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時宜的教育產業化,只會讓教育遠離初心

當前,儘管很多人一直批評教育產業化,但實際上教育早已經產業化了。隨著新一輪“教育產業化”的深入,

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進入教育行業,無論是校外培訓機構還是民辦學校,背後都是讒言欲滴的資本。

不合時宜的教育產業化,只會讓教育遠離初心

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進入教育行業

校外培訓機構最能夠產生效用的工具就是“超綱教學”。雖然現在已經明令禁止,但不乏追求成績的機構仍然會使用這樣的工具。加之現在“劇場效應”越來越明顯,很多的孩子不再僅僅追求補課,而是逐漸開始追求所謂的名師。從而導致學校教育的出現問題,很多學校開學的時候上課,所教的內容只有一兩個學生不會,外面的培訓機構都已經教過了。

不合時宜的教育產業化,只會讓教育遠離初心

培訓機構超綱教育

隨著教育需求不斷膨脹,教育資源也變得越來越緊缺。違背教育公益性原則的種種產業化現象也愈演愈烈,引起了社會的強烈不滿。最近根據社會反應需求越來越強烈,教育部門開始出臺相關政策進行整治,也是回應了社會上最為關注的民生問題。

不合時宜的教育產業化,只會讓教育遠離初心

教育是社會上最為關注的民生問題

但教育產業化本身並沒有錯,只是時機還未成熟。教育本身有公益屬性,完全放開產業化並不現實,也會遭遇到強大的阻力。茫然匆忙的教育產業化使得整個過程過於粗糙,導致本來就極度稀缺的教育資源的價格飆升,孩子上學成本成為了家庭的巨大支出。

教育產業化的前提,必須以教育去行政化為前提。所有的高校並不是老師管教育,而是官僚在管教育,所有的導向變成了謀求官職爭取政績。升學率成為衡量學校好壞的重要指標,從而偏離了教育的本質。教育行業繁重的行政屬性意味著成本上升,意味著價格高昂卻質量很差。

不合時宜的教育產業化,只會讓教育遠離初心

教育需要公平

長期來看,教育產業化可以解決絕大多數問題。 但目前的基本環境還不適宜,倘若一味的學習某些西方國家,只能學成了四不像:教育產業化搞不好,教育也不再公平。

經過產業化的教育行業,現如今公辦學校正在逐步邊緣化,而私立學校變成了一所所考試機器,也讓背後的資本嚐到了甜頭。教育怪圈變得越來越怪,義務教育學校的系統兩極分化嚴重,教育變得不再公平,普通老百姓上不了優質資源的私立學校,轉去選擇邊緣的公立學校。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從沒像以前這樣如此揪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