資方向的中信聚信資本,藍箭科 技也拿到了浙江湖州市軍民融合專項基金超 2 億元的資金支持,中科創星作為民營控股控股, 國資參股的投資機構,所管理的基金背後也有 諸如央企背景的三峽資本,以及北京科委、海 澱區政府等出資方。

張輝解釋,在培育新產業的階段,在世界範圍內都主要依賴國家政府支持,因為新產業 培育週期非常長,前期沒有效益,社會資本很難長期投入。以中科創星為例,本來定位做“硬 科技”領域投資,這與互聯網領域的投資截然不同。從 LP 開始都是有耐心的人,投資會看 很長的週期,推動企業發展。比如,海淀區政府或者北京科委出資,其目的是為了通過投資 來創造和培育更多處於科技前沿的企業,並非要求在五年之內必須掙一倍或者兩倍回報。

不過,更多投資機構吸納的是社會資本。 “股權投資本來就是一個市場化資源配置的方式,這些企業只要從股權投資機構裡面融錢,基本上就是一種市場化方式。不管這個錢來源於哪裡,其實已經是一種偏市場化的行為。不在最終過投委會時,我們去談情懷, 領導也能聽,但是,有一些機構講情懷可能出資人不一定能聽。”

商業航天的機會與困境

“如果發射的衛星軌道傾角是一致的, 那麼一次搭載幾顆衛星成本會低。這跟貨車 運輸的道理是一樣的,也是未來中型火箭一 箭多星的價值所在。但是難就難在,要一次‘組團’那麼多目的地一致的衛星,會有不少難 度。”楊威說。

小火箭的好處是不用“拼團”,有一顆發一顆,點對點地服務,代價是每公斤的運 載成本比一箭多星要貴一些。這就好比乘公 交車和乘出租車的區別,出租車會貴一些, 但服務更滿足個性化需求,可定製。

商業航天的收益要取決於上游小衛星公 司的需求。楊威估算,國內目前有幾十家從 事小衛星設計、製造的公司。一顆衛星三四 年左右的壽命,會不斷地有發射的需求。

市場在哪裡,究竟從哪裡起步?業界也 分成兩種做法。一是先做集成,再做核心技術。 這些企業意在先行佔領市場,有市場之後再反向攻技術;二是先做核心技術,再從核心技術向外擴展。

張輝指出,火箭發動機是火箭裡面最核心的部件,如果做不了就相當於沒有掌握核心技術,最多隻是一個集成商。這並非不可以, 主要看商業模式能不能可持續。

天擎發展的第一步是先從行業的核心技術和痛點——發動機開始。楊威說,“我們當前的重點是把發動機技術做好,再做產業延伸。就好像沒有汽車發動機,造汽車就是 造殼,抓住核心技術,未來的收益才會更高, 發展才會更穩固。”

航天是硬科技,這一領域不像互聯網那 樣靠資本推動就能實現快速擴張。製造業的 發展規律與互聯網產業有很大的不同。作為 系統工程,航天對輕量化、耐高溫、高精尖 的製造都有需求,涉及機械電子、新能源、 新材料等製造業的方方面面,對產業的帶動作用很強。“國家航天由政府投入,但行業 規模做不大,商業航天通過社會資本來擴大用戶的規模,擴大航天產業的應用範圍。”楊威表示。這也讓一些停留在研發階段不能產業化的新技術有了用武之地,對國家的基 礎工業發展帶來巨大的好處。

商業航天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倒逼國有企業出來參與商業競爭。目前,在國內企業註冊信息裡,做火箭的有十來家,主要 集中在北京。前景很美好,但這一領域的創 業公司挑戰也很大。

一個航天人才的培養需要十年以上,太年輕在這個行業未必是優勢,因此人才是商業航天的瓶頸。

此外基礎設施也限制著創業企業的發展。 現有的全球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有四千多億美 元,包括衛星、火箭、地面設施。“這還只 是傳統航天的規模。未來像小衛星、太空旅 遊等商業航天領域興起後,這裡還會有巨大 的增長空間。”楊威說。

(本文來自《商學院》雜誌2019年1月刊)

民营企业“掘金”太空 谁将成为商业航天领域最亮的星?
民营企业“掘金”太空 谁将成为商业航天领域最亮的星?

(版權聲明:“商學院”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聯繫方式:15210618901,商務合作請加微信15210618901。)

獲取商界新鮮資訊、聆聽大佬領導“心經”

揭秘大公司裡的“未可知”

直通全球22家知名商學院校

這是一座開在你身邊的《商學院》

《商學院》已經入駐以下平臺

民营企业“掘金”太空 谁将成为商业航天领域最亮的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