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在不斷妥協中完成的一場成人禮儀式

曹保平延續了其現實主義風格,從《李米的猜想》到《烈日灼心》,他擅長主流敘事,在淡然的外表下是對社會及人性深層次的剖析。


《狗十三》是導演曹保平2013年拍攝的作品,擱置五年之久終於上映。曹保平延續了其現實主義風格,從《李米的猜想》到《烈日灼心》,他擅長主流敘事,在淡然的外表下是對社會及人性深層次的剖析。《狗十三》作為一部“青春片”,放棄了以往青春片慣用的“墮胎、校園暴力、撕逼”等戲碼,而是以一種有條不紊的敘事方式來講述一箇中國式家庭下三代人之間的矛盾。

《狗十三》:在不斷妥協中完成的一場成人禮儀式

《狗十三》的英文翻譯是:Einstein and Einstein,直譯為“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便是指影片中先後來到李玩世界的兩隻叫做“愛因斯坦”的狗。影片開始,素面朝天的李玩頂著額頭上象徵著青春的痘痘,咧著嘴露出矯正牙齒的牙套,緊接著是她的一段獨白:“你知道人總是這樣的,比如過年我買了一件綠毛衣,從交了錢起我就開始後悔,但是,如果買了紅的,我肯定也會後悔”,無論選擇什麼都會後悔,李玩在一場自我安慰中,放棄喜歡的物理小組,父親果斷地幫李玩選擇了她不喜歡的英語小組,這是父親強權的體現,也是李玩在一場逼迫中完成的第一次妥協。

《狗十三》:在不斷妥協中完成的一場成人禮儀式

李玩的父親跟其繼母的兒子降生,一家人對李玩都選擇了隱瞞。“愛因斯坦”是父親出於愧疚送給李玩的一隻狗,就在她與“愛因斯坦”建立出感情的時候,爺爺弄丟了狗,而李玩開始瘋狂地尋找“愛因斯坦”,此時的“愛因斯坦”對於李玩還是她內心的幻想和信仰的一種象徵,她選擇抗爭,找回“愛因斯坦”。家人找回一隻假的“愛因斯坦”,李玩第一眼便認出這不是那隻“愛因斯坦”,家人強行讓李玩接受這隻假“愛因斯坦”,而李玩的反抗在爺爺的呵斥聲中結束。在家人的歡聲笑語中,假的“愛因斯坦”順理成章的變成真“愛因斯坦”,此時電影的暖色調下隱藏著李玩的再一次妥協。

《狗十三》:在不斷妥協中完成的一場成人禮儀式

徹底的妥協,在父親對其一陣打罵之後。躲在衛生間的李玩,信仰以及幻想隨著水流被一併沖走。相對於開始李玩躲在房間裡嘈雜的搖滾聲,此時安靜帶有懸疑色彩的配樂,和洗手間氤氳的霧氣,將李玩的哭泣聲淹沒,在一場歇斯底里的情緒中,宣告著一場真正意義上對現實妥協的成人禮的開始。

父親的教育,便是典型的中國式教育。“爸打你,是因為愛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在青春叛逆時期,我們似乎都不能理解父母那種“恨鐵不成鋼”的打罵,而在不斷的成長與妥協後,這種“長大後的明白”,無疑意味著我們將來都會變成自己曾經厭惡過的以及那個理解不了的父母,這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延續。

在飯局上,李玩要看展覽的要求無人在意,而年幼的弟弟昭昭背起三字經時,吸引了飯桌上每一個人的注意力。李玩衝向看展覽的地方,在短暫的運動鏡頭中,她奔跑在展覽廳門外,而燈光隨著她的奔跑漸漸熄滅,也意味著李玩的幻想以及內心的希冀被再一次湮滅。

《狗十三》:在不斷妥協中完成的一場成人禮儀式

影片的色彩基調始終是以冷暖色調的不同進行穿插。影片初期的李玩還是抱有幻想的那個單純的她,暖色調也象徵著她內心的柔軟。在她接受了假“愛因斯坦”後,狗又被送去狗肉館,李玩的懇求無濟於事,當她看到那個樓上經常學鳥叫的精神病人被抬上擔架,此刻的她終於明白,抗爭是沒有用的,就像教室裡闖入的那隻飛鳥,在學生們一片瘋狂的叫囂聲中,最終被老師打死而平靜地扔出窗外。李玩在演講比賽中因表現失誤的棄權,也象徵著她對於社會抗爭的放棄。李玩請求父親帶他去“愛因斯坦”被送去的地方,此時冷色調將收容所渲染的更加淒涼冷酷。冷暖色調的對比,象徵著李玩的內心變化,她在無濟於事的掙扎和殘酷的氛圍中學會妥協和微笑。在飯局上,面對端上來的狗肉,在家人看著她緊張的眼神中,李玩最終微笑著說出“謝謝叔叔”,將狗肉嚥下,她顯然已經接受了這種中國式教育以及飯局文化,這是李玩面對成長最終妥協後而進行的一場儀式。

第一隻丟失的“愛因斯坦”終於出現,它有了新的主人,此時的李玩卻放棄與狗相認,她冷靜地對堂堂說,“我剛才好怕她認出我撲過來,幸好沒有”。在一次次擁有和被迫放棄後,李玩最終學會了主動放棄,她此刻的冷靜,暗含著“成長”在悄無聲息中進行著殘酷的變化。兩隻“愛因斯坦”的不同命運也是一種隱喻,第一隻“愛因斯坦”有了新的家人,在妥協之後選擇了新的生活,第二隻“愛因斯坦”因為反抗絕食而死,意味著不同選擇而擁有的不同命運。

《狗十三》:在不斷妥協中完成的一場成人禮儀式

影片以弟弟在溜冰場上的鏡頭結束,弟弟在教練的注視下被迫喝下牛奶,他和李玩一樣不能喝牛奶,牛奶的多次出現,也意味著家人不能給予他們真正的關心,沒有人意識到他們不能喝牛奶。在溜冰場上,弟弟一次次摔倒,儘管嘴上哭喊著“我還是不會滑”,還是被迫一次次自己站起來,此時的反打鏡頭對向李玩,在李玩面無表情的眼神中,預示著弟弟的命運也將在現實枷鎖的裹挾之下繼續前行。

影片中的堂堂,似乎是生活中最早成熟的那一批孩子的縮影。在新的“愛因斯坦”來到家中,跟李玩一起反抗的堂堂在奶奶和阿姨的一個眼神中便心領神會,向李玩發出妥協的暗示,在昭昭過生日時,李玩被淹沒在家人們對昭昭的喜愛中,而堂堂卻是此刻唯一看到角落的李玩並握緊她手的人,甚至在意識到心愛的男孩已經移情別戀時,仍然以冷靜成熟的方式坦然地放手。

《狗十三》:在不斷妥協中完成的一場成人禮儀式

導演採用了一種紀實風格進行敘事,他以不疾不徐的方式進行講述,對於兩代人的代溝與糾葛,站在李玩的角度,是一場殘酷青春的體驗,以大人的思維模式,他們始終不能理解一隻狗對於孩子意味著什麼,而站在父親的角度,李玩確實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在影片後面,父親坐在車上,伴隨著《再回首》的歌聲,留下了淚水,他始終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此時李玩提出為父親點一首《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也意味著兩代人之間內心在衝撞之後的一次交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