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汾酒”走過六省,如何在杏花村為每次相遇“尋根”?

文|醉美團隊

因為“行走的汾酒”,所以幾乎在每個地方,汾酒集團公司董事會秘書長張琰光都能找到這裡和山西、和汾酒的聯繫。

在陝西:“晉商與秦商合稱‘西商’,他們一起建立起深厚的經濟和文化聯繫,如今遍佈在全國各地的山陝會館,就是晉陝兩地通商合作的最有力證明。”

在浙江:“汾酒與當地‘氣質相投’,從汾河到之江,汾酒和浙江的共同點就是清和雅。”

在內蒙古:“今天的內蒙古人,有一多半以上來自山西,所以汾酒就是‘家鄉的酒’。”

……

“行走的汾酒”走過六省,如何在杏花村為每次相遇“尋根”?

▲張琰光

12月12日上午,張琰光應邀做客汾酒大講堂,以“高舉中國酒魂旗幟,實現汾酒偉大復興”為主題,著重講述了汾酒的文化傳播和歷史地位。

1

文化的根脈

4月24日,“行走的汾酒”2018汾酒文化大巡展啟動儀式新聞發佈會,在杏花村蘆家街汾酒老作坊博物館舉行。

“感恩大地,賜我黍糧,感恩上天,賜我美祿,中華汾酒,源遠流長,中國酒魂,萬世流芳。”在祭拜天地的儀式之後,汾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秋喜手持火炬,在杏花村採集火種、點燃火炬——這是華夏酒文明的圖騰畫面,是中國酒魂的流動寫意,是白酒祖庭的“行走”腳步

在這裡,我們能找到中國白酒的根,能找到中國白酒的魂,所以說汾酒就是中國酒魂!”張琰光說。

杏花村蘆家街汾酒老作坊是全國老作坊中歷史最悠久、遺存面積最大、組成要素最全、對白酒貿易影響最大的一個名酒遺址,被譽為中國白酒作坊的“活化石”、“日昇昌”。

“行走的汾酒”走過六省,如何在杏花村為每次相遇“尋根”?

在啟動儀式新聞發佈會上,張琰光向著來賓們深情說道,“我們從這裡往東800米就是杏花村遺址。6000年前,先人們第一次把蒸熟的穀物裝到小口尖底甕裡,釀造出了中國白酒的第一縷清香。從此開始,汾酒穿過了6000年的歷史淵源,一直走到今天,從未間斷,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如影隨形,這在中國歷史上、在世界歷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

在汾酒老作坊,我們能看到中國白酒產業格局的奠定根基,能看到中國白酒歷史的前進歷程,能看到中國白酒釀造技藝的發展軌跡,能看到中華白酒文化的傳播航程。

2

文化的行走

回顧酒業的2018年,“行走的汾酒”無疑是其中最閃亮的符號之一。

自今年四月在山西杏花村啟動以來,“行走的汾酒”歷時數月,已成為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酒業原創“IP”。所到之處,群賢畢至,人氣滿滿,有力傳播和推廣了汾酒的形象,令公眾對中國傳統酒文化,有了更鮮明、更深刻的認識。

6000年前,杏花村的先祖在小口尖底甕裡,釀出了第一縷清香。從此,汾酒踏上了“行走”的漫漫征途。

“行走的汾酒”走過六省,如何在杏花村為每次相遇“尋根”?

在張琰光看來,近千百年來,汾酒將古老的釀酒技藝傳遍中華大地。伴隨著晉商的腳步,汾酒“行走”到了陝西、貴州、四川等各地,衍生出中國白酒的各大香型流派,而中國酒文化也從杏花村出發,在華夏大地上開枝散葉,興旺繁榮

這就是“行走的汾酒”無與倫比的文化價值。

8月14日,“行走的汾酒”2018汾酒文化大巡展在杭州舉行,張琰光在論壇上說,浙江的氣質就是清正、清雅,這一點同汾酒的氣質高度相同。“氣質的契合必將會產生巨大的能量,推動汾酒浙江市場的快速發展。”

也是在這個論壇上,張琰光談到了國畫大師關山月為汾酒畫畫的故事。

“行走的汾酒”走過六省,如何在杏花村為每次相遇“尋根”?

關山月 《清明詩意圖》

當時汾酒的一個副廠長帶著兩瓶酒去廣州專程找關山月求畫,關山月聽了杏花村的故事欣然應允,並對汾酒的副廠長說,“你先出去轉轉,兩天後來取畫”。

副廠長離開時,特意留下了兩瓶汾酒,待他再次登門時,關山月一見面就說,“喝了你們的酒感覺非常好,這幅畫一上午就完成了”。畫面中,一個牧童騎著牛正指著隱藏在一片杏林中的杏花村,告訴杜牧哪裡有美酒。

3

文化的力量

近段時間,西安杜牧墓一度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

顯然,這件事情與不僅僅是公眾對杜牧墓的獵奇,這背後是對文化的一種尋根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力量,尤其是對一位在中國歷史上有過突出貢獻的大詩人而言,更是如此。

“這樣一位被低估的文豪、被排擠的政治家、被追捧的文學偶像、被爭議的風流詩人,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一座珍貴的文學寶藏,價值無可估量。”張琰光說。

要知道,大家耳熟能詳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就來自1193年前唐代詩人杜牧讚美汾酒的詩篇,杜牧正是陝西西安人。

與此同時,還有白居易、王維、王之渙、柳宗元這些唐代文豪,都來自山西,在大唐國都西安,實現了人生的功成名就。

在張琰光看來,杏花村自古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素有“詩酒天下第一村”之美譽,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的歷史人文環境,神奇獨特的釀造工藝,積澱形成了汾酒豐厚的文化底蘊。

“行走的汾酒”走過六省,如何在杏花村為每次相遇“尋根”?

▲11月25日,由汾酒集團聯合中國唐史學會主辦的“杜牧文化研討會”在西安市舉行

也正是源於此,千百年間,李白、杜甫、杜牧、白居易、關漢卿、傅山、袁枚等文豪都鍾情於汾酒,進入現代,魯迅、郭沫若、巴金、金庸、啟功、喬羽等文化大家紛紛筆溢清香,盡情抒發對汾酒的喜愛之情。

“我在汾酒廠工作30多年,從做酒到賣酒到研究酒文化,現在越來越喜歡汾酒,越來越喜歡汾酒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一瓶酒可以寫出一首好詩,畫一幅好畫,這樣的例子很多。”

在張琰光看來,汾酒的這些文化背景和歷史積澱正在成為市場開發的“有效武器”。因為通過融入歷史,可以進一步增強受眾對酒企的認知度,讓消費者從歷史文化、品質品牌等多個維度來了解到汾酒。與此同時,保留古法釀造,使消費者能夠切身感受到釀酒工藝的不同,促使企業不斷提升產品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