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開不了口但就是讓你知道

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關於這部電影的美譽,早有耳聞,直到今日相見,倒是有些相見恨晚的感覺。5年的時間,這部《狗十三》依舊曆久彌新,因為電影中描述的故事和所反映的社會現實,似乎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青春時的傷痕。

《狗十三》開不了口但就是讓你知道

雖然電影的故事和時代背景這些都是特定的,但內容卻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因為電影聚焦了中國式教育,沒有抨擊也沒有粉飾,而是以冷靜的觀點去描述和展示一種五味雜陳的的現實,這種並不離奇也不陌生,因為我們一直浸染其中,可以這樣說,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在這種複雜的環境中長大。

這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氛圍。

《狗十三》開不了口但就是讓你知道

還記得前不久風靡網絡的一款遊戲叫做《中國式家長》,是一款現實主義的模擬遊戲,從襁褓嬰兒到走上高考考場的完整成長階段,探討中國式教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一時間引起軒然大波,甚至被人民日報引用,來闡述甚至反思這種中國式家庭教育,絕非偶然。而這部《狗十三》也是如此,導演曹保平通過講述李玩於狗狗“愛因斯坦”的故事,描述正值花季少女的叛逆現狀,也描述了青春期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代溝,甚至還有單親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但無論是殘酷青春也好,還是代際關係也罷,電影將這些問題都整合在13歲的少女李玩與父親矛盾關係中,即:

青春期個性張揚的需求與家長對孩子個性抹殺式教育之間的矛盾。

《狗十三》開不了口但就是讓你知道

圍繞著一條寵物狗的故事,從丟失狗之後故事開始進入正題,以少女對待“冒牌貨”的態度為分水嶺,從討厭到拋棄、進而產生同情、到被迫遺棄的過程,而每一次情緒的轉化,都伴隨著與父輩的強烈衝突,用句俗話來形容,讓你往東偏要往西,就要跟你唱反調。

當然這其中有青春期少女的叛逆心態在作祟,但歸根結底,當繼母找來一條狗“冒名頂替”的時候,這種強制性的作為就已經埋下了反抗的種子,更何況,在中國傳統家庭中,慈母嚴父一直孩子眼裡白臉紅臉輪番上場的局面,但在本片中,孩子認為,這是一則“不是我母親的人找來了一條陌生的狗,非要讓我承認自己的寵物”這樣指鹿為馬的假象,從而徹底爆發,就只能獨自面對自己的“嚴父”了。

《狗十三》開不了口但就是讓你知道

雖然電影中的家庭環境有些特殊,但只有這樣的特殊環境才能將這種家庭教育氛圍更好的烘托出來,不是嗎?

從年幼的懵懂到青春期的明事理是我們身心逐步發展的過程,在這期間自我認知和人格也會逐漸形成。一個人所展示出的秉性特點即為人格,在人格形成的時期,父母扮演者至關重要的角色。但在當今中國式家庭裡,父母的思想和焦慮,抑制了孩子人格的發展,甚至說是謀殺了孩子的人格也不為過。

《狗十三》通過這個故事,反映了這個現實,“愛因斯坦”所經歷的遭遇,便是孩子人格化的象徵,敏感、自卑甚至絕望,最後的結局,預示了這樣的環境對孩子的人格塑造產生嚴重的影響,甚至抹殺了社會人格(第二人格)的形成。

《狗十三》開不了口但就是讓你知道

當然,電影的角度是非常冷靜的,這樣的現象該片並沒有甩鍋給家長。從電影中父親帶著李玩應酬那場戲就能看出來,這是時代進程中的一個縮影。

改革開放40週年,社會發生巨大變化,變化得太快了。孩子的祖父母,接受過完整學校教育的並不多,大部分還是私塾那一套三從四德;孩子的父母成長與這個環境,也成長於市場經濟轉型初期,接受公立教育長大。所以在他們(父母)這一代,是舊時觀念與新時代思想交織的環境。

一方面,父母對於如何正確地教育孩子,缺乏經驗和必要的知識,想著讓孩子接受新事物卻不忘舊時禮教。另一方面,父母其實是有私心,自己未曾實現的理想由孩子來完成,這就是所謂的望子成龍。

《狗十三》開不了口但就是讓你知道

這就導致孩子本該自由的心性和個性揹負了太多的要求。但將這一切矛盾激化的,則是這個“中國式”的東方傳統觀念:

因為中國家庭比較含蓄,對於孩子的愛,往往是通過照顧孩子吃飯穿衣體現的。相比家庭成員溝通,更關注社會成就,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導致壓力大,壓力一大就會焦慮,越是焦慮越要規劃孩子的發展,往往更容易造成父母與子女關係緊張,這才是根本原因。

《狗十三》開不了口但就是讓你知道

就像《狗十三》裡,一家人圍著李玩,對她“百依百順”,看樣子對她很關心,但多數是物質上的關心,而缺乏情感和內心的呵護。也並沒有站在一個未成年角度上去替她思考問題,只是一味地把成年人的規則強加在她身上,這也是中國式家庭頗有爭議的一點。

其實很簡單,就像電影中那樣,事件過後,親子關係需要重新構建,親情裡的癥結也需要主動化解和修復。終歸而言,父母始終在等孩子說句“謝謝你”,孩子始終在等待父母說句“對不起”,這些開不了口的話,那些在溝通失語中被堵塞的情感通道,《狗十三》用電影幫我們說出來了。

《狗十三》開不了口但就是讓你知道

就像結尾處,張雪迎與果靖霖在車中那段戲,一曲《再回首》,此時無聲勝有聲。電影通篇就是這樣平靜,但平靜中飽含著力量。

當然,電影也並沒有一味的悲觀,一個開放性的結尾,摔倒的弟弟能否自己爬起來,代表著下一代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