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是司馬懿最大失誤?他和孔明是敵人,更是一對神交知己

提起三國,半神的“諸葛亮”堪稱是當時最耀眼的巨星;如果依據《三國演義》來看,正如後世人評價的一樣“其智近乎妖”。諸葛亮的一生與其他人比起來,其實顯得頗為順風順水,先由劉備畢恭畢敬的請出茅廬,之後一路開疆裂土,為蜀漢打下千里江山;說到這裡就必須再提另一個人,也就是諸葛亮的宿敵“司馬懿”。

“空城計”是司馬懿最大失誤?他和孔明是敵人,更是一對神交知己

相對於“諸葛亮”,司馬懿的一生就顯得頗為荊棘多磨,就連入仕為官也是在曹操毫不客氣的“威逼之下”;再之後就不必多加介紹了,幾度沉浮,幾經生死。司馬懿和諸葛亮這兩人雖名義上是兩國的仇敵,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其實這兩人應該算“知己”;明明兩人各為其主,兩國交兵之時殺得天昏地暗,又為什麼說這兩人是“知己”呢?

“空城計”是司馬懿最大失誤?他和孔明是敵人,更是一對神交知己

“各為其主”不假,但真正論起來,這兩人“有國仇,但並無家恨”;《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就是很好的佐證。當時情況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馬謖失街亭導致十餘萬蜀軍潰敗,撤軍之時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直逼“西城”;這裡又證明了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心有靈犀”,在沒有情報的情況下,司馬懿仍能“誤打誤撞”的碰上孔明,真這麼簡單?當然,也有人覺得司馬懿真的是“誤打誤撞”才堵住了諸葛亮。但不管怎麼說,司馬懿不惜率領十五萬大軍,放著蜀軍主力不追,偏偏去攻打一個小小的“西城”;除去司馬懿料定此地乃是“囤糧之所”外,難道就沒有其他想法了?司馬懿多次表示“諸葛亮一生劫糧,但從未被人劫糧”這就說明諸葛亮最重視“糧草”的安全;這樣就很好理解了,在蜀軍大將多路出擊或戰或退的情況下,諸葛亮最有可能出現在哪裡?

“空城計”是司馬懿最大失誤?他和孔明是敵人,更是一對神交知己

正是司馬懿對諸葛亮行事的瞭解,這才有了“誤打誤撞”堵住諸葛亮的結果;果不出所料,當時西城多為文官,而諸葛亮正在全力指揮兵士搬運糧草。“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言‘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這裡也說明了諸葛亮並未料到“司馬懿”會來,也幾乎沒有任何準備;同時從側面也反映出司馬懿料事如神,以及對諸葛亮的瞭解。

“空城計”是司馬懿最大失誤?他和孔明是敵人,更是一對神交知己

之後諸葛亮臨危不亂“孔明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乍一看來,這裡諸葛亮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故意扮作十分誇張的臨陣樣式,然後煞有介事的登城彈琴;貌似“空城計”的關鍵點就在這裡。

“空城計”是司馬懿最大失誤?他和孔明是敵人,更是一對神交知己

其實這裡描寫的就有點假了,臨陣禦敵,即便是用計也追求“越像越好”,哪有故意做出如此誇張“引君入甕”的架勢?身為將帥者,尚有古時興師動眾的“明修棧道”在前,偃旗息鼓的“暗度陳倉”在後;如諸葛亮這樣擺“空城計”,別說是軍事家“司馬懿”,就是隨便一個領兵帶隊的人也能看出這“戲”太假了,因此“司馬昭”就在此時說“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

“空城計”是司馬懿最大失誤?他和孔明是敵人,更是一對神交知己

但司馬懿的回答卻是“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這話乍一看好似說的合情合理,畢竟諸葛亮一生謹慎,大家都知道,這麼大擺“烏龍”也絕非無緣無故,這個大家也能理解;但是,“宜速退。”就顯得很不合情理了。首先,“西城”並不是什麼險要大城,況且司馬懿已知蜀軍多路出擊,此時即使這小小“西城”有埋伏,諸葛亮手中尚能有多少兵力?十五萬大軍到此,即使硬碰硬的與之一戰又未嘗不可?因此,當時的“司馬懿”是有本錢的,根本不可能聽幾段琴就忙不迭的退兵。

“空城計”是司馬懿最大失誤?他和孔明是敵人,更是一對神交知己

其二,“西城”內乃是蜀漢的“頂樑柱”諸葛亮,“擒賊先擒王”的道理司馬懿比誰都清楚;手下十五萬兵馬,如果能或擒或殺諸葛亮,那就等於提前消滅了“蜀漢政權”。這樣的誘惑是很大的,如果司馬懿沒有其他想法,又怎麼可能會輕易放棄這樣的良機?況且司馬懿善守,也從不弄險,簡單的推理一下;即使當時司馬懿不敢攻城,能不能先派些許兵馬入城試探一下呢?結果司馬懿連這最起碼的軍事行動都沒做,然後一溜風的跑了,這實在太不合情理。

“空城計”是司馬懿最大失誤?他和孔明是敵人,更是一對神交知己

諸葛亮“空城計”擺的誇張,司馬懿十五萬人馬逃的同樣誇張,正因這兩人“配合”的太默契,以至於諸葛亮身邊的官員都懵了“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這裡說的就很清楚了,這種違背常理的事情實在讓人難以理解;必須強調一下,這些人既能隨軍征戰,雖不至於像諸葛亮這樣足智多謀,但多少軍事常識還是有的,這裡就很明顯的再次指出,“空城計”中司馬懿和諸葛亮這兩位“智者”乾的事兒太不合情理。

“空城計”是司馬懿最大失誤?他和孔明是敵人,更是一對神交知己

既然“空城計”漏洞這麼多,“司馬懿”又佔絕對優勢,為什麼還要做這被貽笑千年的事?要解釋司馬懿這一行為,就不能單純的從軍事方面去分析了;“司馬懿”在臨死前說過一句話,用這句話來解釋“空城計”再恰當不過“吾事魏歷年,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常懷驚駭”。這句話其實概括了司馬懿的一生,雖有雄才大略,卻一直被曹魏之君猜忌,以至於常常面臨生死之關。

“空城計”是司馬懿最大失誤?他和孔明是敵人,更是一對神交知己

最初“司馬懿”本不願為曹操服務,為此不惜裝病許久,結果還是被曹操硬逼著出仕當官;但從此曹操就給司馬懿戴上了“不可信任”的帽子。儘管“司馬懿”為官忠心耿耿,為曹魏立下多少汗馬功勞,但曹操的態度卻一直保持著“用才不信”的態度,甚至一度將司馬懿逼入絕境;若不是“司馬懿”為了保命選擇侍奉太子“曹丕”的話,恐早已命喪曹操手中。

“空城計”是司馬懿最大失誤?他和孔明是敵人,更是一對神交知己

雖然“曹丕”算是司馬懿的救命恩人,但此人也並非庸才,和他父親一樣,對司馬懿也是“用才不信”;甚至為了考驗司馬懿,不惜安插在司馬懿身邊一個長期臥底。可就是這樣,司馬懿仍舊如履薄冰的苟活於世,仍舊顯示出俯首帖耳的恭順態度。且不說司馬懿幾經沉浮,單是這份“隱忍”就足以稱讚;同時也能看出,“司馬懿”已經成為了曹魏政權不可或缺的立國保障。

“空城計”是司馬懿最大失誤?他和孔明是敵人,更是一對神交知己

可問題也來了,“司馬懿”是曹魏政權的保障,而“諸葛亮”是蜀漢政權的保障,這兩位重要人物的碰面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按照常理來說,司馬懿深知除掉“諸葛亮”就等同於滅了蜀國,這在軍事國政上絕對是大功一件;但是,如果從“司馬懿”當時在朝中面臨的危機來分析呢?司馬懿滅掉蜀國,是不是就變成“功高蓋主”了?曹氏一族本就對他猜忌,又會怎麼對待“功高蓋主”的司馬懿呢?

“空城計”是司馬懿最大失誤?他和孔明是敵人,更是一對神交知己

正如當年“華容道”上諸葛亮故意讓關羽放走曹操一樣,不是不想滅曹,而是還要留曹操來平衡三國;此時的司馬懿也一樣,不是不想殺諸葛亮,只是形勢所逼,情非得已。其實想必“司馬懿”能準確判斷出“西城”的重要性,面對諸葛亮也一定能猜出“空城計”;諸葛亮亦然,不過也是出於對司馬懿的瞭解,大膽的判斷出司馬懿不會殺自己,這才敢擺下“裝樣子”的空城計。

“空城計”是司馬懿最大失誤?他和孔明是敵人,更是一對神交知己

說來說起,與其說司馬懿和諸葛亮兩人都是“智者”,倒不如更直白點說,《三國演義》中這兩人不過是借“空城計”來掩人耳目的一對“神交知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