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這句話深深地感動了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 《老子》第四十九章

大概意思是:“聖人是沒有私心的,他們以百姓的心作為自己的心。

對於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對不善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就可以得到‘善’了。

對於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就可以得到‘信’了。

聖人蒞臨天下,會收斂自己的慾望,讓天下人的心都變得渾樸。

老百姓們都專注於自己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的,而聖人呢,則把他們都看成小孩子一樣。”

真正的聖人,自己沒有什麼雄心壯志。百姓需要什麼,就做什麼。所以聖人以百姓心為心。治理國家也是如此。

被這句話深深地感動了

有一次深圳政府領導在華為公司視察,問:“你們企業需要政府做什麼?”

任正非回答說:“深圳政府之前做得最好的一點就是,不干涉企業的運作。”

他說得比較委婉,背後的意思是:政府需要做的是什麼都別做!

這很符合“無為”。之前我寫過一篇關於“無為”文章:《老子智慧:一群雞的故事》。

我有幸遇到過幾個修行成就者,他們可以稱為“聖人”。聖人常無心,他們真是這樣,以百姓心為心。具體是什麼樣子?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這麼說的: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

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

《普賢菩薩行願品》裡是這麼說的:

於諸病苦,為作良醫。

於失道者,示其正路。

於闇([àn])夜中,為作光明。

於貧窮者,令得伏藏。

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

文字多讓人感動啊。這就是菩薩的“以百姓心為心”。

接著看:“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德”通“得”。善者吾善之,信者吾信之。這好理解,也易做到。但另一部分呢?不善的人,要不要善待他們?不守信的人,要不要信任他們?

老子說:不善的人,也要善待他們,這樣就得到“善”了;不守信的人,也要信任他們,這樣就得到“信”了。

不善的人,善待他們,他們也會被感化而變得善良。不守信的人呢,信任他們,他們也會被感化,而值得信任了。

被這句話深深地感動了

問題是:萬一他們沒被感化呢?

是啊。太有可能了,人善被人欺啊;太容易相信人,活不過第二集;有人一輩子都喜歡騙人,從來沒改過......

孟子說:“人人皆可為堯舜禹。”

王陽明說:“心中有良知,滿街皆聖人。”

佛印禪師對蘇東坡說:“我看你就是一尊佛。”

現在還不明白的話,再講一個《法華經》裡的故事:

在無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佛叫威音王如來,其壽命和正法住世時間非常久遠,但在像法時期,很多比丘變得十分傲慢。

這時有一位比丘(比丘是指受過具足戒的出家僧人),對人謙虛恭敬,每逢見到出家、在家修行人,不管其行為如何,都恭敬禮拜。禮拜是什麼?磕頭啊。

那些人不理解,問:“你為何如此?”

比丘回答:“我非常尊敬你們,不敢有所輕視,為什麼呢?因為你們都行菩薩道,將來都要成佛。”

這個比丘,人們都叫他常不輕菩薩。

這個常不輕菩薩夠“糊塗”吧。如果你周圍真有一個聖人,你可能會覺得他在生活中確實糊塗。他有時不分善惡,有時還不識好歹,有人故意害他,他也不計較。不善者,他善之;不信者,他信之。

其實,善待不善的人,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善”;信任不守信的人,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信”。這就是聖人的行為,他覺得所有人都挺好,他並不期望他們變成什麼樣……

如果還不理解,接著看,更精彩的來了。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

這個“歙歙”,念 [xī xī],一般解釋是收斂慾望的意思。我倒覺得還有一種解釋,歙歙表示“樂呵呵”的意思,因為聖人覺得一切都挺好,所以成天樂呵呵的。在凡夫眼裡,這個社會充滿爾虞我詐,但在佛眼裡,天下皆是莊嚴佛土……哪怕那些不善不信者,聖人依然覺得人家不錯。

《莊子·應帝王》篇中講了一個故事。

南海的大帝名叫儵[shū],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渾沌。

儵與忽常常相會於渾沌之處,渾沌款待他們十分豐盛,儵和忽在一起商量,要報答渾沌的深厚情誼,說:

“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

於是,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好悲傷故事啊,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微小說。

人皆有七竅,所以“百姓皆注其耳目”。耳得之則為聲,目遇之而為色。說得很形象,人們在生活中,最關注的就是“自己”,住得如何,吃得如何,穿得如何,聽見了什麼,看見了什麼,擁有了什麼,失去了什麼,被人對自己評價如何.......

而聖人是什麼樣子?聖人不關心自己,他以百姓心為心,而且“聖人皆孩之!”聖人把百姓都當成小孩子來看待!

皆孩之!皆孩之!皆孩之

做過父母的人都有經驗。一個襁褓中的嬰兒,熱了就給他脫衣服,冷了就給他加衣服,餓了就給他餵奶,拉了就給他換尿布。這就叫“父母常無心,以嬰兒心為心”。父母覺得嬰兒是“善”還是“不善”?覺得嬰兒是“守信”還是“不守信”?一個還在蹣跚學步的小孩,弄壞了一盆花、踩了父母一腳、打碎了一個杯子,父母覺得他“善”還是“不善”,是“守信”還是“不守信”?兩個小孩在爭奪一個玩具而吵架,誰對誰錯、誰善誰惡?

看到這裡,我想你應該能理解之前聖人的行為了。

被這句話深深地感動了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因為在聖人把天下人都當成小孩子看待!

問題又來了:這不是胡扯了,世上的那些人,哪一點像小孩了?!他們貪得無厭、自私自利;他們爾虞我詐、損人利己;他們好名好色、紙醉金迷!

說得沒錯,但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像小孩。一個真正成熟的有智慧的人,會如此麼?

小時候,我們的玩具被搶時會哭。長大了呢?愛情丟失了會哭;事業失敗了會哭;身敗名裂了會哭……在聖人眼裡,愛情、事業、名譽,不一樣是我們的玩具麼?我們這些人跟小孩有什麼區別?

我看前幾年自己的所作所為,都覺得十分幼稚,跟小孩子無異。

所以,在生活中,聖人看上去是糊塗的。他沒有私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良的人,他善待,不善的人他也善待;守信的人他信任,不守信的人他也信任。當然,聖人不是真糊塗,而是他把百姓“皆孩之”!

長吁一口氣!道理算是講明白了。

真正的問題來了:知道了又如何?臣妾做不到啊!

做得到的,你可以向聖人學習!

以後遇到路邊的乞丐,有零錢就給一點吧,不用分辨他是不是騙子。你的施捨本身就是“善”;

以後遇到有人向你解釋,你就相信他吧,不要分辨他是不是守信。你的相信本身就是“信”;

以後如果有人傷害了你,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就把對方當成小孩子,別跟他計較。

以後遇到有人在公交車上吵架,你就勸一勸吧,不要管誰對誰錯,就像勸小孩子吵架一樣,你的行為,可能會挽救十幾個人的性命!

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

惠能說:一念悟,眾生即佛。

在你能效仿聖人,你也是聖人!

有人說:問題是我不是聖人!和他們一樣,我也還只是個“孩子”啊!

不一樣。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孩子,而你知道了!

你知道自己是孩子的那一刻,你並不是孩子。此時,你看眾生,都是孩子!

被這句話深深地感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