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爱又恨的成都马拉松:内牛满面的补给,晕头转向的赛道……

以世界大满贯为梦想,邀大腕基普桑来站台,才办第二届的成都马拉松,给自己设定了新起点。充裕的补给、热情的川人、尽心的服务……成都马拉松用全城的努力,在践行着宏伟目标。

作为一个创办第二年的赛事,成马已经做得相当完美!作为有着远大理想的赛事,当然不能满足于眼前的一点点成绩,以国际大满贯为标准,以国内优秀马拉松为目标,你会发现,成马在很多细节上,或是缺乏经验,或是力有不逮,稍微差点点火候。

又爱又恨的成都马拉松:内牛满面的补给,晕头转向的赛道……

赛事补给,让你感动

每个赛事都需要一个标签,若说本届成马,我认为就是补给充裕。在我跑过的国内外马拉松中,没有哪个像成马这般,补给点多,量又充足。

成马的第一个能量补给点出现在12.5K,这是我全马历程中最早遇到的。能量胶、蛋糕、香蕉、沙琪玛、圣女果、贡桔,任你选。

对于速度快的参赛者,补给的意义相对而言,不是那么重要。对于一座跑步不是那么发达的城市,有很多初级跑者的话,充裕的补给,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马拉松的风险。

每隔5K,就出现一个能量补给站。我以520左右的成绩完赛,到每一个补给站,看到的都是充足的补给。当你在最后阶段觉得无力坚持时,成马在37.5K的能量补给站之后,又加了40K一个能量补给站。

除了8个能量补给站之外,水和饮料自不赘言。另外一种“能量”补给——音乐加油站也很给力。官方给出的数字是沿途有26个,有川航空姐翩翩起舞,有靓丽警官激情表演……音乐,给参赛者枯燥的跑马历程,增添了许多乐趣。也有个别音乐加油站,只闻其声,未见有人。

赛事补给,不但要针对总人数进行总量配比,而且在每个分站中如何发放,也充满着学问。有些马拉松就是,前面补给站东西用不完,后面的却不够。或者将补给一股脑摆在桌子上,很快被拿完,后续就没了。

不知是量多,还是志愿者用心,结果就是成马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志愿者们会将贡桔剥皮放在盘子里,还有些志愿者,端起一个大盘子,站在赛道旁,方便参赛者拿取,十分贴心。

又爱又恨的成都马拉松:内牛满面的补给,晕头转向的赛道……

观众热情,稍显内敛

成都是一个温情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马拉松中,相信参赛者能够体会到。

其实不管是官方组织的,还是民众自发的,只要能够站在赛道旁,都彰显了一份成都人的热情。赛道前半段在市区,路旁观众较多,雄起、加油声不断。

观众,是一次马拉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用冷冰冰的铁马,将参赛者跟观众远远地隔开,还是在规则许可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让观众跟参赛者“零距离”,不同赛事的不同选择,带给大家的,绝对是截然相反的感受。

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一声声激情的呐喊,一双双艳羡的目光,成马赛道旁观众的倾情参与,能让这个新兴赛事更显魅力。

美中不足的是,马拉松对于成都市民来说,还是个新鲜事儿。成都马拉松只是第二届,也才第一次走进市区。他们更多地是在赛道旁,用行动来表明对马拉松的支持,似乎缺少了一点点互动。

热情的成都人,在“雄起”声外,请伸出您温暖的手掌,或击掌、或鼓掌,让参赛者、尤其是外地的参赛者更多地感受到成都的温情。

又爱又恨的成都马拉松:内牛满面的补给,晕头转向的赛道……

出发区的厕所,阿姨会在两三个跑者使用后清洁,非常用心的服务!

优化赛道,减少曲折

比起去年的“天府大道马拉松”,今年成马的赛道上已有很大改进,前半程基本上处于市区内,后半程相对冷清点。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成马赛道拐弯特别多,起跑没多久,就开始左拐右拐,贯穿始终。尤其是33K至终点,简直就是九曲十八弯。一些当地跑友告诉我,前半程赛道很棒,后半程就是凑公里数的。

马拉松赛道,是赛事的核心。针对城市的特点,有的提供的是平坦的快速赛道,有的是景色优美的城市观光赛道,也有像港马“三桥三隧”虐性十足的赛道。一个有特色的赛道,能为马拉松增色不少。

据悉今年成马赛道的另外一种方案,就是后半程依然在城里跑,但是基于交通压力被否决,采用了现有的。成马赛道倒还算平坦,路况不错,就是拐弯太多太多了。在天府桂溪生态公园内,真能把人拐晕了。

相比于我等普通跑者的体验,拐弯多影响最大的是精英选手的成绩。本届成马冠军成绩达到了210,如果赛道能够少点弯,绝对可以更好,更能吸引高手们前来。

由赛道说到所谓的交通压力,在此多讲几句。一座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不是一件小事。而城市马拉松,就是要在城市中跑,不是让大家到人烟稀至的郊野去跑。让大家跑过城市最美的地方、地标性建筑,让跑者体验整座城市的热情,否则,你搞马拉松干啥?

为马拉松封路,不是扰民,是城市的一件事情,需要市民的配合,每年就这一次。而且,现在很多城市拥有发达的地铁交通,仍可保证绝大多数人的出行不受太大影响。

优化出一条最能体现城市特色的赛道,是这座城市对马拉松最大的诚意,对所有参赛者最大的敬意。

成马赛道,提升的空间还有不小!

又爱又恨的成都马拉松:内牛满面的补给,晕头转向的赛道……

又爱又恨的成都马拉松:内牛满面的补给,晕头转向的赛道……

成马赛前赛后物品

参赛福利,便利至上

一个马拉松,能给参赛者提供多大的便利,眼下已成为比较国内各个赛事优劣的重要因素。

必须承认,成马诚意十足。赛前一天,在机场和车站有摆渡车,拉外地参赛者直接到赛事博览会,领取参赛物品。比赛当天,地铁免票。一些旅游景点,这几天针对参赛者票价有折扣。

地铁免票并且提早开行,是一个很好的便利措施。有些马拉松提供给参赛选手一张纪念交通卡,有的则是比赛日凭号码布免票。免票对外地参赛者而言,少了排队等待之苦,大家介意的并非那几块票钱。

既然是提供便利,需要在各个细节上做得更细致、充分。我从成都南站上地铁时,进站后工作人员告知,参赛选手只能从B口处进入。绕了一圈到B口,先拿包过安检,过完安检又出来,从另外一个地方进入,显得繁琐了一些。

本身就是让大家方便的,不宜再设置一些小的“障碍”。如果不同地铁站有自己的要求,最好事先能够在地铁口帖出告示。倒是下午我在成都南站再度乘坐地铁时,就没了限制,跟工作人员一讲,就让从跟前的入口进去。

此外,官方手册上赛事志愿者的名单,字号实在太小太小了。既然想让这些学生志愿者“自豪”一些,留个名字,何妨大一点点,不就是多几页纸的问题么?

又爱又恨的成都马拉松:内牛满面的补给,晕头转向的赛道……

领取物品,指引欠缺

我是赛前一天中午抵达双流机场,先到住宿酒店,而后下午跟同伴一道去会展中心赛事博览会领取参赛物品的。

从地铁世纪城站出来后,有人看到我的T恤短裤装束,就热情地说马拉松领东西往前走。走到路口处,见远处有一高大建筑,××中心,潜意识里就以为是会展中心,或者是会展中心的别名吧。

于是就朝那里走去,走了一会,到了跟前,是环球中心,而且周边没有一点马拉松的影子。便知道错了,用手机导航,骑辆共享单车,往会展中心去。

路上也碰到一个跑友,手里拿着手机,问我们会展中心在哪?待找到会展中心后,竟然是隐藏在高楼后面,远处根本无法看到。领完东西回来的路上,还碰到跑友问,怎么走。

从会展中心9号馆门前到地铁站口,地图显示距离是2K。远倒不算远,对于不熟悉成都的外地参赛者,建议组委会可在地铁站设置志愿者或者明显指标标牌。告诉大家,出了地铁怎么走,有多远。路上,逢有拐弯处,亦可用志愿者或标识提醒。

成马博览会在国内马拉松中还算不错,只是在去的过程中四处找寻,多少影响了点心情。有些服务细节,并不是说要花多少多少钱,而是要用心,站在跑者的角度思考,解决他们遇到的任何一种不便,方能建立起口碑。

又爱又恨的成都马拉松:内牛满面的补给,晕头转向的赛道……

存包车有晚到存衣

又爱又恨的成都马拉松:内牛满面的补给,晕头转向的赛道……

降温海绵造型很萌

T恤缺码,玩忽职守

我是26日(赛前一天)下午五点多到赛事博览会领取参赛物品的,进入博览会时,要求查验身份证和领物单。进去领取号码布时,工作人员再一次查验身份证。

这就不再是负责了,而是手续上的繁琐和低效率。门口刚刚用机器查验了身份证,证明没问题,才放行进来的。下个环节,工作人员再用肉眼核对一番,有无必要?

领取参赛T恤时,发现M码的柜台前写着“无货”的告示。后来听其他跑友讲,下午两点时,就已经这样了。我不是M码,少码也没影响到我,但是缺码会产生连锁反应,形成不好的声誉。

又爱又恨的成都马拉松:内牛满面的补给,晕头转向的赛道……

赛事报名时,你让大家填T恤码数,那就应该按报名码数准备啊,不排除有部分参赛者填的码数不精确,领取时又要求更换,也应该只是小概率的啊。怎么那么早就断码了呢?是不是赞助商就没有按照数量供货,每个码数就随便给了一些呢?

M码没了,那么本该领取M码的,就只能领一件L码了,这样会不会造成L码一会也断货呢?如果说在博览会关闭前两三个小时,某个码数断货了,还在情理当中,这么早出现断货的局面,无论是赞助商还是组委会,均需要认真面对。

又爱又恨的成都马拉松:内牛满面的补给,晕头转向的赛道……

又爱又恨的成都马拉松:内牛满面的补给,晕头转向的赛道……

成马赛后服务不错,拉伸和冰水泡脚都有。

大牌退赛,谁的失落

成马最大的明星,非威尔逊·基普桑莫属,这是国内马拉松赛请来的最大牌的现役选手了。

如您所知,国内马拉松一直以来,并不受世界顶级选手欢迎,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他们来到中国,要适应时差、饮食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国内马拉松奖金也不好拿,达不了标打折。

成马邀请之前在柏林马拉松获得第三名的前世界纪录保持者基普桑加盟,出发点无疑是提升成马和中国马拉松的赛事规格和品相,这是值得肯定的。不管你用什么手段,花了多少钱,世界大牌能够前来,已经是一种成功。

据悉基普桑这次前来,拿到了接近30万美元的出场费,这在马拉松市场上,是一个非常高的价码了。

就在大家都期待着基普桑能够在成马创造一个中国马拉松的PB时,没料到他跑了十公里左右就退赛了。官方解释是,基普桑感觉体能自柏林马拉松后还未能完全恢复,处于自我保护,选择退赛。

对于很多热心于成绩的参赛者来说,失去了跟基普桑“同场”竞技的机会,莫不失一种遗憾。对于赛事组委会来说,是一个提醒,如何邀请并能够让世界大牌选手前来全力以赴地参赛,是门学问。

记得以前国内职业足球热潮时,各地都喜欢邀请国外大牌球队前来打热身赛,可是那些明星来是来了,只出现在各种场外宣传场合,比赛时不上场。吃亏后大家就明白了,再邀请时,合同中就会规定得很细,球队大牌球星必须上场多少时间,方能拿到多少钱。

明年成马还会邀请哪个大牌,尚是未知数,不管谁来,希望能完赛。

又爱又恨的成都马拉松:内牛满面的补给,晕头转向的赛道……

大满贯梦,尚久远矣

成马今年的一大话题,就是在运营商万达体育的“助力”下,冲击世界第七大满贯。客观而言,这是个中期乃至远期目标,成马目前仅仅是中国田协的铜牌赛事,尚需一步步地往前走。

之前,“江湖马拉松”曾推送了 一文,建议成马做好眼前事。

据了解,大满贯赛事至少有一个3年的评估系统,3年的评估结果出来后,才能确定是否能将这座城市的马拉松赛事纳入大满贯。

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联盟董事总经理蒂姆·哈兹玛在成马前也讲了,“想要成为一个大满贯赛事,需要多方合作,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条捷径可走。”

哈兹玛透露,评估一个城市的马拉松赛事能否进入大满贯,不仅是要看一场简单的赛事,还要看很多部门的合作与城市公共系统,比如赛事组织、安全保障、对运动员的服务等诸多环节的各方的合作情况,不同城市和赛事的评估时间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需要3到5年的评估时间才能最终确定。

怀揣大满贯梦想,是件好事,也切忌好高骛远。成马眼前,还是用自己的努力,在今年做的不错的基础上,来年再迈新台阶。至于大满贯,总挂在嘴边,不见得好。

空气质量可能会成为影响成马的重要一环。比赛时,气温挺适宜,可天空灰蒙蒙的。一个一流的城市马拉松,如果没有蓝天做底,总让人感觉层次不够高。

成马,雄起!待到明年时,我能看到更美的你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